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大題4小題,每小題3分,共12分。
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每對讀音都不相同的一組是
A.馳騁/聘請 饒恕/夙愿 塞翁失馬/敷衍塞責
B.瑕疵/遐想 遏止/搖曳 是否/臧否
C.誹謗/磅礴 洗滌/嫡親 累積/勞累
D.滲透/摻雜 俯仰/輔導 屢見不鮮/鮮為人知
【答案】A
【解析】本題重點考察考生識記現代漢語普通話常用字字音的能力,重點考查了形近字、音近字、多音字。A項 chěng/pìn、shù/sù、sài/sè;B項xiá/xiá 、è/yè、fǒu/pǐ;C項bàng/páng、dí/dí 、lěi/lèi;D項shèn/chān、 fǔ/fǔ(均讀作“fú”)、 xiān/xiǎn。
2.下面語段中畫線的詞語,使用不恰當的一項是
與連篇累牘的電視劇本身相比,劇中翻書的動作、人物的坐姿等,只是一些細節。然而
,令專家如鯁在喉、遭觀眾調侃的,正是其中與歷史常識相沖突的文化“倒刺”。梳理這
些細節,無論是將死后謚號、廟號當作生前名號,還是“早產”的線裝書、字畫、歷史事
件等,其中的知識性錯誤都不難發現。只要多一些檢查環節,多一些細節上的較真,在
文化產品正式推向受眾之前做好知識核查,諸多類似笑話或許是可以避免的。
連篇累牘 B. 如鯁在喉 C. 梳理 D. 受眾
【答案】A
【解析】本題重點考察考生正確辨析和使用成語熟語的能力。A項“連篇累牘”的意思為“形容篇幅過多,文辭冗長”,它的使用對象是文學作品,不可用于“電視劇”。此處可改為“鴻篇巨制”;B項“如鯁在喉”意思為“比喻心里有話沒有說出來,非常難受”; C項“梳理”的意思為“整理”,D項“受眾”的意思為“信息傳播的接收者”。BCD三項均符合語境。
3.下列句子,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A.貝母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鱗莖具有止咳化痰、清熱散結的神奇功效,常常采
集起來,加工成藥材。
B.此次《環境保護法》修訂,歷時兩年,前后經過了多次審議,如今終于定稿,在環境
先于經濟的原則上已達成一致并寫入法律。
C.一段時間以來,漢字書寫大賽、非遺保護等文化現象引人注目,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已
越來越為國人所認知。
D.馬爾克斯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他不僅是魔幻現實主義文的集大成者以及拉美“大
爆炸”的先驅,還是記者、作家以及電影工作者。
【答案】C
【解析】本題重點考察考生正確辨析病句的能力。A項搭配不當,主謂搭配不當,主語是“貝母”,“常常采集起來,加工成藥材”的發出者是人,因此需要改為被動句,改為“常常被采集起來,被加工成藥材”;B項結構混亂,“在環境先于經濟的原則上已達成一致”為一個完整的句子結構,“并寫入法律”的主語實際是“環境先于經濟的原則”;D項語序不當,“不僅……還是”連接的是具有“遞進關系”的兩個分句,“魔幻現實主義文的集大成者以及拉美‘大爆炸’的先驅”應為遞進的方面,可將前后分句內容顛倒。
4.把下列句子組成語意連貫的語段,排序最恰當的一項是
①然而,我們的大腦對音樂的感知卻不是這樣。
②所以要有交響樂,也正是這樣的“和聲”才使得我們這個世界充滿趣味。
③例如管弦樂的合奏,音波雖然混合,但是管樂聲和弦樂聲仍然保持各自的特點。
④物理家們長期熱衷于研究的現象都是整體等于所有部分的加合,聲音就是這樣的。
⑤整體可以大于部分之和,這一事實現在對大多數人來說已經是顯而易見的了,但是曾
經讓物理家們感到非常窘困。
⑥雖然管樂聲和弦樂聲獨立地進入我們的耳朵,但是這兩種聲音的“和聲”對我們的情感
所產生影響卻遠遠大于這兩種樂器的單獨作用。
A.④①③⑥②⑤ B.④③①⑤⑥②C.⑤③④①②⑥ D.⑤④③①⑥②
【答案】D
【解析】本題重點考察考生語言表達連貫和文段邏輯順序安排的能力。作此題宜結合排除法,先通讀語段,大致了解材料信息中心思想,再根據結構以及語意關系判斷其先后順序。通讀材料,可發現文段是“總分”結構,通過舉管弦樂的例子來說明“整體可以大于部分之和”的觀點的。對比④和⑤可見⑤是提出觀點,并且引出“物理學家的窘困”;④順承⑤繼續闡明窘困所在,④引出關于“聲音”的介紹;③是為舉證,首次提到“管弦樂”;①⑥②均為對管弦樂的闡釋部分。①中的“然而”表示對③“管樂聲和弦樂聲仍然保持各自的特點”意思表述的轉折,并將句意過渡到“人腦對音樂的感知”是“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因此選D項。
二、本大題7小題,共35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個“□”是為考查而設),完成5-9小題。
劉敞,字原父,臨江新喻人。舉慶歷進士,廷試第一。編排官王堯臣,其內兄也,以親嫌自列,乃以為第二。通判蔡州,直集賢院,判尚書考功。
