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大題4小題,共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題。
從形而上的層面上講,審美也是一種終極關懷。我們知道,人的獨立意識,產生于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歷史性分裂。這種分裂是文明的結果,同時也帶來了文明的問題。于是,生的孤獨、愛的寂寞、死的煩惱,便成為一切文明社會中所不可避免的精神疾患。為了解除這些疾患,人們不僅追求物質的滿足,而且需要精神的慰藉,這也便是“終極關懷”的動因所在。
大致說來,人類的終極關懷主要有三種方式:一種是給多樣的現實世界以統一之本體存在的哲學承諾,一種是給有限的個體生命以無限之價值意義的宗教承諾,一種是給異化的現實人生以多樣之審美觀照的藝術承諾。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哲學之本體論和宗教之形而上學紛紛面臨著學理上的危機,在這種情況下,藝術便需要自覺地承擔起為人類提供終極關懷的歷史使命。
一般認為,藝術的價值是多重要,這其中既有認識論的內容,也有倫理學的成分。而在我們看來,認識內容的多少并不是藝術價值的關鍵所在,否則,徐悲鴻筆下那幅不太合乎解剖學原理的《奔馬》便不會價值連城了;倫理成分的強弱也不是藝術價值的關鍵所在,否則,貝多芬譜寫的那首不太具有道德色彩的《月光》便不會被千古稱頌了。說到底,藝術之所以為藝術,不在于認識,不在于教化,而在于給人想象的空間和情感的慰藉,是對遭受異化痛苦的人們所進行的精神關懷。相對而言,我們可以將這種精神關懷分為初級和終極兩種類型。所謂“初級關懷”,是對人們生活情緒的放松、撫慰、宣泄,并通過這種形式使其恢復到健康狀態。比如我們在一天的辛苦勞作之后,到影院中去觀賞一部驚心動魄的美國大片,到歌廳里去唱幾首膾炙人口的流行歌曲,雖然沒有什么強烈的精神波瀾、深刻的靈魂觸動,但總歸是一種精神享受。所謂“終極關懷”,則是對人們生存意義的感悟、理解、追問,并通過這種形式使其獲得一種精神的升華。比如我們在孤獨、寂寞或遇到情感危機的時候去音樂廳欣賞一部交響樂,去歌劇院觀看一部悲劇,雖然不見得開心、解悶兒,但常常會有一種心靈的觸動、情感的慰藉。對于不同層次、不同狀態、不同境遇中的欣賞者來說,這兩種藝術各有其存在的理由。但是,就藝術自身的價值而言,后者顯然要比前者更有意義。
一部優秀的藝術品,哪怕是寫平平常常的事物,也總能上升到“終極關懷”的高度加以理解。譬如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年輕時寫的那首五言律詩《賦得古原草送別》,從字面上看,通俗易懂,仿佛沒有什么深奧的道理,但它之所以被人們千古傳頌,自有其“終極關懷”的重要意義。那“一歲一枯榮”的生命歷程,就像代代不息的人生一樣,在宿命的輪回中不斷燃起新的希望。一首40個漢字的短詩如此,一場戲劇、一部電影、一篇小說更是如此。古今中外凡是超越民族和地域從而具有永恒價值的藝術品,無不具有形而上的“終極關懷”。
與西方社會相比,中國古代的哲學本體論并不發達,宗教也并不占據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因此古人的“終極關懷”往往是通過審美活動加以實現的,這種“代償功能”也正是中國古典藝術特別發達的原因所在。我們知道,文明的人類之所以陷入異化的痛苦,乃是因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利刃斬斷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原始紐帶。因此作為治療異化痛苦的古典藝術,最常用的方式是將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斷裂重新彌合起來,從而將短暫的現實人生與永恒的自然存在聯系起來,將有限的個體生命與無限的族類生活聯系起來。
(選自《中國審美文化簡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有刪改)
12—13題為選擇題。請在答題卡“選擇題答題區”作答。(12題選對一項給2分,選對兩項給5分,多選不給分)
12.下列關于“終極關懷”的說法,符合文意的兩項是 (5分)
A.具有終極關懷的藝術作品,能使欣賞者得到精神升華。
B.藝術品總能上升到“終極關懷”的高度來加以理解。
C.欣賞一部歌劇比看一部美國大片更具價值,因此更能得到終極關懷。
D.只有超越民族和地域限制而承擔起終極關懷的藝術才具有永恒的價值。
E.文明社會需要的終極關懷包含對生存意義的感悟、理解與追問。
13.下列說法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3分)
A.藝術價值便現在情感慰藉方面,并不表現在倫理教化方面。
B.遭受異化痛苦的人更需要具有初極關懷的藝術作品。
C.《賦得古草原送別》語言通俗易懂,所以被人們傳頌至今。
D.中國古典藝術能給異化的顯示人生以審美觀照,給人以情感的慰藉。
14.如果一個時代的藝術與哲學不發達,那么人類的終極關懷主要會以什么形式實現呢?為什么?(4分)
