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唐山大兄 沉寂之中總爆發
《唐山大兄》一片的攝制,在極原始、極艱苦的泰國柏莊。他苦不堪言,卻又余勇可沽,力戰泰國拳王。封鏡后他赴美一趟,好萊塢態度的改觀使他去留彷徨。回港出席《唐山大兄》的首映典禮,一夜之間成為高懸于港島上空的巨星!此片打破香港開埠以來最高票房紀錄!朋友稱他的巨大成功,有如唐山大兄在沉寂忍耐中的總爆發。
《唐山大兄》取材于一個真實的故事,唐山大兄的真名叫鄭潮安,生活在上世紀末、本世紀初的泰國。他來自唐山(華僑對中國的別稱),為反抗當地惡霸壓迫華僑而業績非凡,旅泰華僑尊稱他為唐山大兄。泰國首都曼谷的一座花園供有他的銅像,那是旅泰華僑為紀念他捐資建造的,迄今有八十多年歷史。電影《唐山大兄》取的是鄭潮安一生中的一個閃光片斷,拍攝地點在曼谷北部的一個叫柏莊的小村子。柏莊是個默默無聞、極其原始落后的地方。誰也不會想到,電影史上富有傳奇色彩的一頁是在這里寫下的。
當時,鄒文懷在曼谷機場沒等著李小龍,便留下手下的人在機場恭候,他先趕回柏莊處理一些要緊的事務。不久,接李小龍的計程車沿著新修的崎嶇泥路顛簸而來,鄒文懷趕忙放下手頭的事務,跑去迎接李小龍。
他們彼此熟悉,卻是第一次真正見面。他們握著對方的手,然后一起為李小龍所說的第一句話笑了起來——李小龍大言不慚地宣布道:你等著瞧吧,我會成為全世界最偉大的中國大明星!
鄒文懷自然佩服李小龍打入好萊塢的非凡之舉,看好李小龍的功夫演技,預感他前程遠大,但還不以為他真能這樣燦爛輝煌。鄒文懷對李小龍有著一種精明者的寬容,他能容忍李小龍的一切缺點,當然包括李小龍最令人無法忍受的狂妄自大和喜怒無常。自我意識相權力欲望強烈的李小龍,至死都沒有與鄒文懷脫離合作關系,這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
李小龍一住下,就發現這里的條件,比他所想象的不知要糟糕多少倍!沒有現代通信設施,聯絡得靠古老的書信來往方式,李小龍產生恍然隔世的感覺。食品短缺,除了大米、蔬菜、水果,幾乎什么營養品都買不到。氣候炎熱潮濕,這使在美國自然氣候與室內人工氣候自如調節環境中生活的李小龍特別不適應。在好萊塢拍片無疑是一種享受,什么都安排得好好的。若拍外景,攝制組會帶去一輛大型生活車,家里能享受到,那里幾乎都可享受到。李小龍如不來柏莊,是沒有這種感受的。
李小龍最不滿意的,還是工作條件極差。許多該有的攝制器材,嘉禾都沒配備。最要命的是劇本得時時改動,不是劇本寫得不好,而是沒有劇情所需的場景、道具。嘉禾沒有足夠的財力雇傭大批工匠臨時造出這一切。
李小龍在給蓮達的信中,向蓮達大倒苦水,說這里住宿條件如何差,在飲食方面,別說是營養,連吃飽都成問題。蓮達每每見信,都淚水潸然,她最擔心的,是李小龍缺乏足夠的營養和熱能,徹底垮下來。
據李小龍兄弟回憶,李小龍從小就有個"食鬼"的綽號,"肚子仿佛穿了一個大洞,什么東西他都吃。他用午餐的錢買糖果,用零花錢東吃一點、西吃一點。"在美國,李小龍對高蛋白質的混合飲料有著特別的嗜好。這種飲料,即使是喜歡吃生食的美國人都常常會作嘔,而李小龍卻樂此不疲。現在無法也無人為他做這種飲料,李小龍便產生一種體能枯竭之感。其實伯莊的飲食并不象李小龍所說的那么差,而是李小龍不習慣而饑餓難當。畢竟是他成年以后主演的第一部影片,李小龍怨言歸怨言,工作起來卻十分投入,仿佛有使不盡的精力和力氣,令其他疲憊不堪的演職員十分佩服。
在拍攝過程中,李小龍又復發了跟導演搞不好的老毛病。他顯得十分認真和固執,他拒絕表演他認為不妥的鏡頭,他甚至對導演為其他演員設計的表情動作也橫加干涉。這使得在香港影壇享有盛譽的羅維感到難堪,也為日后:"李羅決裂"埋下伏筆。李小龍和羅維是嘉禾小船的左右雙槳,鄒文懷不肯失去任何一支。他的做法是,表面上事事偏袒李小龍,但背后,卻要大大地安撫羅維一番。其實,鄒文懷奉行的原則是,誰的意見對,就維護誰。但他做得非常圓融,致使李小龍尤其覺得受寵,而竭力為鄒文懷效勞。
比如,李小龍從藝術和武術的基點出發,力主少打,或簡化打斗的過程。這時,鄒文懷就用關懷和期望的口氣說:"你不希望你的武迷、影迷多欣賞一下你的絕頂功夫嗎?"或:"你的太太蓮達正期望你主演的第一部影片賣座,期望你成為東方最有票房價值的偉大明星。"李小龍一般能很順從地接受鄒文懷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