奉使契丹,素習知山川道徑,契丹導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險遠。敞質譯人曰:“自松亭趨柳河,甚徑且易,不數日可抵中京,何為故道此?”譯相顧駭愧曰:“實然。但通好以來,置驛如是,不敢變也。”順州山中有異獸,如馬而食虎豹,契丹不能識,問敞。敞曰:“此所謂駁也。”為說其音聲形狀,且誦《山海經》、《管子》書曉之,契丹益嘆服。使還,求知揚州。
揚之雷塘,漢雷陂也,舊為民田。其后官取潴水而不償以它田,主皆失業。然塘亦破決不可漕,州復用為田。敞據唐舊券,悉用還民,發運使爭之,敞卒以予民。天長縣鞫王甲殺人,既具獄,敞見而察其冤,甲畏吏,不敢自直。敞以委戶曹杜誘,誘不能有所平反,而傅致益牢。將論囚,敞曰:“冤也。”親按問之。甲知能為己直,乃敢告,蓋殺人者,富人陳氏也。相傳以為神明。
敞以議論與眾忤,求知永興軍,拜翰林侍讀學士。大姓范偉為奸利,冒同姓戶籍五十年,持府縣短長,數犯法。敞窮治其事,偉伏罪,未及受刑,敞召還,判三班院,偉即變前獄,至于四五,卒之付御史決。
敞侍英宗講讀,每指事據經,因以諷諫。時兩宮方有小人間言,諫者或訐而過直。敞進讀《史記》,至堯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側微也,堯禪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帝竦體改容,知其以義理諷也。皇太后聞之,亦大喜。
積苦眩瞀,屢予告。疾少間,復求外,以為汝州。旋改集賢院學士、判南京御史臺。熙寧元年,卒,年五十。
【注】①潴:蓄積;②傅致:羅織
(選自《宋史·劉敞傳》,有刪節)
【注】①潴:蓄積。②傅致:羅織。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素習知山川道徑素:向來
B. 將論囚 論:討論
C. 持府縣短長持:挾制
D. 卒之付御史決 決:判決
【答案】B
【解析】本題考察考生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做題時需要根據上下文,并結合語境來確定實詞義項。論:判決。論囚:判刑。
6.填入下列句子“口”中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①編排官王堯臣,其內兄也,口親嫌自列,乃以為第二
②偉即變前獄,至口四五,卒之付御史決
③敞侍英宗講讀,每指事據經,口以諷諫
A. ①且②則③所B.①以②于③因
C.①且②則③因D.①以②于③所
【答案】B
【解析】本題考察考生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本題為廣東獨立出卷以來對虛詞考查的“新題型”,一改往年辨析比較文段中的包含同一個虛詞的兩句話中的虛詞異同考查形式。因為本題在每個選項中僅提供兩個虛詞來選擇填空,因此讀懂文章就顯得尤為重要,①編排官王堯臣是劉敞的妻子的哥哥,那么“親嫌”導致劉敞“殿試第一”變成“第二”當然就處于原因的地位了,因此選擇“以”字,表原因;②范偉后來翻供,把大部分的罪名都否認了,于是選擇“至于”,表“甚至”“竟然”,而不是“至則”;③劉敞侍奉講讀,經常講故事引經據典來諷諫英宗,“因”當為“趁機”,畢竟“講讀”時的“指事據經”是常態工作內容,而不是表目的專門來諷諫的“所以”(用來作……用)。
7.下列文句中,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堯禪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B. 堯禪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C. 堯禪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D. 堯禪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能為文言文斷句的能力。斷句要點包括找特殊虛詞位置,辨別特殊句式,結合修辭,并適當利用語感來劃分句讀。本句中“以位”是介賓結構,作為狀語后置句的典型,“堯禪之以位”必然要連綴成句;“之”字在本句中出現頻率很高,“享之”“戴之”對稱,固分別于其后斷句。后兩句有“非……惟”(不是……只是)的結構,可以判定“無他”“惟德”,最后即可輕易劃出“光于上下”。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雷塘曾被官府征作其它用途,劉敞經過努力,將它歸還給百姓,
B. 劉敞曾經在揚州和永興軍等處任職,為當地做了不少實事。
C. 范偉多次犯法,在劉敞的審理下伏罪,但劉敞被召還之后,他馬上翻供。
D. 當皇帝不聽其他大臣進諫時,劉敞犯顏直諫,用一身正氣折服了皇帝。
【答案】D
【解析】本題考察考生對淺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篩選文中的信息能力。由原文“敞侍英宗講讀,每指事據經,因以諷諫”可知,劉敞“折服”皇帝的方式不是“犯顏直諫”而是“諷諫”。
9. 根據具體要求分別完成下列各題。(10分)
(1)將下列句子翻譯為現代漢語。(7分)
①甚徑且易,不數日可抵中京,何為故道此?(4分)
【答案】(走這條路線)非常直接又不費力氣,不需要多天就可以到達中京,為什么要走老路?