15.結合文中的觀點,談談你對下面這段話的理解。(4分)
荷蘭畫家凡·高的名畫《星夜》所描繪的景象與現實世界的星夜不同,畫面上11顆星星聚集在月亮周圍翻滾著,像熾熱燃燒的火球。評論家說,這幅畫象征著人類的掙扎與奮斗精神。
四、本大題為選考內容的兩組試題。每組試題3小題,共15分。
選考內容的兩組試題分別為“文學類文本閱讀”試題組和“實用類文本閱讀”試題組,考生任選一組作答。作答前,務必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填涂與所選試題組對應的信息點;信息點漏涂、錯涂、多涂的,答案無效。
(一)文學類文本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小題。
鶴
陸蠡
一個初冬的薄暮,弟弟氣喘吁吁地從外邊跑進來,告訴我鄰哥兒捉得一只鳥,長腳尖喙,頭有瓔冠,羽毛潔白。“大概是白鶴吧。”他說。他的推測是根據書本上和商標上的圖畫,還摻加一些想象的成分。我們從未見過白鶴,但是對于鶴的品性似乎非常明了:鶴是清高的動物,鶴是長壽的動物,鶴是能唳的動物,鶴是善舞的動物,鶴象征正直,鶴象征淡泊……鶴是隱士的伴侶,帝王之尊所不能屈的……
當我們看見它的時候,它的腳上系了一條粗繩,被一個孩子牽在手中,翅膀上殷然有一滴血痕,染在白色的羽毛上,她們告訴我這是槍傷。瞧它哪種耿介不屈的樣子,一任孩子們挑逗,一動也不動,我們立刻便寄予很大的同情。我便請求他們把它交給我們豢養,答應他們隨時可以到我家里觀看,只要不傷害它。大概他們玩得厭了,便毫不為難地應允了。
我們興高采烈地把受傷的鳥抱回來,放在院子里。復拿水和飯放在它的面前。看它不飲不食,料是驚魂未定,所以便叫跟來的孩子們跑開,讓它孤獨地留在院子里。
第二天一早,我們便起來觀看這成為我們豢養的鳥。它的樣子確相當漂亮,瘦長的腳,走起路來大模大樣,像個“宰相步”。它的頭上有一簇纓毛,略帶黃色,尾部很短。只是老是縮著頭頸,用金紅色的眼睛斜看著人。
昨晚放在盂里的水和飯粒,仍是原封不動。鶴是吃什么的呢?人們都不知道。書本上也不曾提起。“從它的長腳著想,它應當是吃魚的。”弟弟也贊同我的意見。我們把魚放在它的面前,看它認識趔趄躊躇,便捉住它,拿一尾魚喂進去。看它一直咽下,并沒有顯出不舒服,知道我們的猜想是對的了,便高興得了不得。而更可喜的,是隔了不久以后它自動到水盂里撈魚來吃了。
從此我和弟弟的生活便專于捉魚飼鶴了。它漸漸和我們親近,見我們進來的時候,便拐著長腳走攏來,向我們乞食。我們時常約鄰家的孩子來看我們的白鶴,向他們講些“乘軒”“梅妻鶴子”的故事。受了父親過分稱譽隱逸者流的影響,羨慕清高的意思是有的,養鶴不過是其一端罷了。
我們始終不曾聽到它長唳一聲,不曾看到它做起舞的姿勢。它的翅膀雖已痊愈,可是并沒有飛揚他去的意思。一天舅父到我家里,在園中看到我們的鶴,他就皺皺眉頭說道:
“把這長腳鷺鷥養在這里干什么?”
“什么,長腳鷺鷥?”我驚訝地問。
“是的。長腳鷺鷥,書上稱為’白鷺’的。唐詩里‘一行白鷺上青天’的白鷺。”
“白鷺!”啊!我的鶴!
到這時候我才想到它怪愛吃魚的理由,原來是水邊的鷺啊!我失望而且懊喪了。我的虛榮心受了欺騙。我的“清高”,我的“風雅”,都隨同鶴變成了鷺,成為可笑的題材了。舅父接著說:
“鷺肉怪腥臭,又不好吃。”
懊喪轉為惱怒,我于是決定把這騙人的食客逐出,把冒充的隱士趕走。我拳足交加地高聲逐它。它不解我的感情的突變,徘徊瞻顧,不肯離開。我拿竹簾打它,打在它潔白的羽毛上,它才帶飛帶跳地逃走。我把它一直趕到很遠,到看不見自己的園子地方為止。
次晨踏進園子的時候,被逐的食客依然宿在遠處。好像忘了昨天的鞭撻,見我走近時依然做出親熱樣子。這益發觸了我的惱怒。我把它捉住,越過溪水,穿過溪水對岸的松林,復渡過松林前面的溪水,把它放在沙灘上,自己迅速回來。心想松林遮斷了視線,它一定認不得原路跟蹤回來的。果然以后幾天內園子內便少了這位貴客了。
幾天后路過一個獵人,他的槍桿上掛著一只長腳鳥。我一眼便認得是我們曾經豢養的鷺。這回子彈打中了頭頸,已經死了。它的左翼上赫然有著結痂的創疤。我忽然難受起來,問道:
“你的長腳鷺鷥是哪里打來的?”
“就在那松林前面的溪邊上。”
“鷺鷥肉是腥臭的,你打它干什么?”
“我不過玩玩罷了。”
“是飛著打還是站著的時候打的?”
“是走著的時候打的。它看到我的時候,不但不怕,還拍著翅膀向我走近哩。”
“因為我養過它,所以不怕人。”
“真的么?”
“它左翼上還有一個傷疤,我認得的。”
“那末給你好了。”他卸下槍端的鳥。
“不要,我要活的。”
“胡說,死了還會再活么?”他又把它掛回槍頭。
我似乎覺得鼻子有點發酸,便回頭奔回家去。恍惚中我好像看見那只白鷺,被棄在沙灘上,日日等候它的主人,不忍他去。看見有人來了,迎上前去,但它所接受的不是一尾魚,而一顆子彈。
(選自《美麗中國·自然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年,有刪改)
16.“我”為什么會以白鷺為“鶴”?(3分)
17.文中兩處畫線句分別體現了“我”怎樣的心情?請結合上下文分析。(6分)
①啊!我的鶴! ②“不要,我要活的。”
18.文章為什么不以“白鷺”為標題,而以“鶴”為標題?(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