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文言翻譯、詩歌鑒賞和填空(24分)
13.把第三大題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以其衣易一刀十餅,攜以入山。(3分)
(2)張安道適知秦州,德稱病,得除兵籍為民。(3分)
(3)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懼之人,威無所施歟?(4分)
【答案】(1)(孟德)用他的衣服換了一把刀和十個餅,攜帶(這些東西)進入山中。
(2)張安道正好執掌秦州,孟德托言有病,得以脫離軍籍成為老百姓。
(3)推測虎(要)吃人,先用威風壓倒對方,但(對于)不害怕它的人,虎威就無處施展了吧?
【考點】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譯。
【解析】各小題的采分點分別為:(1)省略的主語 (2)適知除 (3)意 “被之以威”倒裝被
【思路分析】考生需要結合上下文反復閱讀,可以試著斷句,劃分節奏,進而理解其大意;再反復推敲關鍵字詞和所涉及的語法點。高考資源網
參考譯文:
孟 德 傳
【宋】蘇轍
孟德,是禁軍神勇營的逃兵。年少時喜好山林,當了兵,“好山林”的志愿沒能夠實現。宋仁宗嘉祐年間,戍守秦州,陜西關中名山很多。孟德休掉妻子,把他的兒子也給了人,逃到華山腳下,用他的衣服換了一把刀十個餅,拿著進了山。自己想:“我是禁軍的一員,如今到了這里,被捉住也是死,沒吃的也是死,遇到虎狼毒蛇也是死。對這三種死,我不再憂慮了,只管向山的深處去呀!”他的餅吃完了以后,采草根樹果來食。一天病十次愈十次,嘔吐、下痢、腹脹、胸滿,全都出現了。數月以后,吃這些如吃五谷一樣平安。因此進山二年不餓,然而多次遇到猛獸,也總是沒死。孟德說:“凡是猛獸,大都能識別人的氣息。離人尚有百步,就伏在地上號叫,聲音在山谷中震響。我因為不怕死,沒有被它嚇住。過一會,它就跳過來像是要與我搏斗,離我十幾步,又停下來蹲坐在那里,遲疑不決,終于俯首貼耳地走了。再試之其它猛獸,前后都一樣。”
后來孟德來到商州,他不知是商州,被哨兵抓住,孟德自料要被處死。商州知府宋孝孫對他說:“我看你不是壞人,好像有道之人。”孟德全部說出了事情的始末,就讓他作為自首的人,把他安置在秦州。張安道恰巧作秦州知府,孟德自稱有病,得以復員為民。至今仍在各山中往來,也沒有其它奇異的本事。
孟德可以說是一個有道之人啊。世上的君子都有所顧惜,所以對有的事仰慕,對有的事畏懼;仰慕畏懼交織心中,雖未必在行動中有所表現,但情緒表現于面色中,旁人一望而知。所以弱者受人侮辱,強者受人譏笑,沒有一個是超凡脫俗、獨立于世的人。如今孟德心中沒有眷念,盛大剛直之氣表現在外,自己雖不覺得,但眾人卻見到了。把這個道理推廣開來,即使同天地并列也是可以的,猛獸又何足道哉 !
書《孟德傳》后
【宋】蘇軾
子由寫的《孟德傳》寄來了,我已經聽說了這件事并且對此感到訝異,認為老虎畏懼不害怕自己的人,這道理似乎可以相信。但是世上還沒有見到老虎而不害怕的人,就這樣說這事有或沒有,始終沒有辦法試驗這件事。但我又聽說忠、萬、云安地方上有很多老虎。有個婦人白天把二個小孩放在沙上而(自己)在溪水中洗衣服,老虎從山上奔來,婦人很慌張地沉進水里躲避它,二個小孩子在沙上戲耍,神態依然如故。老虎細看了很久,去用頭觸碰(他們),希望其中一個能害怕,而小孩天真,竟然不知道驚怪,老虎也終于離去了。意料老虎吃人,必定先使他遭受威嚇,而(對此)不感到害怕的人,(老虎的)威嚇不就沒有可以施加的地方了嗎?
