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新快網近日刊文表示,雖然國際教育產業在不斷呼吁澳大利亞政府不要收緊對留學生的各項政策,但不論是執政黨還是在野黨,都對教育產業的訴求無動于衷。其中缺乏與政界的友好關系、缺少產業領袖、未能與地區經濟的發展形成綁定、沒有能引起澳人共鳴的形象等都是重要原因。
文章摘錄如下:
幾個月前,當澳洲政府計劃通過資源超額利潤稅(RSPT)對礦業的利益進行瓜分的時候,澳洲礦業通過強大的輿論戰,最終迫使政府做出讓步,大幅修改了RSPT中的征稅力度。
然而,利益同樣受政府政策擠壓的澳教育產業卻似乎全無還手之力。雖然該產業也在不斷呼吁政府不要收緊對留學生的各項政策,但不論是執政黨還是在野黨,都對教育產業的訴求無動于衷。
CEO論壇的編輯Mike Riddiford先生認為,相比起礦業來說,澳洲教育產業缺乏能夠撼動政府的關鍵因素。
缺乏與政界的友好關系
Riddiford指出,由于礦商們的慷慨解囊,動輒就給政客捐出近百萬的政治捐款,使得礦業可以輕松獲得政界要員的幫助與支持。
教育產業卻恰恰相反。雖然該產業每年給澳洲經濟帶來數十億的產值,但由于澳洲各大名校均以其公立身份自居,不但沒有給澳洲政界帶來任何直接利益好處,反而還不斷向政府要錢,所以便很難在遇到困難時得到政界的支持與幫助。
缺少產業領袖
缺乏產業領袖是教育產業無法像礦業那樣對政府施壓的另一個原因。
Riddiford指出,澳洲礦業是由幾個全球知名的國際大公司領軍的。在Rio Tinto,BHP等公司組織下,一個高達1億澳元的公關計劃和一群與澳洲政界關系匪淺的公關人士已經足以撼動政府的立場,不僅迫使陸克文下臺,更令吉拉德上臺后隨即就做出了讓步。
反觀澳教育產業,只能用一盤散沙來形容。其中受政府壓縮留學生政策影響最大的私立教育板塊更是沒有一個可以領軍的人物。那么,其所發出的聲音,也就自然會小到可以被政府直接忽略。
未能與地區經濟的發展形成綁定
就全澳范圍來看,礦業的雇員規模連前十都達不到。然而,礦業所創造的就業機會對于西澳和昆士蘭州這樣的地區來說卻無比重要。Riddiford指出,礦業不僅帶活了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更為這些地區制造了大批的就業機會,所以當澳洲聯邦政府宣布RSPT的時候,幾個礦業在經濟領域重扮演重要角色的州立刻站出來表示反對。
教育產業在這方面則毫無優勢可言。雖然該產業目前也在強調其對經濟發展和就業率的貢獻,但這種貢獻程度卻未能與澳洲任何地區的經濟發展形成綁定,又怎么會引起人們的重視呢?
沒有能引起澳人共鳴的形象
Riddiford表示,礦業在公關過程中做的最為成功的一件事就是塑造出了一個能夠引起澳人共鳴的形象,從而令澳人感到礦業是澳洲自己的財產,不能這樣被政府的稅賦所毀掉。
然而,教育產業長期給澳人留下的卻是一個外國人把澳人的資源和受教育機會都搶走的負面形象。雖然這個形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排外情緒的煽風點火,以及產業內的一些違法行為所導致的,但隨著這個負面形象已經深入大多數澳人的內心,教育產業已經難以獲得民眾的支持,又和談向政府施壓呢?
教育產業還需向礦業學習
Riddiford認為,雖然礦業和教育產業都為澳洲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在游說和公關方面,前者和后者卻是天上和地下的差距。Riddiford建議澳教育產業應當仔細分析與學習礦業成功的公關經驗,否則將難以改變產業所面臨的不利局面,最后只能被政客們牽著鼻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