②甲知能為己直,乃敢告,蓋殺人者,富人陳氏也。(3分)
【答案】王甲知道(劉敞)可以為自己洗刷罪名,才敢說出真相。殺人的人卻原來是有錢人家陳氏。
契丹人為什么對劉敞表示嘆服?請結合具體事例加以說明。(3分)
【答案】①對路況了如指掌;②知識淵博,引經據典。
【解析】(1)本題考察考生對淺易文言文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翻譯時要結合上下句讀懂大意,抓住古漢語特殊句式及重點實詞和虛詞等。概括時則要尋找答題區域,對事件進行梳理,再根據題目要求回答。①中“徑”“抵”各1分,“何為”句式1分,句意1分;②中“直”1分,“者……也”判斷句1分,句意1分;(2)本題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層級D。答對任1點得2分,答對任2點得3分。答對任1點2分,答對任2點3分。
文言文參考譯文
劉敞的表字叫原父,是臨江新喻人,慶歷年間考中進士,在廷試中排第一。負責謄寫校勘的官員是王堯臣,他是劉敞妻子的哥哥,因為有親屬之嫌報名應試,于是就判定他為第二。劉敞先做了蔡州通判,又入職集賢苑,任尚書考功一職。
劉敞奉皇帝之命出使契丹,劉敞向來就通曉山道水路,但仍讓契丹人帶領著他前行,從古北口到柳河,迂回曲折幾乎有一千里路程,契丹人想要夸大道路險阻遙遠。劉敞質問契丹翻譯官說:從松亭往柳河方向走,非常直接又不費力氣,不需要多天就可以到達中京,為什么要走老路?契丹翻譯官回頭看著劉敞既驚駭又羞愧地說:“確實這樣。只是自與大宋通好以來,設置驛站的路線就是這樣,不敢變更。”順州的山里面有怪異的野獸,長得像馬卻吃老虎豹子,契丹人不能認識這種動物,就來問劉敞。劉敞回答:“這就是人們說的‘駁’”給他們描述駁的聲音外形,并背誦《山海經》《管子》的部分內容使契丹人了解這種動物,契丹人更加的感嘆佩服。劉敞出使契丹國回來,請求治理揚州。
揚州的雷塘,是漢代的雷陂。以前是農民的田地。漢之后官府征地蓄水但是沒有拿別的田地來償還百姓,農田的主人都失去了產業。然而雷塘也決堤殘損無法開展漕運,揚州官員又把它們重新用作農田。劉敞打算根據唐朝原來的契據,償還百姓全部資財。發運使規勸他不要這樣做,但是劉敞最終還是將田地給了農民。天長縣有個窮人叫王甲的殺了人,已經被備文定案,劉敞召見了他并發現了他的冤情,王甲害怕衙役,沒有膽量澄清自己。劉敞就拿處理農民曹杜誘的案子來示范給王甲看,曹杜誘無法獲得公正的評判,卻被羅織更多罪名。曹杜誘將要被判刑,劉敞說:“這是冤案。”親自查實審訊曹杜誘。王甲知道劉敞可以為自己洗刷罪名,才敢說出真相。殺人的人卻原來是有錢人家陳氏。百姓口口傳頌,把劉敞視為神仙。
劉敞因為與其他人意見向左,請求去管理永興的軍隊,被任命為翰林侍讀學士。世家大族范偉非法謀取利益,假冒同姓戶籍五十年,挾持當地官員的弊端,多次違反法令。劉敞徹底地懲辦范偉的違法之事,范偉承認了自己所犯的罪行,但是沒有等到判刑受處,劉敞被皇帝召回朝廷,被任命為三班院,范偉立刻使以前定的罪案改變,甚至改掉了十之四五,最終這案子交由御史來判決。
劉敞陪侍英宗講習誦讀,常常依據經典闡明事理,趁機用這些故事來諷諫。當時兩宮正好有小人說挑撥離間的話,諫官有時指責得過于直接了當,(效果不甚明顯)。劉敞奉上《史記》給英宗看,到了堯把天下禪讓給舜那一節時,拱手對英宗說:“舜這個人身份非常卑賤,堯把尊為禪讓給他,天和地順應堯,老百姓擁戴堯,沒有用別的什么方法,只是堯有事父母孝順、對兄弟友愛的高尚品德,這種德像陽光一樣照耀著天地之間罷了。”英宗站直身子臉上露出感動的表情,知道劉敞是在用經義名理來暗示勸告他。皇太后聽說這件事后,也非常高興。
劉敞積勞成疾頭暈眼花,多次將病情上報皇帝(請辭)。病稍好一點的時候,又請求離開朝廷到地方去做官,被任命為汝州長官。不久改任集賢院學士、南京御史臺,熙寧元年,劉敞去世,享年五十歲。
10. 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后回答問題。(7分)
望江怨
送別
[清]萬樹
春江渺,斷送扁舟過林杪①。愁云青未了,布帆遙比沙鷗小。恨殘照,猶有一竿紅,怪人催去早。
[注] ①杪:樹梢。
這首詞的前四句描寫了怎樣的送別場景?(3分)
【答案】描寫了一副春天江水迷蒙,友人的扁舟漸行漸遠直至被樹梢遮蔽、浮云沉如愁緒無窮無盡,而友人的扁舟之帆漸漸成點的凄清纏綿悱惻的送別場景。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對文學作品的語言的鑒賞能力,能力層級為D級。對場景畫面題的描述主要關注重點意象的梳理與概括,此題的重點意象是象征愁緒的江水,指示離別的扁舟以及空虛暗沉的無根浮云和孤單的沙鷗,抓住這些,送別場景的凄清落寞之感就可以得出了。
怎樣理解“怪人催去早”?請結合全詞分析。(4分)
【答案】詞人在友人離開后,仍立在江頭癡癡望遠,夕陽將落,有人催詞人回家,詞人卻以“還有一竿高”為由而“責怪”那人這么“早”就催他回去,一個“怪”字將依依不舍之情推向頂峰。全詞情景交融,含蓄淡雅,不言離別,而離傷溢于言表。
【解析】本題考查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能力,能力層級為D級。本題的關鍵是“怪”字,屬于煉字知識的檢測,詞人的“恨”與“怪”的對象其實都是無辜的,而詞人為什么會“恨”與“怪”呢?當然是因為送別之后,詞人的心情落寞又無法派遣憂愁了。
11.補寫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選3題,多選只按前3題計分)(6分)
(1)子曰:“,,。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
(2)開荒南野際,。 ,草屋八九間。(陶淵明《歸園田居》)
(3)古人秉燭夜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諸從弟桃李園序》)
(4)元嘉草草,,。(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答案】(1)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守拙歸園田,方宅十余畝
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
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解析】考查考生對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識記能力,能力層級A。錯、漏、多字則該空不得分。(1)“知仁”“山水”容易顛倒;(2)園田易被誤寫為田園;(3)注意“以”“塊”的寫法(廣東方言導致“以”“于”難分);(4)注意“胥”“贏”“倉”的正確寫法。