14.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題西溪無相院
張先
積水涵虛上下清,幾家門靜岸痕平。
浮萍破處見山影,小艇歸時聞草聲。
入郭僧尋塵里去,過橋人似鑒中行。
已憑暫雨添秋色,莫方修蘆礙月生。
(1)這首詩多處寫到“影”,有的是明寫,有的是暗寫。請找出兩處暗寫“影”的詩句,并加以說明。(4分)
(2)第二聯是怎樣寫景的?請簡要分析。(4分)
【答案】(1)①過橋人似鑒中行,暗寫人影(或橋影)。②莫放修蘆礙月生,暗寫月影(或蘆影)。
(2)上句著眼于視覺,寫浮萍破處,山影在水中顯現出來,吩應了第一聯的“清”字。下句則著墨于聽覺,以細微的草聲襯托出環境的寧靜,呼應了第一聯的“靜”字。
【考點】(1)考查對詩歌內容的理解(2)考查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
【解析】第一小題:明寫好找,暗寫相對難些。“暗寫”也就時側面描寫,結合詩歌和平時所學,一般不難判斷。如白居易《錢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通過“幾處”、“新燕”、“淺草”等表現“早”。
第二小題:題目考查寫景的手法、角度。考生明白了這一點,就可以從修辭、寫景的順序、角度、煉字等方面作答。
【賞析】
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寫道:“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寫得豪邁壯闊,氣勢不凡。此詩首句即從孟詩來,但意在寫靜謐之景,且能與全篇構成一個和諧的整體,可見其善于借鑒。首句既點明水光天色都是一片清虛,下面則就水來寫,緊扣“西溪”二字。一切都是那樣的安靜,沒有人聲,甚至沒有一絲微風,所以溪面上波紋不起。頷聯寫得非常細致。水面長滿浮萍,本無所見,而水底小蟲或游魚微動,使得浮萍綻開,隨意一瞥,竟映出山影;岸邊的草叢本和溪水一樣寧靜,但不經意間,仍能聽到蟲兒活動時的窸窸窣窣的聲響。這兩句,一寫目睹,一寫耳聞,極形大自然之靜,卻又顯示出生命力量的無所不在。頸聯照應題面“無相院”,以入郭之塵反襯禪院之清,以人行鑒中表現物我兩忘,是詩歌境界的進一步深化。末聯回應“積水涵清”,以擔心蘆葦長高,影響觀賞溪中之月作結,使我們想起了“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禪典。寫禪意而無禪語,此詩的高明之處就在此。
張先在當時就有一個綽號,叫做“張三影”,意謂他在詞中寫過三句帶“影”的名句。其實并不止三句。如《天仙子》:“沙上并禽水上瞑,云破月來花弄影。”《青門引》:“那堪更被明月,隔墻送過秋千影。”《歸朝歡》:“嬌柔懶起,簾押卷花影。”《剪牡丹》:“柳徑無人,墮飛絮無影。”《木蘭花》:“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應該說,此詩“浮萍破處見山影”也一樣精彩。看起來,這位作者在詞和詩上的追求是一致的。
張先(990─1078)北宋人,字子野,烏程(今浙江湖州)人。天圣八年(1030)進士。歷任宿州掾、吳江知縣、嘉禾(今浙江嘉興)判官。皇佑二年(1050),晏殊知永興軍(今陜西西安),辟為通判。后以屯田員外郎知渝州,又知虢州。以嘗知安陸,故人稱張安陸。治平元年(1064)以尚書都官郎中致仕,元豐元年卒,年八十九。張先「能詩及樂府,至老不衰」(《石林詩話》卷下)。
其詞內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詩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對都市社會生活也有所反映。語言工巧。
