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ve: 證明以獲批準
假設(suppose):現(xiàn)在要折騰一個大工程(a great project),比如(such as)三峽大壩(the Three Gorges Dam)。這種project可不是過家家,說過就過,動手之前要論證其可行性(feasibility)。于是(Consequently),正反雙方粉墨登場。
The supporters try all efforts to prove that the project is feasible, while the opponents spare no efforts to prove that it is impractical.
支持者竭盡全力要論證項目是可行的,而反對也不遺余力地去證明它是不可行的。
當然這一切都要有像模像樣的證據(jù)(proof/evidence)。比如supporters可以講到power plants(電站)、flood prevention(防洪)等,而opponents可列出ecological disaster(生態(tài)災難)、mass migration(大規(guī)模移民)等。
誰有足夠的proof/evidence,黨和政府就可能贊成他們的意見(approve of them)。當然黨和政府也可能早有胸有成竹,懶得聽雙方的嘰嘰歪歪。
一句話(In a word):要讓政府approve of you,你得拿proof來prove你的方案是可行的。
prove還很有individuality(個性),不但可以做“證明”,有時還以主動之身有被動之義“被證明”。
In time, his plan proved superior.
經過一段時間,他的方案被證明更勝一籌。
什么時候是“證明”,什么時候又是“被證明”?
答:不是證明的時候,就是被證明,略等于be。
The Three-Gorge Dam will prove a great success/failure.
三峽大壩將證明一個成功/失???說不通。
三峽大壩將被證明是一個巨大的成功/失敗。或者:
三峽大壩將是一個巨大的成功/失敗。
用技術術語來講(In technical terms),prove有時候是系動詞,相當于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