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foreign currency”的意思是“外幣”。[qh]
2.在“Here is the memo filled out...”一句中,“filled out”是過去分詞作后置定語修飾“memo”,意為“填好的”。[qh]
3.“Any kind will do.”的意思是“哪種都可以。” “do”在這里表示“能接受,可以用,適用”。另外,“It won't do.”表示“(這)[qh]
不行,不可以,(這)不被接受”,例如:This is the third time you've been late for work this week; it simply won't do.(這是你[qh]
本周第三次上班遲到了,這絕對不行啊。)[qh]
4.“in total”的意思是“總共”,例如:That will cost you US$7.5 in total.(這總共要花費你7.5美元。)[qh]
名人投資趣聞[qh]
馬克·吐溫( Mark Twain)曾經迫于還債壓力,進軍股市希冀大撈一筆。但結果卻屢戰屢敗。與馬克·吐溫相似,歷史上還有其他一些名人,他們也如今日股民一般歷經股海沉浮,幾家歡樂幾家愁。[qh]
牛頓算不準股市的瘋狂[qh]
大名鼎鼎的牛頓( Sir Isaac Newton)就曾做過一個瘋狂的股民。1711年,牛頓曾用大約7000英鎊左右的資金購買了一家公司的股票。很快他的股票就漲了起來,僅僅兩個月左右,他就賺了7000英鎊。但剛賣掉股票,牛頓就后悔了,因為那家公司的股票又開始瘋長起來。于是,牛頓又加大投入。然而沒過多久那家公司卻出現了經營困境,很快股票一落千丈,許多投資人血本無歸,牛頓也未能及時脫身,虧了2萬英鎊。事后,牛頓慨嘆:“我能計算出天體運行的軌跡,卻難以預料到人們的瘋狂。”[qh]
馬克思牛刀小試收獲頗豐[qh]
1864年,馬克思( Karl Marx)當時在倫敦做研究工作,經濟上一直比較拮據。當年5月,馬克思獲得了600英鎊的遺贈。有了這筆資金,經濟學造詣頗深的馬克思便決定投資股市。他分批次購買了一些股票,之后便耐心等待市場變化。他認為當時的政治形勢和經濟態勢都提供了良好的投資機會。在股票價格開始上升一段時問后,他就迅速地逐一清倉。結果,馬克思以600英鎊的本金賺取了約400英鎊的凈利潤!對于這段炒股經歷,馬克思頗感自豪。[qh]
丘吉爾初入股市血本無歸[qh]
1929年,剛剛卸去英國財政大臣之職的丘吉爾( Sir Winston Churchill)來到美國。在參觀了紐約證券交易所(New York Stock Exchange,NYSE)之后,丘吉爾便躍躍欲試,決定在股市大展身手。在丘吉爾看來,炒股就是小事一樁。然而不幸的是,1929年改變世界經濟乃至世界政治格局的美國股災爆發了,丘吉爾不幸正趕上這段災難。結果僅僅在一天之內,他投入股市的10萬美元就幾乎賠了個精光。這樣的殘酷事件讓丘吉爾感到,炒股絕非兒戲。[q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