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Ⅱ卷(非選擇題,共120分)
四、(23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自以不能廣施,至使此人顛沛,乃于此植竹處溝上立小橋,令足通行。
(2)若以其貧老邪,耋齒甚多,屢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
【答案】(1)郭原平自認為不能廣泛施舍,致使這人跌倒,于是在種竹處的溝上搭起小橋,讓人足以通行。
(2)如果因我又窮又老的話,老人很多,家家戶戶經常貧困,不只是我一個人而已。
【考點】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 B
【解析】(1)注意“以”“顛沛”“乃”“立”“令”“足”的翻譯。(2)注意“若”“以”“其”“耋齒”“屢空比室”的翻譯。文言文翻譯要嚴格執行直譯的原則;找準得分點:重點實詞、活用詞、句式特點、重要虛詞、通假、偏義復詞;保持譯句流暢通順讓,譯句和原文語境吻合。
【思路分析】本題重點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同時考查理解文言句式和詞類活用的能力,翻譯時注意聯系前后文,力求做到“信、達、雅”。第(1)句注意“顛沛”為古今異義和“立”、“ 足”等詞的落實;第(2)句注意“其”和“耄齒”“ 比” 等詞的落實。
附文言文譯文:
郭原平,字長泰,宋朝會稽郡永興縣人。他生性孝順,為人正直寬厚,樂于行善,總是處處先人后己,不貪圖計較個人的私利。郭原平很孝順,他一定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來侍養父母。他會做木工,常靠給人做工供養雙親。他生性謙虛,每次給人做工,只取一般木匠的工錢。雇主招待他吃飯時,郭原平想到自己家中貧窮,父母不曾吃葷菜,所以自己只吃咸菜下飯就算了。家里有時沒飯吃,他就整日空腹干活,和家里人一同挨餓;等到傍晚收工,得了工錢回家,在村里買米,然后燒火做飯。父親得了重病整一年,郭原平衣不解帶,口不嘗鹽漬的蔬菜,這樣過了一冬一夏,連覺都沒躺下睡過一次。郭原平每次去市場賣東西,別人問多少錢,他總是栽減成市價的一半,這樣時間長了,城里的人都認識他,于是加還本價給他,賣者買者彼此總要互相推讓。郭原平總想使買的人稍稍減價,等價錢低廉然后才收錢。郭原平住的房屋下面潮濕,他便繞著宅基挖了條水溝疏通淤水。他在房子旁邊種了一些竹子,春季夜里有人來偷竹筍,有一次,郭原平偶爾起來撞見了,偷筍的人奔逃掉進了水溝。郭原平認為自己不能廣施善行,而使偷者摔跤,于是在種竹筍地方的水溝上搭一座小橋,使偷者行走方便,又采了些竹筍放在籬笆外面。偷筍人感到很慚愧,從此再也沒有人去他家偷筍。郭原平以種瓜為業。宋世祖大明七年發生大旱災,他的運瓜水道不再能通船,縣令劉僧秀憐惜他貧窮年老,放其他溝渠的水給他。郭原平說:“普天下大旱,百姓都很困難,怎么能減少灌溉稻田的水,用來通行運瓜的船呢?”于是他步行改走他道去錢塘賣貨。每次行船來錢塘,看見旁人的船被堵在水壩下還沒有牽過去,就迅速操槳過去幫助,自己的船自己牽引,不要旁人的幫助。若是自己的船已經通過了水壩,后面的人還沒趕上來,他常常停船等待,似乎這樣已成了習慣。因為郭原平的德行令人欽佩,所以太守王僧朗推舉他為“孝廉”,郭原平沒有接受。太守蔡興宗來到該郡,對郭原平的為人行事也很欽佩,感到驚異,于是便把自己的米饋贈給郭原平和山陰縣朱百年的妻子。郭原平堅決的一再推讓,誓死不受。有人問他說:“府君嘉獎你淳厚的德行,憐憫你年老貧窮,所以才有贍養之贈,豈能苦苦推辭呢?”郭原平回答說:“府君如果因我的孝義行為而給以賞賜,則不止我一個人做得好,所以不能隨便承受這種賞賜;如果因我貧窮衰老而饋贈,而八九十歲的老人很多,家家都很貧困,并非只是我一個罷了。”他始終不肯接受,朱百年的妻子也推辭不接受。
12.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軍城早秋 嚴武[注]
昨夜秋風入漢關,朔云邊月滿西山。
更催飛將追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