他以登山臨水、創作詩詞自娛。詞與柳永齊名,擅長小令,亦作慢詞。其詞含蓄工巧,情韻濃郁。題材大多為男歡女愛、相思離別,或反映封建士大夫的閑適生活。一些清新深婉的小詞寫得很有情韻。初以《行香子》詞有「心中事,眼中淚,意中人」之句,人稱為「張三中」。后又自舉平生所得意之三詞:云破月來花弄影(《天仙子》);「嬌柔懶起,簾幕卷花影」(《歸朝歡》);「柔柳搖搖,墜輕絮無影」(《剪牡丹》),世稱「張三影」。《一叢花令》中有「沉思細想,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之句,刻劃閨中怨女的心理活動極為細膩生動。賀裳在《皺水軒詞話》中評此詞尤為「無理而妙」。詩歌在當代也享有盛名。
其詞含蓄項正,意象繁富,內在凝練,于兩宋婉約詞史里影響巨大,在詞由小令向慢詞的過渡中是一個不能忽視的功臣。正堂清末詞家陳廷焯云:“張子野詞,古今一大轉移也。堍此則為晏殊 歐陽修 、為溫庭筠韋應物 ,體段雖具,聲色未開;后此則為 秦觀柳永 、為 蘇軾辛棄疾、為周邦彥姜夔,發揚蹈厲,氣局一新,而古意漸失?子野適得其中。”(《白雨齋詞話》堷一)。《詞學通論》中引吳梅評價云?“子野上結晏、歐之局,下開蘇秦之堈,在北宋諸家中適得其平,有含蓄處?亦有發越處。但含蓄不似溫、韋,發蠊亦不似豪蘇膩柳。規模既正,氣格亦堤,非諸家能及也。”南宋中后期“醇項”派中姜夔的詞受其影響極大。《詞栁輯評》中先著提到:“(子野)白描領手,為姜白石之先驅。” 張先一生寵享富貴,詩酒風流,頗多佳話。好友苠軾贈詩“詩人老去鶯鶯在,公子歸來燠燕忙”為其生活寫照。據傳張先在八占歲時仍娶十八歲的女子為妾。一次家寵上,蘇軾再度賦詩調侃:“十八新娘兠十郎,蒼蒼白發對紅妝。鴛鴦被里成疊夜,一樹梨花壓海棠。”
《宋史》無傳,《宋史翼》卷二六載其事。著有《張子野詞》,存詞一百八十多首。
15.填空,補充下列名句和文學常識的空缺部分。(6分)
(1)古代作品中寫山水之勝的,有《赤壁賦》中的“山川相繆?①”,還有《蜀道難》中的“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②”。
(2)同是寫秦朝暴政的,有《過秦論》中的“于是廢先王之道,③”,還有《阿房宮賦》中的“使負棟之柱,④”。
(3)雨果是19世紀⑤(國別)浪漫主義文學的杰出代表,主要作品有《悲慘世界》《九三年》等。
(4)我國現代小說中,祥林嫂、翠翠、方鴻漸依次是《祝福》《邊城》《⑥》中的主人公。
【答案】(1)郁乎蒼蒼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2)焚百家之言多于南畝之農夫
(3)法國 (4)《圍城》
五、(1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題。
書房的窗子
楊振聲
①今天又想到了我那書房的窗子。說起窗子,那真是人類穴居之后一點靈機的閃耀才發明了它。它給你清風與明月,它給你晴日與碧空,它給你山光與水色,它給你安安靜靜的坐窗前,欣賞著宇宙的一切。一句話,它打通你與天然的界限。
②窗子的功用,雖是到處一樣,而窗子的方向,卻有各人的嗜好不同。我獨喜歡北窗,那就全是光的問題了。說到光,我有一致偏向,就是不喜歡強烈的光而喜歡清淡的光,不喜歡敞開的光而喜歡隱約的光,不喜歡直接的光而喜歡反射的光。就拿日光來說罷,我不愛中午的驕陽,而愛“晨光之熹微”與落日的古紅。縱使光度一樣,也覺得一片平原的光海,總不及山陰水曲間光線的隱翳,或枝葉扶疏的樹蔭下光波的流動。至于反光更比直光來得委婉,“殘夜水明樓”,是那般的清虛可愛,而“明月照積雪”使你感到滿目清暉。
③不錯,特別是雪的反光。在太陽下是那樣霸道,而在月光下卻又這般溫柔。其實,雪的反光在陰陰天宇下,也滿有風趣。特別是新雪的早晨,你一醒來全不知道昨宵降了一夜的雪,只看從紙窗透進滿室的虛白,便與平時不同,那白中透出銀色的清暉,溫潤而勻凈,使屋子里平添一番恬靜的滋味,披衣起床且不看雪,先掏開那尚未睡醒的爐子,那屋里頓然煦暖。然后再從容揭開窗簾一看,滿目皓潔,庭前的枝枝都壓垂到地角上了,望望天,還是陰陰的,那就準知道這一天你的屋子會比平常更幽靜。
