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題。
諫成帝營陵寢疏
[西漢]劉向
臣聞賢圣之君,博觀終始,窮極事情,而是非分明。孝文皇帝居霸陵,顧謂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為槨,豈可動哉!”張釋之進曰:“使其中有可欲,雖錮①南山猶有隙;使其中無可欲,雖無石槨,又何戚焉?”夫死者無終極,而國家有廢興,故釋之之言,為無窮計也。
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墳。
《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樹,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槨。”棺槨之作,自黃帝始。黃帝葬于橋山,堯葬濟陰,丘隴皆小,葬具甚微。文、武、周公葬于畢,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宮祈年館下,皆無丘隴之處。此圣帝明王、賢君智士遠覽獨慮無窮之計也。逮至吳王闔閭,違禮厚葬。十有余年,越人發之。秦始皇帝葬于驪山之阿,下錮三泉,上崇山墳,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水銀為江海,黃金為鳧雁。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驪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萬之師至其下矣。項籍燔其宮室營宇,往者咸見發掘。其后牧兒亡羊,羊入其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燒其藏槨。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數年之間,外被項籍之災,內離牧豎之禍,豈不哀哉!是故德彌厚者葬彌薄,知愈深者葬愈微。無德寡知,其葬愈厚,丘隴彌高,宮廟甚麗,發掘必速。由是觀之,明暗之效,葬之吉兇,昭
然可見矣。
陛下即位,躬親節儉,始營初陵,其制約小,天下莫不稱賢明。及徙昌陵,增埤為高,積土為山,發民墳墓,積以萬數,營起邑居,期日迫卒,功費大萬百余。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氣感動陰陽,因之以饑饉,物故流離以十萬數,臣甚愍焉。陛下慈仁篤美甚厚,聰明疏達蓋世,宜弘漢家之德,崇劉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顧與暴秦亂君競為奢侈,比方丘隴,違賢知之心,亡萬世之安,臣竊為陛下羞之。孝文皇帝去墳薄葬,以儉安神,可以為則;秦始皇增山厚藏,以侈生害,足以為戒。初陵之模,宜從公卿大臣之議,以息眾庶。
(選自《漢書•楚元王傳》,有刪改)
【注】①錮:用金屬溶液填塞空隙。
10.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外被項籍之災,內離牧豎之禍 離:遭受
B.期日迫卒,功費大萬百余 迫卒:急促
C.物故流離以十萬數 物故:死亡
D.而顧與暴秦亂君競為奢侈 顧:回頭
【參考答案】D
【解題思路】顧:只是
11.下列各組語句中,分別寫薄葬和厚葬的一組是
A. B.
C. D.
【參考答案】 B 【解題思路】A項中前一句是寫棺槨之葬的起始;C項兩句都寫厚葬D項后一句不是寫厚葬。
12.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張釋之向漢文帝進言:假如有的王陵被人覬覦,即使陵寢修建得十分堅實,終會被人盜挖開。文帝明白了這個道理,最終薄葬。
B.吳王闔閭違背禮制,實行厚葬;秦始皇大建陵墓,山墳高聳,陪葬豐厚。但沒過多長時間,他們的陵墓或被人挖掘,或遭人破壞,可悲可嘆。
C.文、武、周公、秦穆公,為長久計,實行薄葬,他們都是道德高尚的智者;那些奢靡厚葬的人,實際上都是無德寡知者。
D.王侯喪葬之事,關乎人心向背、天下安危,儉則吉,奢則兇。因此,作者在文末勸說成帝弘揚古帝先人的美德,簡儉薄葬,不得效法暴秦亂君。
【參考答案】A
【解題思路】 A中“假如有的王陵被人覬覦,即使陵寢修建得十分堅實,終會被人盜挖開”。這句話不是文帝最終薄葬的理由。
四、(24分)
13.請把第三大題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古之葬者, 厚衣之以薪 葬之中野 不封不樹,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槨。(4分)
(2)其后牧兒亡羊,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燒其藏槨。(3分)
(3)孝文皇帝去墳,以儉安神,可以為則。(3分)