[注]嚴武(726-765):字季鷹,華陰(今屬陜西)人。曾任成都尹、劍南節度使,廣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擊敗吐蕃軍隊七萬多人。
(1)詩的前兩句描繪了什么樣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詩的后兩句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懷?請簡要分析。
【答案】(1)夜晚、秋風、漢關、寒云、冷月、西山,詩的前兩局描繪的是一幅初秋邊關陰沉濃重的夜景。寓意邊境局勢的緊張。(2)詩的后兩句表現了作者作為鎮守邊關的將領,斗志昂揚的豪邁情懷。第三句寫部署奮力出擊,顯示昂揚的斗志;第四句寫全殲敵軍的決心,顯示必勝的信心。
【考點】第一問: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 E
第二問: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 E
【解析】第一題考查意境形象,注意點出意象,分析畫面要注意時間、地點、總體特征。分析本題的寓意,一定要注意注釋(“擊敗吐蕃軍隊七萬多人”)的提示作用。第二題考查詩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結合第三、四句具體詩句分析。作詩歌題,一是要注意結合詩歌分析,二是要明確答題思路,三是要注意詩歌注釋的提示作用。
【思路分析】第一問:分析詩歌“意境”, 答題步驟: 第一步,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營造氛圍的作用意義。
意境(氛圍)特點術語有: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恬靜安謐, 雄奇優美 生機勃勃,富麗堂皇 ,肅殺荒寒 瑰麗雄壯, 虛幻飄渺 凄寒蕭條 繁華熱鬧等。
第二問:分析“思想感情” 答題步驟:第一步,調動積累,讀品詩(詞),理解內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機整合,準確表述。
【詩歌鑒賞】安史之亂后,吐蕃的侵犯成為干擾唐帝國的重要外因 。廣德元年(763)十月,吐蕃貴族武裝乘唐軍忙于收拾安史之亂殘局之際,大舉東侵,竟連破涇邠二州,攻占唐都長安達十三天。此次進犯被唐軍擊退之后,他們又從與四川交界的南路向唐王朝發動進攻,在同年十二月,又連破松、維、保三州及云山二新城。
廣德二年春 ,嚴武接替高適,再度出任劍南節度使。剛一到任,他就狠抓軍隊的訓練,當年秋天,就一鼓作氣,擊破吐蕃七萬余人的精銳部,先后收復了當狗、鹽川二城。這首詩就是他擊破吐蕃入侵的紀實。
頭兩句“昨夜秋風入漢關,朔云邊月滿西山”,開門見山,點出了詩人登城的時令、地點。“昨夜秋風”,是指秋季剛到,從而緊扣詩題中的“早秋”二字。詩人觀察入微,從“風”的細微變化中確切地掌握秋天到來的信息,說明了他對時局的密切關注,對敵人動向的明察秋毫。對于古代地處中國邊疆的游牧民族來說,秋高馬肥,秋風一起,就是他們入侵內地的有利季節。因此,“昨夜秋風”一到軍城 ,詩人就深夜難眠,他乘著月光登上城樓,放眼遠眺,“朔云”、“邊月”、岷山,盡收眼底。邊關的初秋之夜,陰云冷月,山野慘白,整個夜景都彌漫著一股沉重的肅殺之氣,給人一種無形的壓抑感。次句中的一個“滿”字,將陰沉肅穆、硝煙密布的戰前氣氛烘托得更加濃重。總之,頭兩句是寫景,但景中有人、有情,細致入微地表現了主將在戰斗前夕的寧靜中細心觀察敏捷思索的心靈側面。
詩的后兩句“更催飛將迫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是主將兼詩人所發布的戰斗命令——將士們一定要再接再勵,乘勝追擊敵人,徹底殲滅他們,不要讓敵人一人一馬逃回敵營去! “更催”、“莫遣”二詞,語勢斬截,有振雷走霆之力,表現了主將果斷剛毅的氣魄和勝利在握的必勝信心,洋溢著邊防將士保疆衛國的奮發激昂的愛國熱情。
這首詩歌大膽地采用了開闔跳躍的筆法來寫景抒情,增加了詩的信息容量。前一二句寫景,但景中寓情,點明主將已迅速、準確掌握了敵情,從而表明他在軍事行動之前,就已經知己知彼,掌握了軍事上的主動權,因此,穩操勝券就不是魯莽匹夫的妄語了。有如此堅實的思想作鋪墊,三四兩句的騰躍、抒情,就顯得既輕捷,又與上文有內在的承繼性,令人感到自然可信、豪氣倍增。