三、本大題4小題,共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題。
從形而上的層面上講,審美也是一種終極關懷。我們知道,人的獨立意識,產生于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歷史性分裂。這種分裂是文明的結果,同時也帶來了文明的問題。于是,生的孤獨、愛的寂寞、死的煩惱,便成為一切文明社會中所不可避免的精神疾患。為了解除這些疾患,人們不僅追求物質的滿足,而且需要精神的慰藉,這也便是“終極關懷”的動因所在。
大致說來,人類的終極關懷主要有三種方式:一種是給多樣的現實世界以統一之本體存在的哲承諾,一種是給有限的個體生命以無限之價值意義的宗教承諾,一種是給異化的現實人生以多樣之審美觀照的藝術承諾。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哲學之本體論和宗教之形而上紛紛面臨著理上的危機,在這種情況下,藝術便需要自覺地承擔起為人類提供終極關懷的歷史使命。
一般認為,藝術的價值是多重要,這其中既有認識論的內容,也有倫理的成分。而在我們看來,認識內容的多少并不是藝術價值的關鍵所在,否則,徐悲鴻筆下那幅不太合乎解剖原理的《奔馬》便不會價值連城了;倫理成分的強弱也不是藝術價值的關鍵所在,否則,貝多芬譜寫的那首不太具有道德色彩的《月光》便不會被千古稱頌了。說到底,藝術之所以為藝術,不在于認識,不在于教化,而在于給人想象的空間和情感的慰藉,是對遭受異化痛苦的人們所進行的精神關懷。相對而言,我們可以將這種精神關懷分為初級和終極兩種類型。所謂“初級關懷”,是對人們生活情緒的放松、撫慰、宣泄,并通過這種形式使其恢復到健康狀態。比如我們在一天的辛苦勞作之后,到影院中去觀賞一部驚心動魄的美國大片,到歌廳里去唱幾首膾炙人口的流行歌曲,雖然沒有什么強烈的精神波瀾、深刻的靈魂觸動,但總歸是一種精神享受。所謂“終極關懷”,則是對人們生存意義的感悟、理解、追問,并通過這種形式使其獲得一種精神的升華。比如我們在孤獨、寂寞或遇到情感危機的時候去音樂廳欣賞一部交響樂,去歌劇院觀看一部悲劇,雖然不見得開心、解悶兒,但常常會有一種心靈的觸動、情感的慰藉。對于不同層次、不同狀態、不同境遇中的欣賞者來說,這兩種藝術各有其存在的理由。但是,就藝術自身的價值而言,后者顯然要比前者更有意義。
一部優秀的藝術品,哪怕是寫平平常常的事物,也總能上升到“終極關懷”的高度加以理解。譬如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年輕時寫的那首五言律詩《賦得古原草送別》,從字面上看,通俗易懂,仿佛沒有什么深奧的道理,但它之所以被人們千古傳頌,自有其“終極關懷”的重要意義。那“一歲一枯榮”的生命歷程,就像代代不息的人生一樣,在宿命的輪回中不斷燃起新的希望。一首40個漢字的短詩如此,一場戲劇、一部電影、一篇小說更是如此。古今中外凡是超越民族和地域從而具有永恒價值的藝術品,無不具有形而上的“終極關懷”。
與西方社會相比,中國古代的哲本體論并不發達,宗教也并不占據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因此古人的“終極關懷”往往是通過審美活動加以實現的,這種“代償功能”也正是中國古典藝術特別發達的原因所在。我們知道,文明的人類之所以陷入異化的痛苦,乃是因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利刃斬斷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原始紐帶。因此作為治療異化痛苦的古典藝術,最常用的方式是將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斷裂重新彌合起來,從而將短暫的現實人生與永恒的自然存在聯系起來,將有限的個體生命與無限的族類生活聯系起來。
(選自《中國審美文化簡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有刪改)
12—13題為選擇題。請在答題卡“選擇題答題區”作答。(12題選對一項給2分,選對兩項給5分,多選不給分)
12.下列關于“終極關懷”的說法,符合文意的兩項是(5分)
A.具有終極關懷的藝術作品,能使欣賞者得到精神升華。
B.藝術品總能上升到“終極關懷”的高度來加以理解。
C.欣賞一部歌劇比看一部美國大片更具價值,因此更能得到終極關懷。
D.只有超越民族和地域限制而承擔起終極關懷的藝術才具有永恒的價值。
E.文明社會需要的終極關懷包含對生存意義的感悟、理解與追問。
【答案】AE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篩選并辨別信息的能力,能力層級為C。B項以偏概全,犯了絕對化錯誤,原文為“一部優秀的藝術品,哪怕是寫平平常常的事物,也總能上升到“終極關懷”的高度加以理解。”此藝術品的前提是“優秀的”;C項因果混亂,犯了強加因果的錯誤,原文認為“對于不同層次、不同狀態、不同境遇中的欣賞者來說,這兩種藝術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只是“就藝術自身的價值而言”,歌劇比美國大片更有意義,并不是指受眾“欣賞”的價值;D項偷換概念,相關表述在原文是“古今中外凡是超越民族和地域從而具有永恒價值的藝術品,無不具有形而上的‘終極關懷’”,即已經具備了“永恒價值”的藝術品都具有“終極關懷”,而并非說有終極關懷的藝術品就具有永恒的價值。
13.下列說法符合文意的一項是(3分)
A.藝術價值便現在情感慰藉方面,并不表現在倫理教化方面。
B.遭受異化痛苦的人更需要具有初極關懷的藝術作品。
C.《賦得古草原送別》語言通俗易懂,所以被人們傳頌至今。
D.中國古典藝術能給異化的顯示人生以審美觀照,給人以情感的慰藉。
【答案】D
【解析】考查考生根據文章內容進行分析判斷的能力,能力層級C。A項的觀點與原文“一般認為,藝術的價值是多重要,這其中既有認識論的內容,也有倫理的成分”不符合;B項,原文認為“治療異化痛苦的古典藝術”,而“古典藝術”是中國古人的“終極關懷”,因此遭受異化痛苦的人更需要的是具有終極關懷的藝術作品。C項與原文“從字面上看,通俗易懂,仿佛沒有什么深奧的道理,但它之所以被人們千古傳頌,自有其“終極關懷”的重要意義”不相符,原文認為本詩被人傳頌是有其終極關懷的重要意義,而不僅在于它通俗易懂。
14.如果一個時代的藝術與哲學不發達,那么人類的終極關懷主要會以什么形式實現呢?
