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4 天才還是大師
搜狐出國主持人許曉書:從美國的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中能夠看到中美教育有哪些差異?
胡馨月【哈佛大學教育學碩士】:我覺得中美教育最大的差別在于中國國內的教育是要進好的高中,先要經過中考,要進好的本科,要經過高考,要進好的初中,甚至有些初中也都有篩選的考試。所以學生在十八歲進本科之前壓力就非常大。不管是功課的壓力,或者是來自于家長,不想讓他輸在起跑點上的讓他學了很多才藝方面的壓力。在美國教育體制下,大部分學生在十八歲以前都是講求快樂學習,越沒有壓力越好,這樣的一個方式。即便是我們剛才講的美國私立精英住宿高中,雖然比公立高中有比較大的壓力,但是也不在考試。這些私立高中不會像國內這么多的高中有小考大考,但是他們有很多的作業、很多的報告讓你去做。他的目的是為了讓你了解、真正學會老師想要教你的一些東西。國內教的東西又難,而且你學會了之后還要很熟練,因為中考高考都是有時間限制的,你只是會,做題做得不夠多,你還是不容易高分。所以變成所謂的題海,應試教育的產生。而美國并不會刻意在18歲高中畢業之前追求要教得很難,但是他們希望我教你的這些基礎的東西都能夠完全學會,甚至是都能夠懂得非常的徹底,作為你大學學習的基礎。所以,美國他們教育的精華是在本科的四年,大一大二大三大四。他們開始讓你透過比較努力的學習來找方向。在大三之前選定了方向之后,大三大四的課程開始變得比較有挑戰性、比較有難度。而且老師的要求也變高,所以這是大家解決美國大學的寬進嚴出。而國內考上本科之后可以松一口氣,可以歇,不是由你玩四年,也是由你玩一兩年,等到大三、大四的時候,再開始做一些規劃和準備。這就是因為國內有應試教育。本科入學之后,他看不到一個非常關鍵而重要的大考試,而家長心情也放松了,所以家長覺得我的小孩進了一個不錯的大學了,他也付出那么多努力了,可以放心了,或者是可以讓他休息一下了。所以在整個氛圍之下就變成是非常可惜。因為真正學習的黃金時期就是18到22歲這一段非常重要的時候。可是我們的學生卻一點一滴的被美國的大學生慢慢的追上并且超越。追上是追上課本所學的東西,為什么會被超越?因為他們是在這樣一個并非應試教育的體制下學習的,所以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比較會有一些開放性的思考,比較會在看問題的時候沒有一定的標準答案,比較會去想說我的觀念和想法是什么。為什么?他會想很多的道理去應用,來支持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而在國內就會比較沒有,國內就是標準答案是什么,了解了為什么之后,就要把它記熟,很可惜。
搜狐出國主持人許曉書:請胡馨月給我們做一個分享,你感覺中美教育的差異是什么。
胡馨月【哈佛大學教育學碩士】:我覺得張顧問講得真的很像。美國真正的教育是從本科開始的,之前確實是快樂教育,讓學生充分挖掘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任其發展。本科的前一兩年都是還是綜合的教育,他沒有確定下來未來要學什么專業,到了大三大四才會開始。中國我自己切身的感受真的就是這樣子,從小學開始,甚至我覺得現在的學生壓力越來越大,因為家長覺得人家的孩子學了什么,我的孩子不可以落后,就要給他一起壓上。所以中國的孩子學習壓力很大,而且不是特別快樂,一考上大學之后就會松一口氣,覺得終于可以休息、可以玩。但是就是在大一大二如果放松的話,如果你以后想出國留學,你大一大二的成績基點就會拉低。另外,如果要工作的話,大一大二的時候,你可能考慮的也就少了,沒有長遠的規劃不會想到大三要找什么樣的實習,為了工作要做什么樣的準備。但是美國的學生真的就是,一個開放性的思維,還有一個批判性的思維,他不會覺得我的老師或者以后的工作領導,上級講的一定是對的,我有自己的想法,我的想法為什么也道理他都會講出來,最后大家討論。中國就是一個答案,我就遵循他的答案,我沒有想過其他的路。
搜狐出國主持人許曉書:作為教育的從業者,我們認為留學會改變孩子的一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張顧問,包括未來胡馨月的工作也相當于是學生的引路人,或者說是掌舵人。我們想知道你們對于如何成功假設中美教育橋梁有什么樣的感想?