【參考答案】13.(1)古代埋葬死人,用柴草厚厚地把他包裹起來,將其葬于山野之中,既無封土堆,又不樹立墓碑,后世的圣人用棺槨來替代這種情況 (2)在這之后牧童丟失了羊,羊進入了墓室的通道,牧童拿火把照著尋找羊,不小心失火燒了始皇的棺槨 (3)孝文皇帝放棄了筑墳的禮節而簡單地埋葬,用節儉安定神明,可以把這作為準則
【解題思路】(1)句的重點詞語“厚衣”“封”“樹”詞類活用。(2)句的重點詞語“亡”“求”“其”。 (3)句的重點詞語“去”“墳”“神”“則”省略句
【參考譯文】我聽說圣賢的君王,廣博地觀察事物的始終深入地了解事物的本身和情理,這然就能是非分明。孝文帝住在霸陵,回頭對群臣說:“用北山的山石作為棺犉,哪里能動得了??!”張釋之進言說:“假使棺犉中有讓人想要的,即使用金屬溶液填塞南山還是會有空隙,假使棺犉中沒有讓人想要的,即使沒有巨石做成的棺犉,又有什么擔憂的呢?”死去的人沒有終點,而國家卻有興亡,所以張釋之的話,是保證國家千秋萬代的計劃啊。孝文帝明白了,于是選擇薄葬,不修建如山般高峻的陵寢。
《周易》說:“古代埋葬逝者,用薪柴把死者厚厚地蓋住,埋葬在原野之中,不起墳堆,不種樹木(或做標記),后來的圣人改用棺犉?!惫谞频闹谱?,是從黃帝開始的。黃帝埋葬在橋山,堯埋葬在濟水的北邊,父母都很小,隨葬的東西都很少。文王、武王、周公埋葬在畢,秦穆公埋葬在雍橐泉宮祈年館下,都不在山勢高聳的地方。這些圣明的帝王、賢明的國君和聰明之士,是為國家的千秋萬代深遠的總體謀劃,獨到的考慮啊。等到到了吳王闔閭,違背周禮進行厚葬。十多年后,越國人挖開了他的墳墓。秦始皇帝埋葬在驪山的山頂,下面用三泉禁錮,上面堆上高高的墳土,那高度達五十多丈,周邊環繞有五里多,他用水銀做江海,用黃金做水面的大雁。天下被他的勞役所困苦而反抗他,驪山的墓地修建還沒有完成,而周圍(一說周章秦末農民起義軍將領,即周文)的百萬軍隊已經到了驪山腳下了。項羽焚燒了他的宮殿和新修的廟宇,前往的人都進行發掘。之后,放羊的小孩丟了羊,羊進入到了秦始皇的墓穴,放牧的人手持火把照明找羊,失火燒了里面的葬槨。從古到今,厚葬沒有像秦始皇那么豐厚的了,然而幾年之間,外部遭受了項羽的焚燒的災難,內部遭受了牧童失火的禍患,這不是太悲哀了嗎!因此,道德月崇高的埋葬越是簡單,智慧越是高深的埋葬越是微薄。只有那沒有道德缺少知識的,他的埋葬越豐厚,建立的墳墓越巍峨,修建的宮殿廟宇越高峻,被挖掘就一定最迅速。從這里看來,明白和蒙昧的不同效果,埋葬的好與壞,非常明顯地顯現出來了。
陛下即位之后,親自踐行節儉之風,最初修建陵寢,那規模限定很小,天下人沒有不稱贊君王賢明的。得到遷移到昌陵,增加墓地的高度,積土形成山陵,挖開百姓的墳墓,累計起來要用萬來計算,修建起居住的城池,限定時間加速完工,耗費了上億百萬多的錢財,修墓死去的在地下怨恨,活著的在地上愁怨,他們的怨恨之氣感動了天地,于是天地降下饑荒,死去和背井離鄉的人要用十萬來計算,我很是為他們傷心啊。陛下您的慈祥仁愛十分美好而深厚,聰明智慧疏放曠達超過世人,應該弘揚漢朝天子愛民的美德,提高劉姓天子的美政,光大顯耀五帝三王的遺風,卻只是和殘暴秦國暴虐君主競逐做奢侈的事,比拼誰的墓地更高大,這違背了賢明智者的心意,也失去了國家千秋萬代的安寧,我私下里替陛下您感到羞恥。孝文皇帝不起墳堆,實行薄葬,因為節儉而使靈魂安息,可以作為您的榜樣;秦始皇增加陵寢的高度,埋下優厚的寶物,因為奢侈產生禍患,足夠用來作為警戒的。修建墓地的規模,應該聽從大臣們的公議,而讓萬民得到休息。
14.閱讀下面兩首宋詩,完成后面的題目。(8分)
登 城 望湖樓晚景
劉敞 蘇軾
雨映寒空半有無, 橫風吹雨入樓斜,
重樓閑上倚城隅。 壯觀應須好句夸。
淺深山色高低樹, 雨過潮平江海碧,
一片江南水墨圖。 電光時掣紫金蛇。
(1)兩詩均寫江南雨景,但景色有異,《登城》寫的是□□□□,《望湖樓晚景》寫的是疾風驟雨。(2分)
(2)兩詩第三句都描寫相對靜止的畫面,請分別說說它們在原詩結構中的作用。(2分)
(3)以上兩首詩,劉詩優美,蘇詩壯美,請結合詩句賞析。(4分)
【參考答案】(1)和風細雨 (2)①劉詩第三句承接前兩句,并與蒙蒙細雨疊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圖意境②蘇詩第三句從“橫風吹雨”轉入“雨過潮平”,為描寫雷電蓄勢。.承上啟下 (3) ①劉詩通過寫雨映寒空,山深樹幽,倚樓眺 望的一幅水墨畫,運用白描手法,描繪出一幅江南水墨圖。 ②.蘇詩通過寫橫風斜雨,潮江涌動,運用比喻手法,寫出了雨 前,雨后的壯觀美景 。
【解題思路】兩首詩歌同為寫景佳作,賞析時抓住詩人描寫的景物,品味景物的特點,結合詩人的詩歌特點,全面賞析。
15.填空。(6分)
(1)中國現代小說的開山之作是魯迅的《 》。
(2)日本作家 曾因《雪國》《古都》等作品獲諾貝爾文學獎。
(3)《過秦論》中“① ,吞二周而亡諸侯”,氣勢恢宏;《屈原列傳》中“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② ”,評斷公允:《滕王閣序》中“潦水盡而寒潭清,③ ”,意境澄凈:《琵琶行》中“醉不成歡慘將別,④ ”,情景交融。
【參考答案】(1)、狂人日記、(2)川端康成、(3)、①振長策而御宇內、②舉類邇而見義遠③煙光凝而暮山紫(4)別時茫茫江浸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