為什么?(4分)
【答案】①宗教②人類的終極關懷主要有三種方式:哲學承諾、宗教承諾和藝術承諾;③在一個藝術與哲學都不發達的時代,“代償功能”會促使終極關懷主要以宗教形式實現。
【解析】本題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能力層級C。在文章的第二段提到“人類的終極關懷主要有三種方式:一種是給多樣的現實世界以統一之本體存在的哲承諾,一種是給有限的個體生命以無限之價值意義的宗教承諾,一種是給異化的現實人生以多樣之審美觀照的藝術承諾。”可以先圈定“三種方式”,再從最后一段議論中國古典藝術發達的原因是“宗教”與“哲學”不發達,可以推知如果一個時代的藝術與哲學不發達,那么人類的終極關懷主要會以宗教形式實現。
結合文中的觀點,談談你對下面這段話的理解。(4分)
荷蘭畫家凡·高的名畫《星夜》所描繪的景象與現實世界的星夜不同,畫面上11顆星聚集在月亮周圍翻滾著,像熾熱燃燒的火球。評論家說,這幅畫象征著人類的掙扎與奮斗精神。
【答案】①藝術之所以為藝術,不在于認識,不在于教化,《星夜》里的景象無須對現實的復制,它可以自由表現冰冷的星光亦會有燃燒成火球的可能;②同時,藝術給人想象的空間和情感的慰藉,是對遭受異化痛苦的人們所進行的精神關懷。《星空》里絢麗的色彩與扭曲的星光是對月華的超越與侵襲,在遭受異化痛苦的人們來說,它即如人生對現實的倔強與掙扎。
【解析】本題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能力層級C。材料有兩個部分,一個是對梵高作品《星夜》的直觀描述:“與現實世界的星夜不同”;一個是評論家對作品的評論:“象征著人類的掙扎與奮斗精神”,那么我們需要在原文中找到相應的理論支撐點,才能找到解決此題的關鍵,即找到這兩句話成立的理論依據在文中的對應位置。
四、本大題為選考內容的兩組試題。每組試題3小題,共15分。
選考內容的兩組試題分別為“文類文本閱讀”試題組和“實用類文本閱讀”試題組,考生任選一組作答。作答前,務必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填涂與所選試題組對應的信息點;信息點漏涂、錯涂、多涂的,答案無效。
(一)文類文本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小題。
鶴
陸蠡
一個初冬的薄暮,弟弟氣喘吁吁地從外邊跑進來,告訴我鄰哥兒捉得一只鳥,長腳尖
喙,頭有瓔冠,羽毛潔白。“大概是白鶴吧。”他說。他的推測是根據書本上和商標上的圖畫,還摻加一些想象的成分。我們從未見過白鶴,但是對于鶴的品性似乎非常明了:鶴是清高的動物,鶴是長壽的動物,鶴是能唳的動物,鶴是善舞的動物,鶴象征正直,鶴象征淡泊……鶴是隱士的伴侶,帝王之尊所不能屈的……
當我們看見它的時候,它的腳上系了一條粗繩,被一個孩子牽在手中,翅膀上殷然有一滴血痕,染在白色的羽毛上,她們告訴我這是槍傷。瞧它哪種耿介不屈的樣子,一任孩子們挑逗,一動也不動,我們立刻便寄予很大的同情。我便請求他們把它交給我們豢養,答應他們隨時可以到我家里觀看,只要不傷害它。大概他們玩得厭了,便毫不為難地應允了。
我們興高采烈地把受傷的鳥抱回來,放在院子里。復拿水和飯放在它的面前。看它不飲不食,料是驚魂未定,所以便叫跟來的孩子們跑開,讓它孤獨地留在院子里。
第二天一早,我們便起來觀看這成為我們豢養的鳥。它的樣子確相當漂亮,瘦長的腳,走起路來大模大樣,像個“宰相步”。它的頭上有一簇纓毛,略帶黃色,尾部很短。只是老是縮著頭頸,用金紅色的眼睛斜看著人。昨晚放在盂里的水和飯粒,仍是原封不動。鶴是吃什么的呢?人們都不知道。書本上也不曾提起。“從它的長腳著想,它應當是吃魚的。”弟弟也贊同我的意見。我們把魚放在它的面前,看它認識趔趄躊躇,便捉住它,拿一尾魚喂進去。看它一直咽下,并沒有顯出不舒服,知道我們的猜想是對的了,便高興得了不得。而更可喜的,是隔了不久以后它自動到水盂里撈魚來吃了。
從此我和弟弟的生活便專于捉魚飼鶴了。它漸漸和我們親近,見我們進來的時候,便拐著長腳走攏來,向我們乞食。我們時常約鄰家的孩子來看我們的白鶴,向他們講些“乘軒”“梅妻鶴子”的故事。受了父親過分稱譽隱逸者流的影響,羨慕清高的意思是有的,養鶴不過是其一端罷了。
我們始終不曾聽到它長唳一聲,不曾看到它做起舞的姿勢。它的翅膀雖已痊愈,可是并沒有飛揚他去的意思。一天舅父到我家里,在園中看到我們的鶴,他就皺皺眉頭說“把這長腳鷺鷥養在這里干什么?”
“什么,長腳鷺鷥?”我驚訝地問。
“是的。長腳鷺鷥,書上稱為’白鷺’的。唐詩里‘一行白鷺上青天’的白鷺。”
“白鷺!”啊!我的鶴!