13.補寫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兩題任選一題)(5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___________。(《荀子·勸學》)
羈鳥戀舊林,___________ 。 ___________,守拙歸園田。(陶淵明《歸園田居》)
(2)___________,渚清沙白鳥飛回。 ___________,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___________。(杜甫《登高》)
___________,荒于嬉;行成于思,___________。(韓愈《進學解》)
【答案】(1)故不積跬步 無以至千里 功在不舍 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
【考點】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能力層級為識記 A
(2)風急天高猿嘯哀 無邊落木蕭蕭下 潦倒新停濁酒杯 業精于勤 毀于隨
【解析】注意(1)中“故”不能漏掉,“至”“淵”的字形,(2)中“嘯”“蕭”“潦”的字形。
五、(22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題。
岳 樺 任林舉
第一次去長白山,是1995年的夏天。也是從那時起,才知道岳樺是一種樹的名字。那是一種只在長白山上才有的樹。
那時的長白山,還沒有進行旅游開發,沒有什么所謂的“景點”,許多人去長白山,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看天池。我們大概也是那個樣子,所以一爬上汽車,人們的心和飛旋的車輪就達成高度的默契,一路盤旋而上,直奔峰頂。盡管一路上的好花、好樹、好景層出不窮,但似乎都與我們無關。過后,當我重新翻閱那天的記憶時,除太陽未出時的美人松剪影和最后的那泓天池水還算清晰,中間大部分片段都是些紅綠交錯、模模糊糊的虛影,如一張張焦距沒有對準的照片。
只有那些岳樺樹,對于我來說,是一個意外,也是一個驚奇。
接近山頂時,我無意中將疲憊的目光從嘈雜的人群轉向車外,突然,我感覺到,有什么我不知道的事情正在發生或已經發生。那些樹,紛紛沿著山體將身軀匍匐下去,并在斜上方把樹梢吃力地翹起。在透明的、微微顫抖的空氣里,我仿佛看到一種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這些樹的軀干之上,使這些倔強的生命在掙扎中發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這些樹的名字,就叫做岳樺。
本來,樹與樹并立于一處時應該叫做林或森林,但許許多多的岳樺樹并存一處時,我們卻無法以“林”這個字來定義這個集體。因為它們并不是站立,而是匍匐,象一些藏在掩體下準備沖鋒或被火力壓制于某一高地之下的士兵那樣,集體臥伏于長白山靠近天池的北坡。如果非給它們一個詞不可的話,或許叫做“陣”或“陣營”更合適一些。那么,構成這個巨大陣營的,到底是怎樣的一支隊伍?它們到底肩負怎樣的使命?
我不知道白樺和岳樺在血緣上有什么聯系,不知道它們到底是不是同一種植物,但我堅信,它們彼此是迥然不同的,就算當初它們生命的基因都來自于同一棵白樺樹上的同一顆種籽。
白樺生在山下,與溪水、紅楓相伴,過著養尊處優、風流浪漫的日子,風來起舞,雨來婆娑,春天一頂翠綠的冠,秋日滿頭金色的發,享盡人間的艷羨,占盡色彩的風流,如幸運的富家子弟,如萬人追捧的明星。而岳樺卻命里注定難逃絕境,放眼身前身后的路,是道不盡的蒼茫、蒼涼與滄桑。
有人斷言:“性格決定命運。”暫不說這句話用于人是否準確,但用到樹上,肯定是不準確的,實在講,應該是命運決定了性格。岳樺,之所以看起來倔強而壯烈,正是由于它們所處環境的殘酷。
想當初,所有的樺都是長白森林里白衣白馬的少年,峰頂谷底任由馳騁。后來,那場聲勢浩大的火山噴發,將所有的樹逼下峰頂,就在向下奔逃的過程中,命運伸出了它無形的腳,一部分樺便應聲跌倒。一個跟頭跌下去,就掉入了時間的陷阱,再爬起來,一切都不似從前.前邊已經是郁郁蔥蔥的一片,每一種樹都沿著山坡占據了自己的有利地形,沒有了空間,沒有了去路;而后面,卻是火山暴發后留下的遍地瘡痍與廢墟,以及高海拔的寒冷,但那里卻有著絕地求生的巨大空間,盡管那里有風,有雪,有雷電,有滾燙的巖石和冰冷的水,最后,它們還是選擇了調頭向上。
