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融入個性、人格、學識
龔克,南開大學校長。
2006年9月,他第一次以天津大學校長的身份作開學致辭,之后的每個新學年都要講一次。“我覺得這是校長——作為特殊的老師——為新生開的特殊課程,是必須講而且必須講好的一課。”
今年,將是他第一次以南開大學校長的身份作開學致辭。怎么面對文理學生講話,這對于工科出身的他來說,是個很大的挑戰。“我當然要看看以前校長的講話,多多和同學們交流。”
在學生們的回憶中,南開大學的創辦者張伯苓是喜歡且擅長演說的校長。“他是很自然地‘訓話’,題材順口出來,莊中有諧,從來不講空洞大話。”
“隔著數十年的光陰,重溫蔡元培、梅貽琦、胡適、竺可楨等當年的大學講演,可以說是余音繚繞,余香滿口。他們不僅僅開啟了青年學子的大學想象,同時也開啟了一個民族的大學氣象。”劉鐵芳告訴記者,大學校長的演講其實就是在給新進門的大學生安置精神之家,也是在給整個大學編織一個大學夢想的家。
回味上個世紀開學典禮中被銘記的雋永言論,其所構筑的精神塔樓,在日新月異、過往匆匆的變遷中歷久彌新。
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在開學致辭中多次強調“為學問而求學問”之宗旨,也曾指出:“大學為純粹研究學問之機關,不可視為養成資格之所,亦不可視為販賣知識之所。學者當有研究學問之興趣,尤當養成學問家之人格。”
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個性沉靜,話不多,時人稱之為“寡言君子”。上世紀三十年代,這位“身教重于言教”的清華老校長曾屢屢提及“何謂大學”,并一再提及“凡一校精神所在,不僅僅在建筑設備方面之增加,而實在教授之得人……吾認為教授責任不盡在指導學生如何讀書,如何研究學問。凡能領學生做學問的教授,必能指導學生如何做人,因為求學與做人是兩相關聯的。凡能真誠努力做學問的,他吾做人亦必不取巧,不偷懶,不作偽,故其學問事業終有成就。”
大抵那時的清華學子還會不時想起梅先生曾經的故事。梅先生之前,清華有一陣驅趕校長的風潮,有人問他為什么偏偏他就能夠在清華穩坐下來。梅先生慢悠悠地說:“大家倒這個,倒那個,就沒有人愿意倒梅(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