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譯文:
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隨著更多貿易壁壘的消除,中國將成為全球性生產基地這個不可逆轉的趨勢,將進一步得到鞏固。雖然長久以來低生產成本已經成為在中國建立大規模制造企業的主要有利條件,但這個優勢卻由于貿易障礙和貿易伙伴間的頻繁沖突而有所削弱。
這類摩擦將在世界貿易組織的監督下減少,從而推動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之間的貿易流通。在過去的二十年中,不論全球經濟的狀況如何,中國貿易在世界市場所占的份額還是一直在增長,這反映了中國在生產上的競爭優勢。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其中一個好處就是中國國內市場的大規模開放,進一步鼓勵外國公司在中國建立生產設施,因為中國將是擁有全世界最大的國內經濟市場的國家。從物流的角度來講,中國是建立大規模制造企業的理想之地,因其在產品分銷費用和規模經濟兩方面有理想的平衡。加入世貿組織將會加強中國作為亞洲第一生產基地的地位。
長久以來,外來資金對于擴大中國制造業基地起著重要的作用。在過去的二十年中,外資公司在中國的生產/出口份額有顯著的增長。
外來直接投資的加速流入,將繼續為中國轉變為全球生產基地提供主要動力。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委員會的估計,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中國的外來直接投資將達到每年600億美元。如果內地允許外國獨資并購內地公司的話,中國的外來直接投資將達到每年1000億美元。
這些估計并不是沒有根據的,這可從中美簽署有關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協議以后,已簽定的外來直接投資數額中體現出來。截止到目前為止,外來直接投資已增長了40~50%。雖然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正式日期還沒有確定(最新估計為2001年下半年),外國企業對于中國的成功入關抱著非常樂觀的態度。這可以由已投入的外來直接投資數額中反映出來,外來直接投資從2000年的下降狀態,出現強力反彈,在2001年增長了21.3%。
新近一項研究對全球1000個最大的企業作了調查,結果指出中國僅次于美國成為2001年排名第二的投資目的地。這加強了聯合國關于中國入關后外來直接投資將出現熱潮的看法。實際上,到目前為止,中國已經接受了累積超過3000億美元的外來直接投資,比亞洲所有其他國家的合計總額還要多。
臺灣的制造業向中國大陸的轉移,將給臺灣島的經濟發展帶來深遠的影響。與香港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一樣,將制造業的基地轉移到海峽對岸的中國大陸,意味著臺灣的經濟不可避免地要向一種更高的增值生產結構轉變。香港選擇發展以服務業為導向的經濟,但是,臺灣的經濟模式將向何方發展呢?
因為臺灣的金融業發展遠遠落后于香港,一旦臺灣的島內市場進一步開放,它的發展將會面臨嚴峻的外來競爭。當然,香港在競爭相對比較輕微的情況下,將經濟模式轉為服務導向型,算是比較幸運的。此外,臺灣經濟模式的轉變將會遇到嚴峻的政治阻力,因為它意味著臺灣要謀求經濟的進步,就得實現與中國大陸的完全一體化,完全依賴大陸。
盡管很難想象臺灣的經濟模式會向一種完全服務導向型的結構發展,外來直接投資的趨勢卻顯示臺灣島的經濟正趨向這樣的形式。外來直接投資在以服務為基礎的行業(如銀行業)的份額,近年來有了迅速的增長。當然,這也與臺灣放寬島內金融和通訊工業的舉動有關。然而,隨著當地制造業向中國大陸的逐步轉化,臺灣在探求一種更加可行的經濟結構過程中,將會面臨巨大的經濟壓力。
基于臺灣強大的研究和開發能力,以及擁有在該領域的大量專門人才及技術,可能會重點發展高科技產業,而服務業亦會同時逐步發展。由于臺灣在金融和專業服務方面遠遠落后于香港,而不會對香港構成威脅,但臺灣在運輸業和物流商業方面的發展,相信阻力會更少,因而有能力與鄰近的經濟中心競爭。
盡管臺灣可能向服務行業轉化,我們并不相信因此會將臺灣的工業徹底地挖空。類似的例子就是日本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向亞洲地區的大量直接投資,現今日本在制造業方面還是比較強大的,從而證明工業空洞化威脅的說法是毫無根據的。
就與中國大陸的經濟融合而言,香港與臺灣的明顯差異在于臺灣正在對島內工業進行大投資,尤其是外來投資。臺灣島的電子工業已提升為更加先進的、更高附加值的產品,而香港在這方面則是徹底放棄。外國在臺灣的直接投資在2000年增長迅猛,其中電子工業仍然是最大的得益者。雖然臺灣本地工業不大可能會出現徹底的挖空,但由于臺灣經濟與大陸經濟的進一步融合,對于臺灣經濟的結構調整還是不可避免的。
臺灣與中國大陸的經濟融合將對兩岸三地(包括香港的經濟)帶來挑戰和機遇,上面所述的香港經濟轉型便是一個實例。中國大陸將從產業結構升級中受益,由輕工業產品轉變為更加先進的電子元件以及計算機產品/附件。而臺灣現已飽和的經濟,隨著向更高附加值的產業轉化,將能重新獲得發展的活力。盡管在臺灣經濟的轉化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結構方面的問題,比如持久性的高失業率,以及新建部門中所需要的巨大的再投資,但最終都會因此而釋放出極大的經濟動力。
如果臺灣迅速開放它的內部市場,尤其是它的金融業的話,香港將可能面臨某些挑戰。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后,臺灣緊隨加入的日期也將逼近。在那些限制性的做法取消以后,不僅臺灣在中國大陸的貿易和投資將加速增長,而且,它本身的市場也將會開放,使其更加有可能成功地實現經濟結構的轉型。
臺灣的金融業受惠于其在大陸蓬勃發展的制造業強大的支持,而香港由于越來越多的制造商依賴中國大陸銀行提供的人民幣貸款,從而喪失其金融業的發展動力。這就解釋了為什么香港會出現兩種力量背道而馳的局面,一方面強勁的出口拉動了經濟復蘇,而另一方面商業貸款增長停滯。香港銀行只有通過在中國大陸建立起它們的人民幣業務之后,才能重現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