到這時候我才想到它怪愛吃魚的理由,原來是水邊的鷺啊!我失望而且懊喪了。我的虛榮心受了欺騙。我的“清高”,我的“風雅”,都隨同鶴變成了鷺,成為可笑的題材了。舅父接著說:“鷺肉怪腥臭,又不好吃。”
懊喪轉為惱怒,我于是決定把這騙人的食客逐出,把冒充的隱士趕走。我拳足交加地高聲逐它。它不解我的感情的突變,徘徊瞻顧,不肯離開。我拿竹簾打它,打在它潔白的羽毛上,它才帶飛帶跳地逃走。我把它一直趕到很遠,到看不見自己的園子地方為止。
次晨踏進園子的時候,被逐的食客依然宿在遠處。好像忘了昨天的鞭撻,見我走近時依然做出親熱樣子。這益發觸了我的惱怒。我把它捉住,越過溪水,穿過溪水對岸的松林,復渡過松林前面的溪水,把它放在沙灘上,自己迅速回來。心想松林遮斷了視線,它一定認不得原路跟蹤回來的。果然以后幾天內園子內便少了這位貴客了。
幾天后路過一個獵人,他的槍桿上掛著一只長腳鳥。我一眼便認得是我們曾經豢養的鷺.這回子彈打中了頭頸,已經死了。它的左翼上赫然有著結痂的創疤。我忽然難受起來問道:
“你的長腳鷺鷥是哪里打來的?”
“就在那松林前面的溪邊上。”
“鷺鷥肉是腥臭的,你打它干什么?”
“我不過玩玩罷了。”
“是飛著打還是站著的時候打的?”
“是走著的時候打的。它看到我的時候,不但不怕,還拍著翅膀向我走近哩。”
“因為我養過它,所以不怕人。”
“真的么?”
“它左翼上還有一個傷疤,我認得的。”
“那末給你好了。”他卸下槍端的鳥。
“不要,我要活的。”
“胡說,死了還會再活么?”他又把它掛回槍頭。
我似乎覺得鼻子有點發酸,便回頭奔回家去。恍惚中我好像看見那只白鷺,被棄在沙灘上,日日等候它的主人,不忍他去。看見有人來了,迎上前去,但它所接受的不是一尾魚,而一顆子彈。
(選自《美麗中國·自然卷》,人民文出版社,2013年,有刪改)
16.“我”為什么會以白鷺為“鶴”?(3分)
【答案】①外形接近:長腳尖喙,頭有瓔冠,羽毛潔白;②品性相仿:清高、耿介不屈;③食性相同:喜歡吃魚(符合作者的錯誤猜想)
【解析】本題考查概括作品內容的能力;能力層級為C。在“鶴”的身份大白之前,作者都是以“鶴”來刻畫“白鷺”的,答題區域可以確定,文章多處對“白鷺”有直觀的描述,這些特征是導致“我”誤判的緣由。分點概括即可。
17.文中兩處畫線句分別體現了“我”怎樣的心情?請結合上下文分析。(6分)
①啊!我的鶴! ②“不要,我要活的。”
【答案】①驚訝、失望、懊惱。驚訝的是從各個方面看它都是“鶴”的實際卻是“鷺”;失望的是如此清高耿介的“鶴”竟然不是鶴,期待落空;懊惱的是“我”因為它是“鶴”才對它關愛有加的,錯愛了白鷺。
②難過、責備。“我”鼻子發酸,為想象中白鷺把獵人當作“我”而被殺的凄惻而難過傷心;“我”因為白鷺已死而拒絕了獵人的贈送,明知白鷺已死,卻說要活的,當然飽含對獵人的殘忍做法的譴責。
【解析】本題考查體會作品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及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的能力;能力層級為D。明知它是白鷺的情況下仍脫口而出“我的鶴”可以理解為驚訝,而“啊”的感嘆也透露出驚訝與失望,結合上文“我”對白鷺的照顧,亦不難看出此處懊惱的情緒,可謂百感交集。
18.文章為什么不以“白鷺”為標題,而以“鶴”為標題?(6分)
【答案】①對比,產生閱讀心理反差的效果;②“鷺”之于我一直是“鶴”,我對鶴充滿著感情,在我心中,它一直是鶴;③“白鷺”死在槍下,“鶴”死在心里,深化主旨。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分析作品主要表現手法的能力;能力層級為C。回答文章標題的作用往往是從三個方面來思考:結構上的作用,手法上的使用,對內容與主旨的揭示。作者擇此舍彼都會有這方面的考量,本文同樣如此。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小題。
羅哲文(1924-2012),中國古建筑家。下面是中央電視臺《大家》欄目在羅哲文先生生前對他的訪談主持人:在您選擇職業的年代,建筑可算是一種不入流的行當,您為什么選擇了學習建筑?
羅哲文:從我當年進入營造社習建筑到現在,按一般老百姓的話,可以說我和建筑有緣分,或者說這是一個從偶然到必然的過程。說偶然,是因為抗戰時期,營造社遷到了我的老家四川宜賓,要是遷到別的地方去了,我這輩子可能就不會做這個工作了。說必然,是因為我從小就喜歡做手工,我還是很喜歡工藝、畫畫什么的。
主持人: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先生是您的老師,您現在所從事的古建筑保護研究,有哪些觀念是梁先生帶給您的?
羅哲文:他有一個觀點,中國的新建筑要“中而新”,就是說既要中國式又要新創造。這個觀點給我留下的印象很深,所以我現在也在宣傳,新建筑一定要中國式,要體現中國古建筑的秀傳統,同時也一定要創新。梁思成先生臨終前囑托我“文物保護的事情,你一定要做好”,這個重托我一直記在心里,永遠也不敢忘掉。
主持人:2013年,您在80歲高齡的時候穿越了羅布泊。很多人都說,您是穿越羅布泊年齡最大的人。您為什么要在這樣的高年齡做這樣的事?