一旦選擇了返身向上,樺就變成了岳樺。而今,不管我們把怎樣的情感與心愿給予岳樺,岳樺也不可能變成那些明快而輕松的白樺了,如同山下的白樺永遠也不能夠站到它們這個高度一樣,它們再也不可能回到最初的平凡與平淡。因為從白樺到岳樺,作為一種樹已經完成了對樹本身或者對森林的超越,它們的生命已經發生了某種質變。而今,與山中的那些樹相比,岳樺更像一場風;與那些各種形態的物質存在比,它們看起來卻更像一種抽象的精神。 (有刪節)
14.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寫長白山之行時插入了一段事后的記憶,這樣寫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1)補充解釋旅行中的印象;(2)為下文描寫岳樺進行鋪墊。
【考點】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 C
【解析】文中插入事后回憶,強調了一開始除了剪影和池水,沒有其他的印象,這是事后回憶的基本內容,寫這些,主要為后文對岳樺印象深刻作鋪墊,作對比。
【思路分析】考查行文思路結構,要把內容和結構上的作用結合回答,解題提示: 答“用意”可從三方面考慮:內容上,為表達某種意思;結構上,為鋪墊照應、推動行文發展;藝術手法上,為更加強烈突出,富于表現力。回答作用類題目,一要注意本身的內容作用,二要注意與上下文的作用,三要注意對思想主題的作用。
15.解釋下列在文中的含意。(6分)
(1)我仿佛看到一種神秘的力量和意志,正加到這些樹的軀干之上,使這些倔強的生命在掙扎中發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2)命運伸出了它無形的腳,一部門樺便應聲跌倒,一個跟頭跌下去,就掉入了時間的陷阱,在爬起來,一切都不似從前。
【答案】(1)①絕地中的樺為了生存而迸發出巨大的生命能量;②生存掙扎的代價是沉重的;③生命的痛苦與希望同在。(2)①不幸的命運常常在毫無準備中降臨;②樺的生命軌跡與生存環境因災難而發生了根本改變;③他們將面臨新的抉擇。
【考點】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 B
【解析】(1)中注意解釋“神秘的力量或意志”“粗重的喘息”“尖利的叫喊”的含義;(2)中注意“伸出了它無形的腳”“掉入了時間的陷阱”“一切都不似從前”;它們分別對應了答案中的要點。
【思路分析】理解文中重要語句的含義和表現力,這類提問表面看是就詞、句設問,但考查的大都是詞句在文中的含義,答題時需要結合上下文意,整合作答。先抓住句子的修飾語、難于理解的詞語進行分析理解;其次看句子在文中的地位,是總起句,則在句子所涉及的范圍提取關鍵詞釋義。是總結句則在上文尋找,是過渡句則在上下文中提取相關信息,第三,看語境,找鄰近句,結合文章中心理解。第四,分析句子所反映的情感。
語句的含義題:還原修辭句的本義;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轉化深奧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雙關意。
16.作者堅信岳樺與白樺是迥然不同的,他的主要理由是什么?請根據文意作簡要概括. (6分)
【答案】(1)它們的命運不同:白樺生長在山下,養尊處優;而岳樺生長在山上,身處絕境。(2)它們的形態不同:白樺挺拔明快,而岳樺身軀匍匐;(3)它們的性格不同:白樺風流浪漫,而岳樺倔強壯烈。
【考點】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 C
【解析】問岳樺與白樺迥然不同的主要理由,就是問他們的區別,“迥然不同”是在第七段出現的,將下面的內容進行梳理即可得出白樺的特點,在相應找出岳樺相對應的不同即可。答題時最好分類對比做答。
