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譯大賽,廈大最牛
一場歷時5個小時的比賽,直至深夜才最終決出名次。昨晚,首屆海峽兩岸口譯大賽福建賽區決賽中,5名選手脫穎而出,獲得參加4月12日全國總決賽的資格。
這5名選手分別來自廈門大學和廈門理工學院,他們將于4月12日與來自臺灣地區、湖北和東北等分賽區的9名選手比試“口技”。
福建賽區決賽分為兩場,共設3個環節:對話口譯、會議口譯和應變考驗。對話口譯現場由兩名嘉賓模擬中外談話雙方,兩名選手分別擔任一方的譯員。談話設置了不同的話題,如金融危機下的食品問題、家庭問題、留學問題及消費觀念問題等等,涉及大量相關政策。會議口譯的材料具有一定的專業性,考驗選手對詞匯的掌握量、短期記憶和信息整合能力。評委對選手的信息表達、語言表述及綜合素質進行整體評估并打分。第一環節晉級公布分數時,最高分與最低分之間的差距達21.071分。
經過角逐,來自廈門大學的李維和趙肖,憑借其敏捷的危機處理能力,摘下了首屆海峽兩岸口譯大賽福建賽區決賽的一等獎;廈門大學的劉可微、黃瑞華和廈門理工學院的李鯉3名選手榮獲二等獎;廈門大學的曹汀、西南大學的胡婷與潘騰飛和福建師范大學的鄭洵榮獲三等獎;福州大學的陳斌峰等5名選手獲得優勝獎。
廈門大學外文學院院長楊信彰說,首屆海峽兩岸口譯大賽是廈門大學和臺灣高校聯合舉辦的,以后大賽將繼續擴大規模,并在大陸和臺灣地區輪流舉辦。
■賽場花絮
“貧賤夫妻百事哀”怎么譯?
對話口譯環節,當擔任美方譯員的11號選手劉嘯天突然站起時,扮演中方會談者的嘉賓忍不住伸手示意他坐下:雙方談話還沒結束呢。
“太緊張了。”比賽結束后,這位來自福州大學外國語學院大四的男生說,平時口譯鍛煉的機會太少,根本來不及記錄信息。比賽中,他曾一度因丟失信息太多無法翻譯,急得用拳頭敲自己的頭并向大家道歉。
“說起來真丟人,我自己記的什么自己都看不懂。平時我主要還是靠腦子記,速記能力不太好。”劉嘯天就讀的是英語語言文學專業,他對口譯很感興趣,但平時沒有機會訓練,而進入高年級后更是“寫的比說的多”。
中場點評時,評委特別提到了“貧賤夫妻百事哀”這句俗語的譯法。選手曹汀直譯為“貧窮的夫妻婚姻關系不會太好”。而廈門大學外文學院英文系主任紀玉華教授的“no money no honey(沒錢沒愛人)”譯法,贏得了滿場掌聲。
【專家點評】
錯譯多因語言功底不足
擔任本次比賽評委的紀玉華把這場大賽看成一次教學。他認為,口譯中發生的錯譯,主要是文化知識、語言功底、語速和應急缺少經驗等造成的。
紀玉華說,這次比賽有三分之一的選手翻譯準確度高、反應快、信息完整,有三分之一因信息丟失,翻譯不夠準確,還有三分之一反應速度太慢。
“說話人語速快,譯員的語速也要快,如果說話人語速慢,譯員也可以相對慢一些。有些話沒有被譯出來,原因有兩個:一個是丟失信息,另一個是語言表達能力比較差。”他說,國內口譯教育空間大,如果有市場需求,那么實踐就會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