羅哲文:我們的主要目的是去考察和尋訪漢長城。幾十年前,我剛接觸到長城的時候,看到一些關于長城的書,其中一本寫了從玉門關到爾勒的這段長城,并說這段長城跟玉門關以東的長城不一樣。從那時候起我就想親自來看一看到底怎么回事。
主持人:考察這段長城有什么特別的意義嗎?
羅哲文:這段長城對研究整個長城來說太重要了,絕對不能缺了這一塊兒。過去曾經有個錯誤的說法,認為長城是防御擾掠的,目的在于封閉,但我認為長城是中國最早的對外開放的見證。漢武帝的時候,打通了絲綢之路,那時的長城就是為了保護絲綢之路的暢通,所以到了新疆爾勒以西,城墻就沒有了,修建了一個一個的烽火臺。當時絲綢之路上荒無人煙,來往的商旅不可能帶夠整個行程的糧食。此外還有馬匹的問題,到了烽火臺,商旅可以補充糧食,更換交通工具。
主持人:到目前為止,您跟長城打交道有多少年了?一共去過長城多少次?
羅哲文:我跟長城打交道快60年了。像八達嶺、山海關,去的次數都記不清了,可能有一百次以上。
主持人:實地考察中,您有沒有遇到過危險?
羅哲文:遇到的太多了。差不多十多年前我去考察長城,那兒有個地方非常危險很難爬上去,我上去的時候還背著相機,結果腳下一滑,差點摔下去沒命了。
主持人:現在很多人都稱您是中國古建筑方面的一代大師了。
羅哲文:這個我不敢當,不能說是古建筑大師,我沒有什么了不起的。我覺得自己就是滄海一粟,是大海里面的一滴水。
主持人:對于年輕一代從事古建筑保護的人,您覺得他們最需要學習的是什么?
羅哲文:我覺得基本技術一定要到。搞建筑首先你要畫出圖來,所以畫圖功夫一定得有,寫文章介紹建筑的結構,你得有基本勘察文獻的能力。當時我們做研究,從哪一本書上可以引用下來的資料,都必須要查原書,不能不經考證就用。像這種基本功年輕人要的不能偷巧。必須認真,首先要把基本技能、基本理論好。
主持人:在古建筑保護中,您最擔心、最憂慮的事情是什么?
羅哲文:最擔心的就是技術的傳承,特別是工藝的傳承。我認為工匠特別重要,沒有工匠不行,另外就是材料,課時現在很多人忽略了這一塊兒,很多工藝失傳了。
主持人:您搞了一輩子古建筑研究,在您看來,建筑是什么?
羅哲文:建筑是凝固的音樂,外國人叫它石頭的史書,我說是木石的史書。中國建筑跟外國的還不一樣,外國的建筑主要是石頭,我們中國主要是木建的,所以是木石的史書,是一個綜合的藝術,是歷史的見證。歷史有兩個歷史,一個是文字的歷史,還有一個是實物的歷史。缺少了實物,就沒有東西驗證文字的歷史了。所以文物的價值就在于它是歷史的見證。(選自《大家》,商務印書館,2005年,有刪改)
概述羅哲文先生研究漢長城的過程和結論。(4分)
【答案】過程:①幾十年前,親自去實地考察;②80歲高齡穿越羅布泊,尋訪漢長城;③60年間去過長城無數次,歷經艱險。
結論:長城是中國最早的對外開放的見證。
【解析】本題考查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層級C。從主持人與羅哲文的一開始對話中可以了解到羅哲文先生的研究經歷,分點概括即可。
在古建筑保護上,羅哲文先生持哪些看法?(5分)
【答案】①有基本技術,會畫圖,有畫圖功夫;②寫文章介紹建筑結構,有勘察文獻的能力;③認真考證,小心求證;④技術工藝的傳承以及材料的傳承與研發。
【解析】本題考查概括作品內容的能力;能力層級為C。做本題首先要找到“古建筑保護”這個關鍵詞在文中的位置,確定答題區間,然后在梳理相關要點。
訪談呈現了一代大師羅哲文先生怎樣的形象?請結合全文逐層分析。(6分)
【答案】①尊師重道,謹記梁思成老師的教誨,熱愛并始終關心建筑事業;②身體力行,有實踐精神;多次實地探訪長城;③獨立思考,敢于反抗權威,基于事實得出不同結論;對長城用途的研究,得出新的不同于其他專家的意見;④胸懷大志,不畏艱難;60年不斷探索長城遺址,挖掘事實真相;⑤善于學習基本技能理論,認真嚴謹。對后來者的期許,也是他對自己的要求。
【解析】本題考查探討作者的寫作意圖的能力,能力層級F。對傳主形象的概括既是理解傳記的基本欣賞能力,也是揣摩作者寫作意圖的較高層次的鑒賞能力。傳主形象主要是通過重點事跡來體現的,我們在閱讀時需要對文章段落進行劃分歸納,如“尊師重教”中提到梁思成的一句話讓羅哲文一直銘記在心并恪守之。
五、本大題2小題,每小題6分,共12分。
22.在下面一段文字的空白處填寫恰當的詞語,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邏輯嚴密,前后連貫。每處字數不得超過所給空格數(含標點符號)。
大櫨欖樹是曾經生長在毛里求斯的一種珍稀樹種。如今在地球上已難覓蹤影。①?科學家對此提出了多種假說。美國一位科學家的研究認為,②,而渡渡鳥在三百年錢滅絕了,因此,大顱欖樹也跟著消失了;后來,有學者研究發現大顱欖樹的種子不需要動物的腸胃軟化也能發芽。于是,又有研究者們提出了新的假說:外來物種的入侵導致了大櫨欖樹的消失。不過,這個假說需要進一步驗證:③;如果被證偽,則會被拋棄。
【答案】①大櫨欖樹消失的原因到底是什么?②大櫨欖樹的種子需要渡渡鳥腸胃軟化才能發芽;③此外來物種是什么以及如何入侵的。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概括能力,準確、簡明、連貫等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能力層級為E。本題的每個空白處均需要考慮上下文,尤其需要關注代詞與連詞等,它們是決定如何銜接的關鍵所在。①的后文是“科學家對此提出了多種假說”,“此”即是①的內容,那可以推知①是在提問大櫨欖樹消失的原因;②的后文是渡渡鳥滅絕導致大櫨欖樹滅絕,之后的內容是
“種子不需要動物的腸胃軟化也能發芽”,那么可以推知前文的“因此”的結論是不正確的,因而②是說“大櫨欖樹的種子需要動物的腸胃軟化才能發芽”;③的前文是“不過,這個假說需要進一步驗證”,“不過”表示轉折,是對假設的一種不認同,③的內容就可以推知是對“外來物種”的質疑。
閱讀下面三副圖,聯系第二幅圖的文字,給另兩幅圖配上文字,要求前后內容相關,邏輯嚴密。每處字數不得超過所給空格數(含標點符號)。
【答案】①當你踏上等臂杠桿的一端時,前路是越來越高的,走起來也非常艱難;③因此,我們只有在高點保持狀態,才能永立不敗之地。
【解析】本題參查考生簡明、連貫、得體等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能力層級為E。
六、本大題1小題,60分.
