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龍沒有為條件之事跟"已交上朋友"的劉亮華討價還價。這種片酬,按照好萊塢的標準是很低的,但按香港的標準卻是很高的,尤其是對嘉禾這種小公司來講,無疑是付出血本。
但李小龍卻沒跟劉亮華簽約,因為他沒看到劇本,他很想知道他們請他拍的片是怎樣的——這才至關重要。李小龍口頭答應為嘉禾拍兩部影片。對于回港拍片的動機,李小龍在獲得巨大成功后是這樣對媒介說的:
我所以有這份信心,就是我覺得,我既然在《青蜂俠》里以第二男主角的身份,受到廣大英語電視觀眾的認可,既然在《盲探神犬》里,輕描淡寫的《截拳道》就得到全美電視觀眾和評論家的捧場,我干嗎不可以用中國演員的身份出任第一男主角主演電影,繼續受到外國觀眾的捧場?不過,也許我是個練武的人,不習慣毛遂自薦這一套,我只想用行動使外國人知道中國演員也不乏人才。所以,我回來替嘉禾主演《唐山大兄》和《精武門》,我相信這樣做一定可以產生強烈的影響。
李小龍說的是事實,但他又"巧妙"地掩蓋了他當時在好萊塢的窘境。李小龍不是有意這樣做,他呈現在人們眼前的,全然是一個充滿自信、百折不撓的硬漢、他即使在情緒最低落時,也不會輕易將內心深處的痛苦、抑郁、彷徨甚至軟弱顯露出來。只有他妻子蓮達才能感察到他心靈深處的東西。
蓮達是這樣向媒介解釋李小龍回港發展的原因的:
小龍并不真太想重歸香港,但畢竟在美國影視圈處處碰壁。尤其是在電影圈,他雖然參加過幾部電影的演出,導演也準許他使用中國功夫,可是他被指派扮演的,只是一些黑社會'大哥'、'爛仔'之類的角色,只準打敗,不準打贏,這對他這位功夫高手來說,無異是件痛苦而不過癮的事。他已意識到,他的特有的形象(中國傳統的功夫師)拍片的唯一機會只有在香港,那里才意味著他藝術創作的自由及財富的獲得。沒有百分之百把握的事他從來不干,因此他說:'讓好萊塢和他們的垃圾合約去見鬼吧!'他希望拍出高質量的電影,而香港的電影界則給他提供了一個可以實現他理想的機會。
蓮達中肯地道出李小龍回港的原因,無意因李小龍已經獲得巨大成功而掩飾李小龍并不輝煌的過去。而當時有言論說,李小龍離美返港完全是出于古代俠客的仗義豪舉,嘉禾瀕臨破產,可憐兮兮,于是李小龍放棄在好萊塢飛黃騰達的機遇而回港拯救。
劉亮華赴美的隱蹤,不久便公之于眾。其時,李小龍還只是口頭許諾,并未正式簽約。這是鄒文懷所不希望發生的,事情未最后"搞掂",總擔憂別人插一杠子。劉亮華本事再大,也無法封住在大洋彼岸李小龍的口。"李小龍要跳槽(李小龍并未正式加盟嘉禾,也就不存在跳槽一說),我們也毫無辦法。"
李小龍依然是港臺眾片商追逐的目標。鄒文懷擔心他人把李小龍挖去,對公眾輿論這樣說道:我們絲毫不擔心李小龍會接受其他片商的邀請,因為李小龍不會那樣做。他是個信守諾言的人,如古人所說:君子一言,駟馬難追。港臺片商并沒有為鄒文懷的煙幕彈所迷惑,仍在鼓動李小龍加盟他們的公司。他們聲稱可以付出比嘉禾高出幾倍的片酬,并答應李小龍開初提出的所有條件。李小龍自然為之心動,但最終沒有拋棄鄒文懷。其實,鄒文懷最擔心的是邵逸夫插一杠子,憑著邵氏公司的實力和名望,只須稍稍放寬條件,就足以誘惑李小龍"策反"。結果邵逸夫并沒這樣做,他大概不屑加入這場"逐李"的游戲,從而把這個心高氣傲,在好萊塢又混得并不怎么樣的李小龍抬到天上去。
鄒文懷常給大洋彼岸的李小龍掛去"關懷"電話。一次李小龍突然說:"我想看看港產的功夫片,你給我弄幾部拍得最好的來!"鄒文懷立即拜托一名正要赴美的港客,給李小龍送去港產功夫片的杰作。李小龍看后,在電話里大發雷霆:"你給我弄些什么破片子來?太糟了!糟得不忍目睹!這就是你講的港產功夫片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