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宋朝有一條規矩,“官員不入酒肆”,一旦發現官員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彈劾,重則罷官免職,輕則紀律處分。另一條規矩是:王公貴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產和美味佳肴。這些規矩產生的積極作用是
A.遏止了官吏橫征暴斂 B.形成嚴密的反腐機制
C.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屬 D.便于約束權力的濫用
25.明太祖說,理財之術在于“使農不廢耕,女不廢織,厚本抑末”。其根本目的是
A.勸導農民重視農耕 B.維護封建傳統的農耕生活
C.確保賦役征派和地租征收,鞏固封建統治 D.限制和打擊工商業
26.1905年,慈禧表示:“立憲一事,可使我滿洲基礎永久確固,而在外革命黨亦可因此消滅。候調查結局后,若果無妨害,則必決意實行”。對這段話理解最恰當的是
A.當時中國革命形勢高漲是促使清政府預備立憲的重要原因
B.清政府統治者真正目的是通過表面的立憲維護實質的專制
C.清政府決心順應歷史發展趨勢,建立真正的君主立憲政體
D.清朝統治者意識到實行君主立憲制度需先行調查謹慎進行
27.著名歷史學家陳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一書中指出,“辛亥革命、國民革命、解放戰爭分別推翻了清政府、北洋軍閥政府、國民黨政府,構成了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關于這“三次高潮”的說法,正確的是
A.革命性質和革命任務根本一致 B.革命結果與指導思想根本一致
C.領導階級和革命前途根本一致 D.革命對象與革命領導根本一致
28.“近代社會最重要的特點,在于它以追求經濟增長和技術進步作為經濟活動的終極目的,經濟增長成為價值觀體系和物質活動的基點。……明清社會雖有令人嘆為觀止的經濟繁榮,卻并未形成一個經濟居社會生活主位的‘經濟社會’,由此也就不能提供出一個可以推動技術進步與發展的土壤環境?!痹摬牧现饕撟C的是
A.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的社會條件 B.明清沒有發生工業革命的原因
C.技術進步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 D.經濟社會的主要表現是經濟繁榮
29.《中華文化史》(馮天瑜等著)認為“在商品經濟有充分發育的基礎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葉以前的整個中國社會都相當細弱。”對材料中市民文化“相當細弱”的原因分析不正確的是
A.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阻礙了商品經濟發展
B.君主專制的強化阻礙了“市民文化”的發展
C.文化專制政策壓制了“市民文化”的發展
D.列強侵略不利于中西方市民文化的交流
30.近代著名報紙《申報》曾有刊文評論時事:“各女工種種丑態,招搖過市,全不避人,廉恥掃地矣。”“男女相淆,已非風俗之正。”上述評論反映出
A.女性獲得解放,實現男女平等. B.民族工業發展,雇傭關系出現
C.近代工業興起,沖擊傳統觀念 D.報刊業隨著近代工業興起而發展
31.古代雅典的陪審法庭一般由抽簽產生的500個陪審員組成,開庭前他們中沒有任何人事先知道將從事哪一個案件的審問。這說明
A.陪審人員的隨機性可以降低誤判率
B.古代雅典只有陪審法庭具有司法職能
C.力求保持公平是雅典陪審法庭的重要原則
D.雅典陪審法庭是五百人議事會的下設機構
32.在資產階級革命時代,英國通過了《權利法案》、法國頒布了《人權宣言》、美國制定了1787年憲法。這說明
A.以法律手段限制王權是這些國家革命的共同舉措
B.以立法形式鞏固革命成果是這些國家的相同手段
C.革命后工業資產階級獲得了獨掌政權的法律地位
D.資本主義制度已經在歐美得以普遍的確立和推廣
33.德國哲學家康德不贊同公民用革命手段推翻現存的統治者;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則主張當人民的權利被政府篡奪時,人民就有權通過暴力手段推翻它。對此分析正確的是
A.這是由兩個人的階級屬性造成的
B.兩人對如何獲得自由平等的主張不同
C.兩人對待專制和自由的觀點完全相反
D.前者蔑視公民權利,后者主張“主權在民”
34.伯頓·小福爾索姆在其新作《羅斯福新政的
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高中英語 > 高考文科綜合 > 高考歷史模擬題 > 正文
- 下載該資料的人還下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