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龍將港產功夫片,大大地嘲諷貶低一番:人人都是干篇一律地打來打去,一見面就打,無緣無故就打,為打而打,不打就不成戲,既不真實,又太過火!打法毫無新意,主角也好,配角也好;正角也好,反角也好;男角也好,女角也好;南派也好,北派也好……統統是一個打法!好象是一個功夫師傅教出來的。
功夫片表現的應是功夫,而不是殘暴。見面就打,見人就殺,出手就鮮血飛濺,缺腿斷臂,陳尸遍地,這是中國功夫的目的嗎?歷史上的武俠如大刀王五、霍元甲、孫玉峰等,是以這種殺人如麻的方式來行俠的嗎?片中的這些武俠,只有'武',而沒有一點'俠'的味道!香港功夫片的編劇、導演、演員們,統統地不懂什么叫武功、什么叫武俠、什么叫武道!
李小龍將香港的功夫片貶得一無是處,全盤抹殺。平心而論,李小龍雖偏激,也還是有一定的道理。鄒文懷亦有同感。但由于商業的需要和其他因素的制約,港產功夫片總是流于粗淺和熱鬧。作為鄒文懷本人,他根本無法左右港產功夫片的導向。鄒文懷擔憂,李小龍會因看不起港產功夫片和香港電影圈,而訂消回港拍功夫片的念頭。
李小龍在電話里說:"看我的!看我回港拍出什么樣的功夫片,一定是第一流的!"鄒文懷說:"那好,我們攜手合作,拍出第一流的功夫片叫他們看看!"
李小龍對港產功夫片的看法,還在其他場合直言不諱地表露過。這使得李小龍還未回港,已在香港電影圈樹敵多多。自從劉亮華一回港,鄒文懷傾力于劇本一事。因為李小龍能否最后回港拍片,得看劇本能否對他有足夠的吸引力。劇本的具體操作由倪匡和羅維聯手進行,倪匡拉出初稿,羅維再從導演的角度進行電影技巧方面的處理。倪匡是香港大師級的武俠小說作家,他與金庸、梁羽生并稱為香港武俠小說的"三劍客"。倪匡的名氣,決定了他的稿酬不菲。。就當時嘉禾的財力,一切都得奉行節省的原則。鄒文懷像當初高價邀請李小龍一樣,不惜血本,毅然聘請名家來寫劇本。一部電影是否具備票房價值,有時不是看質量如何,而是看有多少名人加盟。現在鄒文懷有了名導演羅維,特邀了名演員李小龍,自然要拉一個名作家進來。劇本的打印稿作為航空件飛到李小龍手中。喜歡看武俠小說的李小龍自然熟悉倪匡的大名。但真正引起李小龍興趣的,是劇本里的人物和故事。李小龍與鄒文懷談了自己的感想及修改意見,表示可以擔任片中的主角并跟嘉禾簽了約。這個劇本,就是后來轟動一時的《唐山大兄》。
在李小龍簽約后到《唐山大兄》正式開拍,其間"逐李"的游戲并沒結束或降溫。李小龍后來回憶道:"一個臺灣的片商要我撕毀與嘉禾公司簽的合約而幫他拍戲,他給的報酬比嘉禾所給的還優厚得多,并且已為我毀約后的官司問題都做好了準備,但我當然不會這樣做。"
李小龍在接受一家雜志記者專訪時又提起此事:"這些人并不了解我的性格,以為我會象其他電影明星一樣,貪名慕利。如果我一旦落筆簽名。一切就定了。"李小龍的美國律師阿德利安·馬歇爾是這樣評價李小龍的:"布魯斯·李是信守合約的人,他對片約和提片約的人,他部有說話的權利和控制權。他不會出爾反爾,同時也不會放過不守合約的人。"
李小龍的這一品質,只能靠他以后的行動來證實。就當時輿論,都以為生活在自由國度的李小龍是個隨意性很大的人。因此,有李小龍的簽約在身的鄒文懷仍擔心李小龍會變卦。鄒文懷跟李小龍約好,他直接由美國飛往泰國,再轉外景地,以免轉機麻煩,旅程疲勞。鄒文懷的實際用意是:避免李小龍回港受到不利于嘉禾的干擾。但李小龍還真的回了一趟香港,在曼谷的鄒文懷知道這訊息,著實吃了一驚。但很快又被證實是虛驚一場。
李小龍回香港并沒有要事。他只是向外界表明他是個獨立自主不受他人控制的人。李小龍向記者和朋友說:"我跟鄒文懷簽了拍電影的合約,并沒有把身子賣給他,我想怎樣,是我的自由。"李小龍沒有逗留太久,轉機去了曼谷。時間是1971年的7月酷暑天。自此,李小龍踏上了一生中最輝煌的從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