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中,以京劇為代表的戲曲藝術,對國外觀眾而言,非常具有吸引力。而對京劇唱詞以及對京劇知識介紹等的翻譯,卻并不容易。日前,“百部中國京劇經典劇目英譯系列”第一輯正式發布。該套叢書由中國人民大學與北京外國語大學共同編寫,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與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共同出版。就該書的創意緣起、翻譯過程等,晨報記者采訪了該套叢書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國劇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北京外國語大學藝術研究院院長孫萍。據孫萍介紹,該套叢書由美國夏威夷大學戲劇系幾位對京劇有實踐經驗的漢學家進行修改、校對,希望以此使京劇的唱詞、劇目、藝術特點等更容易地被外國讀者理解。此外,她表示,我們以前覺得外國人可能理解不了京劇的深層次內涵,于是選擇給他們看些武戲、動作戲,其實并不盡然。不少外國觀眾對她表示,更愿意看有思想深度的戲。
國外京劇英語相關資料太少
北京晨報:這套書整體情況是怎樣的?出版的緣起是什么?
孫萍:這套書要出一百本,現在出了第一輯是十本。選擇有代表性、行當豐富、膾炙人口的劇目。第一輯如《空城計》、《貴妃醉酒》、《霸王別姬》、《女起解》、《秋江》、《拾玉鐲》等。
最早啟動、進行準備是在四年前,真正意義上對外正式宣布是去年。往前追溯,有這種想法是在2000年左右,我在美國耶魯大學講課,當時覺得課件不會沒有英文資料,覺得可以找到。臨近講課,我去大學找資料,去大學生的圖書館、教授圖書館,幾乎一本都沒找到。那時就有一種失落、懊惱的復雜心情。我看著琳瑯滿目的莎士比亞全集、布萊希特全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全集,因為斯坦尼和布萊希特被稱為兩個體系,現在一般稱三大表演體系,還有梅蘭芳也就是京劇的體系。從學術字眼上叫斯氏體系、梅氏體系、布氏體系。其他兩大體系的東西都很全,可是中國的東西太少了,幾乎是沒有。當時我就希望,將來能有翻譯過來介紹京劇的書,在書架上有一席之地。
請國外懂京劇的漢學家修改
北京晨報:此次具體的翻譯工作是怎樣進行的?
孫萍:書中是采取中英文對照的形式。英文翻譯先讓我這邊的團隊進行翻譯,再請北外的老師審閱,然后拿到美國夏威夷大學戲劇系,請我以前的合作伙伴、美國人丹尼爾先生、維力莎女士等四五位老師進行修改和校對。我就飛過去和他們一起工作。他們是漢學家,并且懂京劇,這樣的人在世界上也是為數不多的。首先必須是母語為英語的人,再有,懂京劇也非常重要。
比如唱詞中常出現我夫、丈夫、郎君、夫君,這種詞在英語中可能一個詞就夠,但我們盡可能地找更多的英語詞匯去表達。再比如“力拔山兮氣蓋世”,不是把山拔了,要有詩的意境,又要有推山的氣勢,還要有對秦始皇統治不滿的情緒在內,翻譯時要把幾層意思糅在一起。這套書特別強調是面對外國讀者的,因此翻譯的英語一定要國外讀者能理解。
北京晨報:經他們修改的地方多嗎?
孫萍:修改很多。主要是語言上的改動。詞匯量畢竟還是沒有母語是英語的人多。并且這幾位夏威夷大學的老師本身在實踐京劇,他們已經排了九部戲,用英語唱京劇。他們本身又是漢學家,會中文,還把中國的京劇專家請到美國教授京劇,他們帶領學生排演京劇,這種實踐已進行了二三十年,對京劇有了很深的理解。丹尼爾先生自己還打鼓,對舞臺上的實踐也很明白。因此他們校對,有京劇舞臺的感覺,有對術語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