【思路分析】答題策略:(一)要有文體特征意識: 論述文,論題、論點(分論點)是主要信息,論據和論證是次要信息;說明文,說明的對象、說明的內容和對象的特征(特點)是主要信息,說明的方法及運用到的材料是次要信息。(二)要有切層分層意識: 研究段與段之間的結構關系或句與句之間的結構關系。同一關系取其一; 相屬關系取其”屬”; 相并關系取其”和”; 主次關系(偏正關系)取其”主”。(三)要有全文整體意識: 分析歸納時,要從全文出發、整體把握,才能全面準確。語言組織方法主要有:(1) 采用摘句法: 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點),進行壓縮;(2) 采用合并法: 在各層意思不可缺時,可將各層內容合并起來;(3) 采用提煉法: 對于沒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語句間的關系,把握其內容的重點,選擇主要內容;
17.文章最后一段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來表現岳樺?這樣寫有什么好處?(6分)
【答案】(1)擬人,比喻。(2)①通過擬人的手法,可以使岳樺由谷底到谷峰、由平凡到卓越的過程更加生動形象;②通過比喻的手法,可以使岳樺的內在氣質得以揭示和提升。
【考點】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 E
【解析】本題考查修辭方法,要注意按照修辭手法的作用答題,并要緊密聯系文章內容。“一旦選擇了返身向上……它們的生命己經發生了某種質變”運用了擬人,“岳樺更像一場風”運用了比喻。應當注意的是本文還運用了對比。
【思路分析】鑒賞手法及作用和思想情感,解題提示:思路:判斷手法,文中具體語句,表達效果。運用了……手法(技巧),表達了……(內容),有……效果。
解題思路:⑴快速讀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記敘、議論了哪些方面的事)→→⑵跳出文章外,整體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會問題?)→→⑶舍末逐本,歸納要點,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圖是什么)→→⑷按照題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1.象征:言在此而意在彼,內涵豐富,富有哲理。
2、鋪墊:顯示事物發生的原因或基礎,顯示其發展的必然。
3、結構上:總領全文、制造懸念,線索分明,前后呼應,過渡自然,結構嚴謹,先抑后揚,卒章明志等。
4、抒情方式:托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 。
5、表現手法:烘托、渲染、聯想、想象、浪漫色彩、寫實手法、正反對比、以小見大等。
6、描寫:
①、正面描寫
A、渲染:采用濃墨重彩的筆法描繪事物、感染讀者。
B、白描:運用簡筆勾勒事物的輪廓的描寫手法。
②、側面襯托(烘托、烘云托月):
A、正襯:用與所描繪對象性質、特征相似的另一事物作襯托,以突出所要表現的事物的特點。 (一般也可就稱之為襯托)
B、反襯:用與所描繪對象性質、特征相反的另一事物作襯托,以突出所要表現的事物的特點。
六,(15分)
18.下面文字中畫線部分的詞語,有的使用不當,請指出并改正,使這段文字語言簡明,銜接自然,語意連貫。(4分)
蘇澤廣真是哭笑不得, 蘇澤廣覺得兒子還不立事,把家托付于他 是徒勞的,便失望地起身。然而
① ②
他剛要離開,他突然跳下椅子, 合圖吹滅了桌前的蠟燭,“撲通”一聲跪在地上,抱住他的腿,在
③ ④ ⑤
黑暗中說:“爸爸,你放心吧,你要是不回來,我管這個家!”
⑥ ⑦
【答案】①刪除或改為“他”;③改為“合圖”;④刪除或改為“他”;⑤改為“蘇澤廣”或者“父親”
【考點】考查語言表達準確、鮮明、生動、簡明、連貫、得體,能力層級為表達應用 D
【解析】指代詞強調就近指代原則。①直接用“蘇澤廣”與上文重復,應該刪去或改為“他”;③用“他”讓人搞不懂是指哪個人,改為“合圖”;④用“合圖”,讓人感覺跳下椅子和吹滅蠟燭不是一個人的行為,應刪除或改為“他”;⑤用“他”讓人搞不懂是指哪個人,改為“蘇澤廣”或者“父親”
【思路分析】考生對語言運用題要注意審題。題干往往明確地提出要求,或暗示答題要領。如本題的題干“語言簡明,銜接自然,語意連貫”就是對考生答題(審題)的要求:“簡明”就是不重復,沒有歧義,如①刪除或改為“他”避免了語意重復,也達到了簡潔的效果;③改為“合圖”使指代明確;“銜接自然”就是要求考生注意上下文在文法上、結構上、主語上、語勢上等保持前后一致,如⑤改為“蘇澤廣”或“父親” 使指代明確,使前后文銜接、連貫。