24.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黑白膠片的時代,照片很少,只記錄下人生的幾個瞬間,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
喚起許多永不褪色的記憶。但照片漸漸泛黃,日益模糊。
數碼技術的時代,照片很多,記錄著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可以隨進上傳到絡與人
分享。它從不泛黃,永不模糊,但在快速瀏覽與頻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點滴”也可能
被稀釋。
要求:①自選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文體不限。
②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襲。
【寫作提示】
本題現實性及思辨性兼備,意圖激發考生對當下社會現象進行多元思考,能有效地區分考生的寫作能力及思維水平。
材料有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旨在闡述黑白照片少卻承載更多的生活記憶,但是不易儲存;第二部分旨在闡述數碼照片多卻被忽視生活精彩,但是容易儲存。二者對比強烈,各有千秋,也各有弊端。
根據第一部分,可以立意為傳統至上,可以就題討論“老照片很珍貴”,延伸至傳統的事物令人回味,更有文化內涵,以及我們如何“保護傳統”。可以用“文言文”與“白話文”的藝術價值異同,漢服中山裝與“韓服”西裝之于國人的文化意義異同作為論據。
根據第二部分,可以立意為現代至上。可以就題討論“科技讓現代生活更美好”,以及我們如何“讓科技更有人情味”,可以用“云存儲”大數據時代的照片視頻能記載保存更多的生活精彩瞬間,臉書推特的擴張讓地球村更名副其實等作為論據。
也可以將二者合并起來審題,可以立意為科技給生活帶來便捷,也給生活帶來煩惱,如何將科技與人文精神結合起來,不讓冷冰冰的科技擠兌熱情的生活是我們必須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參考題目:永不褪色的黑白、科技讓生活更“出彩”
評卷說明:
只要緊扣材料內容和含意,圍繞材料反映的“拆除報刊亭”現象引發的思考,均可判為符合題意。
其他評分細則
1、基礎等級評分以題意、內容、語言、文體為重點,全面衡量。符合文體要求,指符合考生所選文體的要求。
2、發展等級評分,依據4個評分點,不求全面,只需一點突出,即可按等級評分,直至滿分。發展等級原則上不往下跨級打分:如果文章內容和表達均評為一類,則發展等級原則上不能評為二類,其它等級依此類推;如果文章內容(或表達)評為一類,表達(或內容)評為二類,則發展等級可打一類或二類,其它等級依此類推。
3、未擬標題扣2分。出現錯別字,1-2個不扣分,3個扣1分,4個扣2分,5個扣3分,6個以上(含6個)扣4分。重復的不計。不足字數者,每少50字扣1分。
4、套作的文章,“基礎等級”在四等之內評分;“發展等級”不給分。
5、關于扣字數分的標準:①寫了400字以上的文章,按評分標準評分,扣字數分。(少50個字扣1分)②寫了400字的文章,20分以下評分,不再扣字數分。③寫了300字的文章,15分以下評分,不再扣字數分。④寫了200字的文章,10分以下評分,不再扣字數分。
⑤寫了100字的文章,5分以下評分,不再扣字數分。⑥只寫一兩句話的,給1分或2分,不評0分。⑦只寫標題的,給1分,不評0分。⑧完全空白的,評0分。
6、參照2013年廣東省語文高考作文閱卷標準。
基礎等級50分 | 內容25分 | 一等 | 二等 | 三等 | 四等 |
符合題意 中心突出 內容充實 感情真摯 | 符合題意 中心明確 內容較充實 感情真實 | 基本符合題意 中心基本明確 內容單薄 感情基本真實 | 偏離題意 中心不明或立意不當 沒有什么內容 感情虛假 | ||
表達25分 | 一等 | 二等 | 三等 | 四等 | |
符合文體要求 結構嚴謹 語言流暢 書寫工整 | 符合文體要求 結構完整 語言通順 書寫較工整 | 基本符合文體要求 結構基本完整 語言基本通順 書寫潦草 | 不符合文體要求 結構混亂 語言不通順,語病多 字跡難辨 | ||
發展等級10分 | 一等 | 二等 | 三等 | 四等 | |
立意深刻 材料豐富 語言有文采 見解、構思新穎 | 立意較深刻 材料較豐富 語言較有文采 見解、構思較新穎 | 立意略顯深刻 材料略顯豐富 文句略有表現力 見解、構思略有新意 | 個別語句有深意 個別例子較好 個別語句較精彩 個別地方有新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