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9年11月在舉行的英國公開賽是九洞的四回合比賽。當時有48位球員參賽,第三回合打完時已近黃昏,比賽單位愛丁堡球員榮譽社(the Honourable Company of Edinburgh Golfers)唯恐無法當日完成比賽,最后一回合必須減少人數,遂宣布對自愿于第三回合結束后退出者給予五先令(shilling);自此才有淘汰的討論議題,終于產生后來四回合的比賽,在二回合結束時減少約一半人數的淘汰制度。
在第二回合結束時,經估算后以一定的桿數,例如以( 2)為晉級或淘汰之基準,即以二回合桿數合計超過標準二桿以上者被淘汰出局(miss the cut),而合計是正好平標準二桿及以下的球員獲得晉級(make the cut)。
通常主辦單位的比賽組于第二回合后九洞的最后數組球即將打完之前就已約略算出淘汰線,先會出現所謂預定的晉級或淘汰桿數(projected cut);此時有數位球員在此線上浮沉(即on the bubble),端視最后二、三洞的好壞決定他是浮上來或是沉下去;例如,有六位球員在競爭三個晉級名額的界線上服沉(Six players are on the bubble contending for 3 positions)。
晉級或淘汰分界線(elimination line),即在比賽二回合之后將參賽者減少至預定之人數;另有projected cut,即預定之淘汰數目(cutoff number)或cut line(淘汰線)或簡稱cut。晉級者為made the cut,被淘汰者即missed the cut。
另與晉級或淘汰(cut)有關的是on the bubble,指若干球員還沒打完,因渠等桿數與預定之淘汰線(projected cut line或預定之淘汰桿數(predetermined score)接近,但晉級或被淘汰尚未能確定,有如在泡沫(bubble)上浮沉。例如,有桿數接近分界線的六個人在競爭三個晉級位置(Six players are on the bubble contending for 3 positions。
Cut一字有多種涵義,其中之一在高爾夫里是分割線,即依第二日比賽后之成績分割成晉級(make the cut)或被淘汰(miss the cut).
n. 除去,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