13.閱讀下面的詩,按要求作答。(6分)
嚴鄭公宅同詠竹 唐·杜甫
綠竹半含籜,新梢才出墻。色侵書帙晚,陰過酒樽涼。
雨洗涓涓凈,風吹細細香。但令無剪伐,會見拂云長。
:嚴鄭公,即嚴武,受封鄭公。籜(tuò),筍殼。帙,包書的布套。
(1)本詩前三聯描寫出竹子怎樣的形象?
(2)請賞析“色侵書帙晚”一句。
(3)請你談談對最后一聯寓意的理解。
【答案】
(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陰涼,雨洗竹凈,風送竹香。
(2)翠竹的影子投映在書上,使人感到光線暗了下來。“侵”寫出了竹影移動擴大的漸進過程。“晚”字則寫出了竹影給人帶來的時間錯覺。
(3)答案符合詩意,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順應自然。
示例二:要呵護人才,不要摧殘人才。
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攜,使自己有所作為。
【考點】 鑒賞詩的內容,理解主旨。
【解析】這是一首詠物詩,理解詠物詩就要抓住作者所吟詠事物的特征。詩中作者著力描繪的形象是“竹”,第一聯著力寫竹子的嫩和新,第二聯著力寫竹陰的涼爽怡人,第三聯寫竹子經雨洗刷后的潔凈,以及竹子的清香,根據對詩句的這些理解,概括竹子的形象特點。
“色侵書帙晚”一句描繪竹子的形象,注意描寫的是竹影,結合全句加以描繪。注意鑒賞具有刻畫效果的詞語,即要錘煉的字“侵”的動態效果和“晚”字的襯托效果。
理解詩的主旨要緊扣住詩的最后一聯“但令無剪伐,會見拂云長”。因為詠物詩往往寄寓作者的某種思想情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加以判斷。這種題的答案不求一致,但求合理。就像對詩經中“窈窕淑女”的理解一樣,她可以是現實的人,也可借喻理想,這里也不求一致。
但是,出題人在設置考點時似乎對內容的考查擬題重復,前兩個小題都是對形象的鑒賞,雖然一概括一具體,但我本人覺得這一點有些欠缺。
【思路點撥】詠物詩往往扣住所詠之物的具體特點,又在其中有所寄寓。閱讀鑒賞時要注意抓住詠物詩的這些特征就可以讀懂了。解題時注意考題的考點,注意篩選答案要點。
14.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選5句)(5分)
(1)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離騷》)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荀子《勸學》)
(3)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__________________。(賈誼《過秦論》)
(4)舟遙遙以輕飏,__________________。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5)江間波浪兼天涌,________________。(杜甫《秋興八首》其一)
(6)________________,歸去也,也無風雨也無晴。(蘇軾《定風波》)
【答案】
(1)雖九死其猶未悔 (2)吾嘗終日而思矣 (3)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4)風飄飄而吹衣 (5)塞上風云接地陰 (6)回首向來蕭瑟處
五、(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 ~17題。
①進入21世紀后,質疑達爾文進化論的聲音此起彼伏。
②達爾文進化論的核心是自然選擇,以及與自然選擇相關的生存競爭和漸變,所以達爾文一再宣稱“自然界沒有飛躍”。達爾文認為生物個體在長時間的演化中,經過自然選擇,其微小的變異積累為顯著的變異,于是形成新的物種或新的亞種。①在大量古生物化石發現的基礎上,1972年,美國古生物學家古爾德和埃爾德雷奇提出了一個全新的生物進化理論“間斷平衡論”認為生物的進化是漸變與躍進交替的進化模式,是基因突變或地理隔絕造成新種出現的過程。該理論比較合理地解釋了地球生物演化史上許多物種突然爆發式出現的現象,指出了生物界不但有漸進式進化,也有飛躍。
