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最后兩個月,是申請來年出國留學最鬧猛的時候。學子們忙著參加語言考試、忙著去學校開成績證明、忙著到處找合適的推薦人……這一切瑣碎繁雜的忙碌,都是為了盡早在自己心儀的海外院校錄取名單中“撥得頭籌”。在忙碌的關鍵時刻,我們卻要絮絮叨叨補充一些提醒,有些留學申請即碰到的實際情況并非如你想象的那樣。
入學標準:比你想象的靈活
很多海外院校官網上公布的入學標準不一定具有很強的參考價值,因為在實際錄取操作中,那些所謂的“硬性指標”可能因人而異地做調整,要求或抬高或寬松,用老外們的話來解釋就是“caseby case”地來處理。比如語言成績,學校通常要求托?;蜓潘贾辽龠_到多少分,但在一些冷門專業的招生中,或是校方認為一名申請者在某方面的特色尤為被看中,那么語言成績略差一點也會被額外錄取。有一名學生參加了某中介舉辦的內部面試,兩位老美面試官都對其現場表現打了高分,盡管該學生語言成績差了幾分,但兩位考官都當場簽字,表示會回學校申請其額外錄取資格。還有一些中介機構提供的出國學生案例中,存在托福成績距官方標準差20-30分的極端案例。
另外,還有申請時機的把握,搶先一步未必都好?!霸缙鸬镍B兒有蟲吃”在留學申請中可不一定是那么回事,很多時候反而會出現“第二只老鼠有cheese吃”。海外學校一般都設置幾輪招生,第一輪時面試官通常會為了控制名額而較為嚴格,因此錄取量不會太多,而到了后兩輪,則可能為了平衡錄取人數而適當放寬要求,于是造成明明兩位申請者學術成績和各方面背景都差不多,后申請的人卻得到了機會。
獎學金:比你想象的多
獎學金的形式并不都是“事前發放”,通常是參照每學期末所有學生的綜合表現再頒發給排名最靠前的學生,而更多則是以“減免”的形式給予,如學費減免、住宿費減免等一系列以減少開支為主的形式。
國外大學的獎學金項目很多都是由政府財政支持的,但是最近學生們都不甚樂觀地發現,無論是英國還是美國,政府都有減少高校教育預算的計劃或傾向。這也就意味著,政府撥款資助的獎學金項目在總體趨勢上會趨于名額減少或金額減少。不過,國外院校尤其是美國大學,很多獎學金都是由社會團體、協會機構、甚至以私人資助的方式建立的,比如比爾·蓋茨獎學金、亞洲領袖獎學金、數學協會獎學金等等,因此總體獎學金項目依然很多?!安慌履悴簧暾垼慌履愀静恢??!焙芏嗤瑢W在申請時為獎學金甚少而感到徘徊疑惑,但是真正到了國外后才發現,原來有好多自己原先并不知道的獎學金項目,而往往這些項目都要等學生進入學籍開始求學后才有資格申請。只要自己平時多加留意關心,隔三差五去FinancialAids索取點資料,再肯花功夫折騰一下,申請到獎學金并不是那么困難的事。
有一個有趣的案例是,某位美國本土女孩堅持不懈地申請不同獎學金,自己的學費才2萬美元,而當她完成學業畢業時,林林總總的獎學金數目加起來一共拿了40萬美元,被奉為“獎學金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