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湖北卷)
語文試題參考答案
一、語文基礎知識(共15分,共5小題,每小題3分)
A卷:1.B 2.C 3.D 4.A 5.C
B卷:1.C 2.D 3.B 4.B 5.A
二、現代文(論述類文本)閱讀(共9分,共3小題,每小題3分)
A卷:6.A 7.B 8.C
B卷:6.A 7.C 8.D
三、古代詩文閱讀(共34分,共7小題)
A卷:9.(3分)C 10.(3分)A 11.(3分)A
B卷:9.(3分)C 10.(3分)A 11.(3分)A
12.(9分)
(1)(3分)王湛于是和王濟一起談論《周易》,(王湛)分析精微,王濟從來沒聽說過,感嘆(叔父)深不可測。
(2)(3分)王渾問他這樣說的緣故,王濟感慨地把此事如此這般詳盡地敘述(一遍)。
(3)(3分)武帝每次見到王濟,總是拿王湛來調侃他。
13.(3分)
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澤/每獵大獲/為后將軍鐘毓長史/毓與參佐射戲/舒常為坐畫籌。
14.(8分)
(1)(4分)
詩中鄒明府形象的主要特點是: 清正廉潔。三年縣令任滿離去,馬依舊瘦弱,隨身相伴的還是那些書。如今冒雪遠游朔方,前程艱險,單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風。正是通過這些細節的刻畫,展現了鄒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2)(4分)
①“藏”字,運用擬人手法,描繪人行之跡很快便為大雪覆蓋的邊塞雪景,寫景生動,頗有畫意;一個“藏”字,已包含大雪紛飛、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蘊。②“透”字,極為傳神地展現了林間朔風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時還隱含風急、天寒、衣單等內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15.(5分)
(1)君子好逑
(2)空山凝云頹不流
(3)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4)休說鱸魚堪膾
(5)則其負大翼也無力
(6)外無期功強近之親
(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8)此后漢所以傾頹也
(8個小題,從中任選5個小題作答即可)
四、現代文(文學類、實用類文本)閱讀(共20分,共4小題)
16.(4分) A卷:B C
B卷:B C
17.(4分)
①相對詩詞、傳說的片段引用,“姑嫂鳥”這一民間故事則為完整敘述,豐富了文章內容,增添了杜鵑鳥傳說的美好意義。②“姑嫂鳥”的故事,為下文的議論作鋪墊。
18.(4分)
①文章以“杜鵑啼”為線索將杜鵑啼叫的時間,杜鵑啼叫的悲切狀況,以及杜鵑鳥啼叫聲的附會情況結合起來。②文章以“杜鵑啼”統帥文章引用的詩詞和傳說故事,將其融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19.(8分)
答案示例一:文學可以化腐朽為神奇。
杜鵑這種鳥在動物學上,是不值得恭維的凡鳥,但在文學中卻發生了變化。文章引用賀鑄詞《憶秦娥》句“梨花雪,不勝凄斷,杜鵑啼血”和唐人詩句“杜鵑枝上月三更”,烘托了杜鵑鳥啼的凄美。啼血化花的傳說,用杜鵑花的美麗襯托了杜鵑鳥的美好。杜宇望帝和“姑嫂鳥”的傳說,則賦予杜鵑鳥道德和情感意義。上述詩詞和傳說,賦予杜鵑鳥美好外形和高尚品格,美化了杜鵑鳥。把不無惡名的凡鳥提升為具有美好色彩的文學形象,顯示了文學的力量。
答案示例二:杜鵑鳥已成為中國文學中表達思歸之情的符號。
杜鵑鳥的文學形象總是或隱或顯地與“不如歸去”的啼鳴聲聯系在一起。古往今來,大量的文學作品經常用杜鵑鳥啼來表達思歸之情。比如本文引用的唐人詩句“早是有家歸未得,杜鵑休向耳邊啼”,就鮮明地表現了這一特點。即使在作者看來,杜鵑鳥的叫聲也表達了思歸之情。可見,杜鵑鳥作為文學形象,已經成為中國人表達思歸之情的文學符號。
答案示例三:契合了中國人獨特的民族文化心理。
杜鵑鳥這一文學形象蘊含豐富:杜宇望帝的傳說表達了愛國思想;“姑嫂鳥”故事表現了求真求美的理想;唐人詩句“早是有家歸未得,杜鵑休向耳邊啼”,表達了思鄉之情。這些豐富意蘊,寄托著中國人對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追求和對美好情感的向往,契合了中國人獨特的民族文化心理。
(如考生從其他角度作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正常評分)
五、語言文字運用(共12分,共3小題)
20.(4分)
答案示例一:著《離騷》屈子行吟澤畔,書香荊楚傳華章;讀《楚辭》楚人再誦鄉音,文化湖北續輝煌!
答案示例二:史家絕唱,無韻離騷;讀史明志,鑒古通今。史學經典,請讀《史記》!
21.(4分)
答案示例:嬌黛玉一見驚疑似何處見過寶哥哥
癡寶玉初識欣喜如夢里重逢林妹妹
22.(4分)
答案示例一:魚兒撲撲跳,貓兒哈哈笑。
水快沒有了,看你哪里跑?
莫把假當真,請君仔細瞧!
答案示例二:雖說這魚兒不在水中,那貓兒也算是飽了眼福,正所謂望梅止渴,“畫魚”充饑。
六、寫作(共60分,共1小題)
23.(60分)
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