胡馨月【哈佛大學教育學碩士】:我非常鼓勵國內的學生能夠出國,能夠多接觸國外的信息,其實現在網絡很發達,但是很多的學生都是花很多錢在網絡上,但是并沒有借助網絡這么一個方便的工具和平臺來吸收國內國外很多信息。很多學生問我說,我要怎么樣加強,我要讀一些什么。現在很多的報紙都有網絡版,你可以每天上網看新聞。我知道的我美國很多朋友的小孩,他們準備SAT的時候有沒有去上培訓班,但是他們自己會買題目來做。他每天都會上網看新聞、看社評,看很多東西,他們覺得這樣對閱讀也有幫助,對自己的開放性思考或者是批判性思考都有幫助。甚至對寫作都有幫助,你了解美式的寫作是什么樣的,并不是背培訓班的范本。這是為什么大家背了范本以后考試分數都有一個天花板。大家如果對中美文化不了解的話,在申請的時候就會遇到很多的瓶頸。國內教育一直在高考之前都很緊張,所以申請美國大學的學生,我最常看到的文書就寫,我非常認真,我非常認真的學習,我很認真的把這個成績花多少時間去努力、去付出,最后把成績跟上了。或者是到美國讀高中的學生,我最想看到他寫的東西是我剛去的時候英文不是很好,我剛去的時候什么科目不是很好。可是我很認真,第二學期之后我的學習成績變好了,我開始拿A了,我覺得很驕傲,老師也很贊賞我。這和美國主流的思維方式是不同的。很多申請美國名校成功的案例也都不是他參加了很多很了不起的活動,而是讓人家覺得他未來有潛力,什么叫有潛力呢?比如說我在高中的時候我都沒有讀書,但是我不是第一名,可是我也能夠在年紀里面是前10%。你就很有潛力。我記得在2003、04年的時候有一個女生被加州理工大學、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同時錄取了,她是在美國加州一個女子高中的學生,她最經典的是她的文章里面寫到她是一個愛做白日夢的女生,無論是在教室,上課的時候老師在前面講課,她也在做她自己的夢,下課之后她的同學好朋友都在參加活動的時候,她也在做白日夢。她覺得她在運動,因為她覺得她的腦子里面沒有停過,她覺得她睡覺的時候也在做夢,所以她一直在活動。所以暗示她沒有花任何的時間在學習,可是她成績非常好。這就正是加州理工、斯坦福錄取他的原因。你沒有花任何的時間在學習,你都學習這么好,你到大學就有很多學習好的潛力。佛吉利亞一個華裔的女學生,她也是同時被加州、哈佛、斯坦福,她的一句最經典的話,她說:我是利用我的同學喝咖啡的時間在讀書的。她整篇文章就是,因為我家里很窮,所以我同學大部分做游戲的時間我在麥當勞里面打工賺時薪,我也會鋼琴,但是我彈得不好。我也會一些其他國家的語言,但是說得不好。我也參加了四個社團,但是我也沒有任何領導能力的位置。我成績不錯,但是我也不是第一名。但是我是用別人喝哈佛的時間讀書的。證明她未來有無窮的潛力。因為他們第一名的學生一天花五個小時讀書,而她一天可能花五分鐘讀書。這是國內家長無法想象的。國內家長經常問,我的小孩要被美國大學錄取,我的小孩要參加什么活動。
胡馨月【哈佛大學教育學碩士】:關于假設中美橋梁,由于中國更多的學生和家長去 了解美國的文化,多多的了解,在自己申請的時候可能也會更加的了解,就不容易產生誤解、覺得不信任的情況。關于我自己的工作我覺得是非常有趣的,是不用從老師做起。我在哈佛的時候也有一些中國同學,找工作確實還蠻困難的。因為在美國找工作,留學生找理工科的工作比較容易,是因為美國自己的人才偏向于讀文科,在這個領域競爭稍微小一些,技術人才相當缺乏。所以美國技術崗位都是中國人、印度人,他們找工作比較容易。但是如果是文科生找工作,你就要面臨著和美國人競爭。首先就是語言,你要給招聘單位、學校或者公司一個他要招聘你的理由。如果說你在語言上聘不過人家,你有什么其他的價值可以帶給他們。首先語言肯定是很重要的。第二,我的同學在找工作的過程中最大的優勢是中文,很多同學現在去找中文老師。美國現在有很多中小學提供中文教育,但是他們要的人是不多的,一個學校就是一個中文老師就夠了。所以這個競爭也是很大的,你在找的時候沒有相關的工作背景,也沒有學過對外漢語的教學,找起來根本像無頭蒼蠅到處亂撞。我找的工作的根本職責是輔導國際學生,給一些學生在申請美國大學的時候,咨詢方面可以給他們提供一些意見,在選專業方面的一些建議,這所高中自己招收國際學生的把關、審核。我覺得這個工作我也覺得是很有趣,而且你可以了解到很多不同國家,還有美國學生自己在申請中的一些差異。能給我提供更好的經驗和未來的工作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