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題解析:
51. [C] 意為:過于興奮的人容易忽視極為重要的事情。
第一段指出,在重大技術所創造的東西中,很少有比大壩更能體現人的幻想的。也許是因為人類長期遭受洪澇和干旱的襲擊,使人類(通過筑壩)制服洪水的愿望顯得更加令人興奮不已(該句是一個強調句,基本句型是:it is... that makes... so fascinating)。這兩句談的是人們的愿望;本段第三、四句話鋒一轉,指出愿望與現實往往相反,所以,第三句應該在第一、二句意思的基礎上理解。第三句可理解為:但是,興奮有時候也表現為盲目。而第三句的意思又被第四句進一步闡釋為:有些大壩工程為害多于為善(do more harm than good)。盲目建設大壩的危害在第三、五段都舉了具體例子加以說明。
A意為:人們如果無視現實就會感到高興。
B意為:盲人比有眼睛的人更幸福。
D怠為:興奮使人雙目失明。
52. [D] 意為:訥爾默達河大壩周圍的平民百姓。
訥爾默達河位于印度。根據第五段,建設訥爾默達河大壩(Narmada Dam)本來就是一個錯誤(wrong-headed),但是,世界銀行還是向印度貸款,支持大壩建設。銀行的顧問指出,大壩將給平民百姓帶來苦難,給環境帶來破壞,但是,銀行方面卻一意孤行。大壩的建設也許會給掌權有勢的人帶來益處。但是,即使這一點也根本沒有保障(即:很難保障大壩會給有權勢者帶來利益)。該句中的the powerless(平民百姓)在意思上應該對應于上一句的the powerful(有權勢者)。
A意為:缺電力的地區。
B意為:沒建電站的大壩。
C意為:印度周邊的窮國。
定冠詞the置于形容詞之前經常指一類人,如:the poor窮人,the rich富人,the miserable受苦難的人,the young年輕人,等等。
53. [D] 意為:它們普遍能控制住洪水。
第一段第一、二句指出,人們幻想大壩來達到控制洪水的目的,但有時意識不到大壩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后果。第三段也指出,大壩有時有違其建設目的,埃及的阿斯旺高壩(Aswan High Dam)就是一個例子。大壩起到了制服尼羅河洪水泛濫的作用,但也不再有洪水過后留下的肥沃的沖積土壤;換來的只是(all in return for)一個碩大的病態水庫,水庫被淤泥填滿,幾乎無法發電。
第四段指出,盡管如此,制服洪水的神話還在繼續傳送。這句話的意思是:人們仍然一味地幻想著通過建壩來控制水:其含義是,盡管大壩的建設有時弊多于利,會給人類帶來意想不到的后果,但是,人們建壩的熱情還是很高,本段下文提到了斯洛伐克和匈牙利擬在多瑙河上建壩的事。最后一段第二句指出,其實,水力發電也好,治水也好,灌溉也好,未必都只有通過建壩進行。
A意為:它們帶來更肥沃的土地。
B意為:它們有助于國防。第二段第二句指出,有些人把建設碩大的大壩看作是國家成就的象征,是一個民族獨立(assert themselves)的體現,這其實是一種幻想(It doesn't help that...);第四段第二、三、四句指出,本周,在文明的歐洲中心,為了多瑙河上的建壩事宜,斯洛伐克人和匈牙利人幾乎就要派駐軍隊了,該大壩也可能產生其他大壩存在的所有問題,但是,斯洛伐克正在鬧獨立(is bidding for independence),想脫離捷克,它想通過大壩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和獨立性(prove itself)。可見,人們想通過大壩證明自己的國力和獨立性,并非將大壩用于國防。
C意為;它們增強國際聯系。
54. [C] 意為:“三思而后行。”
該題實際上提問的是作者的觀點:作者想通過本文說明什么道理。
文章指出,人們對大壩的建設存在很多幻想,所以經常事與愿違。在最后一段最后兩句,作者指出,該是我們認真吸取阿斯旺大壩的教訓的時候了。言外之意,不要再存在理想化心理,我們應該變得更加理智一點,因為,我們未必非要通過大壩來拯救自己(You don't need a dam to be saved.),這一句回溯該段第二句:其實,水力發電也好,治水也好,灌溉也好,未必都只有通過建壩實現。言外之意,應該消除對大壩的迷戀,多動腦筋,積極尋求更好的措施解決我們的問題。
A意為:“覆水難收。”比喻后悔是沒有用的。
B意為:“欲速則不達。”
D意為:“笑到最后才算笑得最好。”比喻受到挫折時不要輕易放棄,應該堅持。
v. 威脅,恐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