19.利用所給詞語寫一段話,介紹“征集全民健身口號”活動的結果,要求語意完整,句子通順,字數在50~60之間。(4分)
來源廣 一個月 入選口號 千余條 “我運動,我快樂”
【答案】全民健身口號征集活動在一個月里受到應征口號千余條,稿件來源廣,參與人數多,經過評審,最終入選口號為“我運動,我快樂”。
【考點】考查擴展語句,能力層級為D
【解析】本題為擴展語句的新題型,涉及語言表達簡明、連貫、得體。解答時要利用所給詞語,語意完整,扣住主題“征集全民健身口號”。語言要求流暢、富有文采。注意字數要求。
【思路分析】答題步驟:注意題目的要求——介紹“活動的結果”;二是要總體瀏覽詞語,想象詞語所提供的主要信息;三是對詞語進行時空、邏輯排序;四是注意表達方式和語言風格;五是根據字數等要求連續成文;六是奸殺是否漏掉了關鍵詞、關鍵信息。
20.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選話題,寫三個句子,要求所寫句子形成排比,句式與示例相同。(7分)
金錢不必車載斗量,夠用就好;友誼不必甜言蜜語,真誠就好;人生不必驚天動地,踏實就好。
【答案】略。內容貼切,給2分;形成排比,給2分;句式相同,給2分;有文采,給1分。
【考點】考查考生仿用句式的能力,能力層級為表達應用 D
【解析】仿用句式要注意例句形式“…不必…,…就好”,要形成排比;內容上注意相關性。
【思路分析】這是一道仿句題。做這樣的題,要找準句式,化仿句為填空,仔細申準題目的隱含條件,選擇合適的切入角度,反復斟酌修飾詞語。
七、(60分)
21.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英國科學家道爾頓送給媽媽一雙襪子,媽媽說:“我這個年紀怎么能穿紅襪子呢?”大家都說是紅色而道爾頓看到的卻是藍色,他感到自己色覺有問題。他研究了兩年,1794年發表論文《視覺之異常》,將這種疾病稱為色盲癥,填補了醫學理論上的一項空白。
日本商人安藤百福看到拉面攤前常排著長隊,已經破產的他感到這是一個創業的機會。他買了面粉和食油,在小屋里每天干20個時,實驗了一年,1958年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包方便面,這一新產品的開發帶動了一個新產業。
法國年輕的家務雜工喬利,不小心將燈油滴在熨燙的衣服上,他只好白干一年來賠償。后來他發現被煤油滴染的地方,不僅沒臟反而把陳年污漬也清除了。這個發現,促使他研制出干洗劑,改革了傳統的洗衣技術。
要求選準角度,明確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解析】全國卷二的作文,沿襲了去年的命題模式。不同的是,今年有三個不同的故事,去年只有一個完整的故事。因而,材料蘊涵的主旨意思比去年的要顯豁得多,學生不容易寫離題偏題,得分也不會太低。材料包含的機理是:矛盾的發現解決/問題的出現探求。面條供不應求和污漬洗不去,都是矛盾、問題。矛盾是辯證法的基本范疇,它存在于事物發展的一切過程,又貫串于一切過程的始終,是一切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方便面和干洗機的發明就是矛盾和問題的最終解決。寫這個作文,文科學生有優勢。考試作文表達只要平實流暢,語言表達得準確、清晰、連貫、得體即可,如果能做到語言生動鮮明,富有穿透力、感染力,便是好文章了。
【思路分析】
首先,立意的問題。作文要求中明確的提出選準角度,明確立意,這就要求考生,作文立意不能漫無邊際,要緊扣作文材料,立意的角度要符合原材料的內容,這是和“三自”作文的最大區別。這個材料和07年海南的高考作文試題相似,考生應該很熟悉,寫起來還是有話可說的,考生從以下角度立意是合適的。
材料分析 | 背景 | 怎么做 | 事件及影響 |
材料1 | 道爾頓把紅襪子當做藍襪子送給了媽媽 | 道爾頓進行了兩年的研究 | 道爾頓發現了色盲的病癥,填補了醫學上的一個空白 |
材料2 | 安藤百福看到人們排隊購買拉面 | 安藤百福于是購買了油和面,經過一年的艱苦研究 | 安藤百福發明了方便面,創造了一個產業 |
材料3 | 喬利把燈油弄到了客人的衣服上 | 喬利不得不用自己一年的勞動進行補償(經過艱苦的思考研究) | 喬利發明了干洗技術,改變了傳統的洗衣方法 |