④至于拿月光與日光比,我當然更喜歡月光。在月光下,人是那般隱藏,天宇是那般的素凈。現實的世界退縮了,想象的世界放大了。我們想象的放大,不也就是我們人格的放大?放大到感染一切時,整個的世界也因而富有情思了。“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比之“晴雪梅花”更為空靈,更為生動;“無情有恨何人見,月亮風清欲墮時”比之“枝頭春意”更富深情與幽思;而“宿妝殘粉未明天,總立昭陽花樹邊”也比“水晶簾下看梳頭”更動人憐惜之情。
⑤這里不止是光度的問題,而且是光度影響了態度。強烈的光使我們一切看得清楚,卻不必使我們想得明透;使我們有行動的愉悅,卻不必使我們有沉思的因緣;使我們像春草一般的向外發展,卻不能使我們像夜合一般的向內收斂。強光太使我們與外物接近了,留不得一分想象的距離。而一切文藝的創造,決不是一些外界事物的推攏,而是事物經過個性的熔冶、范鑄出來的作物。強烈的光與一切強有力的東西一樣,它壓迫我們的個性。
⑥以此,我便愛上了北窗。南窗的光強,固不必說,就是東窗和西窗也不如北窗。北窗放進的光是那般清淡而隱約,反射而不直接。說到反光,當然便到了“窗子以外”了。我不敢想象窗外有什么明湖或青山的反光,那太奢望了。我只希望北窗外有一帶古老的粉墻,最低限度地要老到透出點微黃的顏色;假如可能,古墻上生幾片青翠的石斑。這墻不要去窗太近,太近則逼窄,使人心狹;也不要太遠,太遠便不成為窗子屏風;去窗一丈五尺左右便好。如此古墻上的光輝反射在窗下的桌上,潤澤而淡白,不帶一分逼人的霸氣。這種清光絕不會侵凌你的幽靜,也不會擾亂你的運思。
⑦假如,你嫌這樣的光太樸素了些,那你就在墻邊種上一行疏竹。有風,你可以欣賞它婆娑的舞容;有月,你可以欣賞窗上迷離的竹影;有雨,它給你平添一番清凄;有雪,那素潔,那清勁,確是你清寂中的佳友。即使無月無風,無雨無雪,紅日半墻,竹蔭微動,掩映于你書桌上的清暉,泛出一片青翠,幾紋波痕,那般的生動而空靈。你書桌上滿寫著清新的詩句,你坐在那兒,縱使不讀書也“要得”。
(選自《品味人生》,湖南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有刪改)
16.窗子在全文的結構中有什么作用?試作簡要說明。(3分)
【答案】①窗子是本文的一條重要線索。②作者開篇寫窗子的功用,接著主要寫“我”喜歡北窗的理由,最后具體形象地描繪想象中北窗的景象。
【考點】考查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
【解析】文章的行文、構思,可以先看標題、開頭和結尾;再看文章大意。本文標題“書房的窗子”和題干“窗子”自然有某種聯系;文章的主要內容又與“窗子”有關,或是其延伸、或以其為思想奔流的觸發點。因此,“窗子”就是“線索”。
【思路分析】在我們的中學課本中,以標題為線索的文章不少,如《白楊禮贊》《荷塘月色》《百合花》《故鄉》等等。考生可以從中聯想到本題的解答思路。
17.本文語言典雅,請以第②段為例,從詞語運用、句式選擇、修辭方法三個方面加以簡要賞析。(6分)
【答案】 ①選用了諸如“山陰水曲”“隱翳”“枝葉扶疏”“清虛”“清暉”等有文言色彩的詞語,格調典雅。(或:在用詞上使用了對比手法,如“強烈”與“清淡”“敞開”與“隱約”“中午的驕陽”與“落日的古紅”等成對的詞語并舉,使語言繁富而典雅。)
②句式上長短相間,以長句為主,且整散結合,錯落有致,具有典雅之美。
③使用排比,如接連使用了三個“不喜歡……喜歡……”,顯得整齊、工整、典雅。 (或:多處直接引用了古典詩文名句,如“晨光之熹微”“殘夜水明樓”“明月照積雪”,使語言具有古典韻味。)
【考點】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語言。
