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古代詩歌鑒賞和古詩文默寫
10、閱讀下面的古詩,完成題目。
桃夭(《詩經》)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③。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①歸:女子出嫁。②蕡(fen):果實很多的樣子。 ③榛榛(zhen):樹葉茂盛的樣子。
(1) 本詩在章法結構上采用了__________ 的形式。
(2)請從比興手法運用的角度賞析全詩。
答:
11、古詩文默寫。
(1)__________,為刎頸之交。(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2)農人告余以春及,__________。或命巾車,__________。(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3)壚邊人似月,__________。未老莫還鄉,__________。(韋莊《菩薩蠻(其二)》)
四、現代文(論述類)閱讀(10分.填空題4分,選擇題6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題。
常識教育牽涉以下重大命題:培養健全人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傳承人類社會的基本核心價值觀,塑造基本社會共識;傳承人類優秀思想文化學術;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文化創新和促進社會進步。
換言之,常識教育的命意和專業化教育不一樣,后者主要措意于培養專業技術人才和職業個體,乃至于螺絲釘似的現代“部件人”(工具主義個體),或為學術而學術,為科技而科技,專意在促進專業學術發展和科技進步(有時甚至可能忽略對科學技術的價值判斷和倫理反思),常識教育則有著眼于人的全面發展,培育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和道德判斷的自由個體,以及隨之而來的普遍的人文精神氛圍和社會公共生活,抵御知識的異化,人的異化,制度的異化與社會的異化,促進社會的共同福祉。
另外,專業化教育往往著眼于知識的精深,常識教育則著眼于知識的基本、根本與全面,一為專家之學,一為通人之學,但這里的通人之學又不同于中國古代“通者千篇以為,萬卷以下,通人也”的通儒碩學,或所謂的“大通人”(仍是相對而言),這顯然只能要求極少一部分人。此處所謂的通人并非意味著博聞廣識,無所不通,事實上以為類有限的時間精力和智力水平而言,不可能做到“天上地下,無所不知”的地步,而在于對涉及人與自己、與他人、與社會、與世界之間關系的基本常識的了解,尤其是涉及個體心靈生活和現代公共生活的最基本相關知識的掌握。換言之,常識教育或通識教育永遠是與人類知識水平和智力水平相對而言的,是對最核心、最重要的基本常識的教育與掌握。
就此而言,常識教育或通人教育就是人的教育,旨在立人,培養基本的人,或所謂的“小通人”。專家亦必須具備“小通人”的相關常識,即先成為基本自由個體,然后才是專家和成就專家之學。“大通人”則不敢苛求所有個體,而且“大通人”亦可或亦段有一二專家之學,而有專家之成就業績。專家之學不必苛求所有個體,“小通人”之學卻須人人具備,這便只能通過教育,亦即普及的常識教育來實現。一個國家和社會的教育素質和水平,便決定了一個國家和社會的人及其生活的整體品質和水平。常識教育水平高,則人民安居樂業,自由幸福指數高,社會穩定,國家繁榮昌盛。
12. 本文以__________比照,主要從__________和知識兩個方面對常識教育加以辨析闡釋。(4分)
13. 下列關于“常識教育”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 常識教育是培養自由個體、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共同進步的通人教育。
B. 常識教育關涉到文化傳承創新、個體心靈生活和現代社會公共生活等問題
C. 常識教育要求掌握人類最核心和最重要的知識,是抵御知識的異化的教育。
D. 常識教育是伴隨人類知識水平和智力水珠 變化而不斷變化的普及性教育。
14. 下列對原文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專業教育葉注重知識精深,學術發展和科技進步,但有忽略對科技的價值判斷和倫理反思的可能性。
B. 通識教育把“小通人”作為培養目標,其水平與人的素質、自由幸福指數和社會文明程度息息相關。
C. 專家之學以通人之學為基礎,是成為大通人的重要途徑,不過只適合特定的人群,不具備普遍意義。
D. 通人之學既不同于“大通人”之學,又不同于“小通人”之學,也不同于中國古代所謂的通儒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