作文立意 | 1.機遇與創新(創造) | 1.艱苦的研究是創新的必要條件 | 1.創造(創新) |
第二,文體的問題。這個材料顯然適合寫成議論文,以上立意均可從議論的角度去寫,考生寫起來也容易把握。考生也可以寫成謳歌和贊美創新(創造)的散文。這個作文題目不大適合寫記敘文,寫別人的事跡,很容易落入套作的嫌疑。
第三,表達的問題。考試作文表達只要平實流暢,語言表達得準確、清晰、連貫、得體即可,如果能做到語言生動鮮明,富有穿透力、感染力,便是好文章了。
下面談談構思角度:
角度一: 認真分析以下語句 “道爾頓對這件小事沒有輕易地放過,他經過認真的分析比較,發現他和弟弟的色覺與別人不同”.....“道爾頓雖然不是生物學家和醫學家,卻成了第一個發現色盲的人,也是第一個被發現的色盲癥患者,為此他寫了篇論文《論色盲》,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提出色盲問題的人。后來,人們為了紀念他,又把色盲癥稱為道爾頓癥”,可知,本材料的核心主題就是“關注細節是事業成功的翅膀,行動是匯聚成大海的水滴”,因此,關注細節、不忽略小事、小事成就偉大、態度鑄就成功、好習慣成就人生等都可以成為本文的較佳立意。
角度二:認真分析一下語句“道爾頓雖然不是生物學家和醫學家,卻成了第一個發現色盲的人,也是第一個被發現的色盲癥患者,為此他寫了篇論文《論色盲》,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提出色盲問題的人。后來,人們為了紀念他,又把色盲癥稱為道爾頓癥。”特別是“道爾頓雖然不是生物學家和醫學家,卻成了第一個發現色盲的人,”這提示我們凡事要多問個為什么,追根究底的精神是成功的重要條件。可以類比引用牛頓看到蘋果落地而發現萬有引力定律,但是道爾頓比牛頓的偉大之處就是“他雖然不是生物學家和醫學家,卻成了第一個發現色盲的人,也是第一個被發現的色盲癥患者,為此他寫了篇論文《論色盲》,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提出色盲問題的人”。
從好心人的角度,結合他的做法,“好心辦壞事”,做事之前應該深思熟慮(三思而后行),這些話題可以論述一下。
從小海龜的角度,責任心、
從老鷹的角度,誘敵深入、
從局外人的角度,適者生存、優勝劣汰
如何在高考中出奇制勝。
有種文章能馬上得到閱卷老師的好感,那就是給老師一個另外的感覺。材料中,“好心人”“原來”“馬上”這些詞匯都能表現出材料的感情色彩,雖然結局沒有挑明,但應該是一種“悲劇”。況且題目要求發表議論,因此不能浮想。但是可以把思維的角度拓展,不要被材料的感情色彩約束。老鷹吃海龜,是生存所需,是生態鏈中的一部分,所以從老鷹的角度入手,去分析文章,應該能得到好評。比如老鷹的任務也是很艱巨的,即便老鷹吃海龜很容易,但是要滿足一群老鷹的需求,還是很困難的,所以只能是等待,放過那一只小海龜。而且人的插手,可能會使局勢發生變化,如果那個好心人把一群老鷹也趕走了,后果會是怎么樣呢?如果老鷹死了,同樣做為地球上的生物,和海龜死了有什么大的分別呢?
草原上狼和羊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老鷹抓海龜是很正常的事,“好心人”你插什么手呢?高分策略是:論創新,說小事,小中見大。
學生容易犯的錯誤是:提示說“可以從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因而寫成“向外國人學習”、“堅持就能成功”、“事在人為” “抓住稍縱即逝的靈感”、“功夫不負有心人 ”等立意。
全國卷二的作文,沿襲了去年的命題模式。不同的是,今年有三個不同的故事(色盲,方便面,干洗機),去年只有一個完整的故事。因而,材料蘊涵的主旨意思比去年的要顯豁得多,學生不容易寫離題偏題,得分也不會太低。材料包含的機理是:矛盾的發現解決/問題的出現探求。面條供不應求和污漬洗不去,都是矛盾、問題。矛盾是辯證法的基本范疇,它存在于事物發展的一切過程,又貫串于一切過程的始終,是一切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方便面和干洗機的發明就是矛盾和問題的最終解決。寫這個作文,文科學生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