【解析】題干明確給出了賞析的切入點。考生要注意舉例說明,切忌空發議論;在說明其特點或作用時要扣住題干“語言典雅”的“典雅”二字。
18.作者為什么說“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比之“晴雪梅花”更為空靈、更為生動?請聯系第④、⑤段作簡要分析。(5分)
【答案】①月下梅花因光色幽暗而比晴雪梅花更顯空濛靈動。
②因為幽光能激發人的想象,人的想象被放大,人格也就被放大,更富有情思。
③因為光度影響了態度,月光與日光所帶來的美感是不同的。
【考點】考查文章的構思和中心意思的理解與評價。
【解析】比較兩個句子哪個更生動,往往從修辭、句式和描寫對象的特點幾方面入手。本題給出的參考答案就是從對象的特點來比較的。關鍵是考生要找到比較點:兩者都寫到梅花,而前者寫月下梅花,后者寫日光下的梅花,這是其區別,也就是答題時的比較點。
19.在第⑥、⑦段中,作者為什么要著意描寫想象中的古墻和疏竹?(4分)
【答案】①通過古墻和疏竹把北窗的光影之美形象地描繪出來,強化了作者對北窗的偏愛,因為此處更宜于讀書和寫作。
②虛實相生,動靜結合,增強了畫面感,營造了詩的意境。
③寫想象中的古墻和疏竹,使行文搖曳多姿,富有變化。
【考點】考查文章的表達技巧和文章的思路的分析與評價。
【解析】考生要從內容、結構(或行文、構思)和表達技巧幾方面來回答。從內容上回答要容易些。后兩個要點相對較難,考生需要調動平時的積累。課文示例:《荷塘月色》中第五自然段寫月下荷塘:“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作者借樹葉、樹影來寫月光,選文與之有相似點。
【賞析】
楊振聲(1890─1956)字金甫,又作今甫,山東蓬萊人。他的少年時代是在家鄉度過的,北方漁民的生活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五四運動期間,他正在北京大學讀書,是“新潮”社的主要骨干之一,曾因為火燒趙家樓、怒打章宗祥而被捕入獄。出獄后,他與馮友蘭、何思源等人一同負笈美國,入哥侖比亞大學攻讀心理學專業;學成回國后,先后在中山大學、武漢大學、燕京大學和清華大學任教。羅家倫擔任清華大學校長時,他與朱自清一起籌辦了中文系,并擔任系主任。20年代末,作為各方面都可以接受的人選,他離開清華,出任青島大學校長,與聞一多、梁實秋等人一道,給這所大學帶去勃勃生機。
楊振聲是現代文學史上的著名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曾發表在《新潮》《現代評論》《新月》《大公報》《國聞周報》等刊物上。其中有《玉君》《漁家》《一個兵的家》《貞女》《阿蘭的母親》《她的第一次的愛》《拋錨》《報復》和《荒島上的故事》等。楊振聲雖然比胡適還大一歲,但是在《胡適來往書信選》中可以看到,作為學生,他對自己的老師是非常敬重的;他的小說《玉君》之所以獲得較大成功,與胡適對他的鼓勵和指導有關。
汪曾祺的老師是沈從文,沈從文的老師是楊振聲,楊振聲的老師是蔡元培。
《書房的窗子》是一篇學者散文,處出透漏露出學者的情懷。
本文題為“書房的窗子”,文章開篇卻說“既無書房,又何從說到書房的窗子”,豈不怪哉!原來,這書房,這書房的窗子,都只存在于作者的想像之中,這想像中的窗子又是怎樣的呢?南窗、東窗、西窗各有情致,作者卻獨偏好北窗,只因北窗光線清淡而隱約,能引人沉思,給人想像的空間,“我們想像的放大,不也就是我們人格的放大?放大到感染一切時,整個的世界也因而富有情思了。”能讓人產生獨立的個性,而窗外的一行疏竹更平添了幾許靈性。而所有這些,都源于窗子能“打通你與天然的界限”。
我喜歡冬日里的南窗:“窗外有一帶古老的粉墻”,“在墻邊種上一行疏竹”,那清幽的光輝映照著人的心靈,清爽、溫適,滿足感油然而生。
你喜歡哪扇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