③“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理論是達爾文進化論自然選擇學說的前提和基礎。②達爾文認為動植物界在十分劇烈的競爭下,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物種有利的變異將被保存下來,不利的變異則被淘汰,逐漸積累的有利變異結果就形成了新的物種。③但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科學研究表明,在自然界中,任何物種或生物個體,都處在一定的生態系統中。生態系統內的生物個體、物種、群落的內部以及它們之間,它們與環境的關系,不但有競爭,更有協同發展,人們熟悉的一個例子是,昆蟲在采集花粉的同時,也為植物完成了授粉的任務。在這一過程中,昆蟲得到食物,花得以授粉,動物與植物彼此受益,相得益彰。
④ 地球上的生物物種經歷了萌發、發展、壯大的過程之中,其最后歸宿則是消亡,達爾文只承認漸滅,不承認突然絕滅。④達爾文之后的古生物發現與研究明確地表明,自然界不單存在著達爾文所主張的漸滅,還存在著達爾文所堅決否認的突然絕滅.⑤在較短的地質歷史時期內,曾出現過生物大量整體的突然滅絕,從距今5.4億年的寒武紀以來,這種明顯的生物突然大滅絕就發生過4次。
⑤需要指出的是,達爾文的進化論的確存在著時代局限性,但我們不能用現在的眼光去苛求他,被恩格斯譽為19世紀自然科學三大發現之一的達爾文進化論,其歷史功績是必須充分肯定的。
15. 根據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不準確的一項是( ) (3分)
A.達爾文“自然選擇”理論沒能合理解釋地球上某些物種突然爆發式的出現的現象。
B.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研究表明,不同物種之間的相互依賴是生物進化的推動力之一。
C.達爾文認為,在過去的地質歷史時期內,從未出現過生物大量、整體突然滅絕的現象。
D.在昆蟲采集花粉的過程中,昆蟲遇到食物,花得以授粉,這一事例證明了“間斷平衡論”的正確。
【答案】D
【考點】考查概括文章內容
【解析】這類題目要注意整合文中的相關信息。D項的信息內容涉及兩點:昆蟲采花粉的例
子和“間斷平衡論”的概念,在文中這兩項信息分別是““‘間斷平衡論’認為生物的進化是
漸變與躍進交替的進化模式”和“在這一過程中,昆蟲得到食物,花得以授粉,動物與植物
彼此受益,相得益彰。”而這兩項信息是否構成了D項所表述的論證關系呢?沒有,從例子
和概念的解說我們就可以看出來。 “這種相互依賴的關系有時甚至協同進化出令人驚訝的
結果”這句話在表明生物間的協同計劃,否定的是達爾文自然選擇的觀點,不是論證間斷平
衡論的觀點。
【思路點撥】這類題的關鍵在于對文中相關信息的整合,篩選信息,并整合信息,便可以找
到答案。
16. 以下文字是從原文中截取的,應還原至文中①②③④⑤哪一處?(只答序號)(2分)
他在《物種起源》中說:“確信通常的時代沒有一次中斷過,沒有任何激變曾經使整個地球變為荒蕪。” 答:( )
【答案】④
【考點】語言連貫表達、豐富
【解析】截取的句子的觀點是達爾文的,他否定了激變,肯定漸變。而這一觀點在文段中
的第四段的開頭,這句話是開頭句子的明顯例證,所以應將這個句子放入第四段中的④處,
這樣,文段表達連貫,也使達爾文的觀點豐富鮮明了。
【思路點撥】連貫表達要注意前后的語境中的邏輯關系,陳述對象等,豐富,是用詳實準
確的材料使觀點更具體更鮮明。
17.本文介紹的新的生物進化理論和研究,主要質疑的是達爾文的哪三個觀點?請用文中原話回答。(3分)
【答案】(1) 自然界沒有飛躍 (2)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3)只承認漸滅, 不承認突然絕滅
【考點】考查概括文章內容
【解析】達爾文的觀點在文中包含在文章的第二、第三、第四段中,可以對三個段落的內容加以概括,整合出答案:自然界沒有飛躍;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或者自然選擇;只承認漸變滅絕,否認突變滅絕。
【思路點撥】概括文章的內容要注意到文章的體裁特征,像這類論文要注意提煉文中的觀點。可以抓文中的中心句,或關鍵詞,加以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