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再做考試機器“考上八中我們也不上”
楊寓晨的中考成績確實不錯。班主任老師曾經說:“班里就楊寓晨一個能考上高中?!?
但其實,在中考之前楊寓晨幾乎已經放棄學習了。
楊寓晨是個很隨性的女孩,她喜歡看書,看各種書,“有一段時間,西單圖書大廈的書我買了整整兩個書架。”她還特別喜歡給同學講自己看過的小說。每天中午吃完飯,楊寓晨的身邊總會聚集著很多同學:“我給他們講了好幾本小說了,一學期就能講好幾本。最強的是我把七部‘哈里·波特’都給他們講過了?!?
愛看小說的楊寓晨也愛寫小說。什么都寫,“特別愛挑戰自己,專找自己不熟悉不會的東西寫?!?
就是這么一個熱愛寫作的孩子,考試時的作文分數總是很低。
“老師總讓我們按照套路來寫作文,要分三段,開頭怎么寫,中間怎么寫,結尾怎么寫都有套路。”楊寓晨說,“我特別不喜歡這樣。作文就是寫個性化的東西,這樣寫的話個性化的東西就沒了?!?
很個性的作文都有套路,其他那些有“標準答案”的科目就更不用說了。楊寓晨說,上課除了灌輸知識就是訓練答題技巧,然后再用這些技巧去應付考試。
條件反射式的訓練,占用了楊寓晨幾乎所有的課余時間:3歲就開始學習的畫畫,為了沒完沒了的題海放棄了,一直在練習的書法也擱置了。更重要的是,楊寓晨對學習失去了興趣,她不明白每天花費這么多的時間意義在哪里。
雖然不是個特別叛逆的孩子,但是在這件事上,楊寓晨很堅持。
整整一個學期,楊寓晨“上課不聽講,寫小說”。小說也懶得寫了之后,就是睡覺,有時甚至考試時都睡覺。
楊寓晨的媽媽著急了。她要給女兒找出路。
經多方比較,最終,楊寓晨的媽媽覺得國際高中應該更適合女兒,“至少這里的教育更注重培養孩子各方面的能力,而不是只為了考試?!?
得知自己即將告別這種恐怖的學習生活后,楊寓晨決定好好復習中考,就算是給自己一個交代。
沒想到,中考的成績相當不錯。不過楊寓晨和媽媽還是毫不猶豫地放棄了繼續上普通高中的念頭:“如果還是繼續這種強壓式的學習,就是考上了八中我們也不上。”
為國學回來卻選擇逃離中國式的教學
楊寓晨是在往“外”走,姜濤卻是帶著兒子往“里”走。
現在一家著名外企工作的姜濤在國外生活了13年。兒子5歲的時候,一家人回了國。“我一直努力讓兒子知道他是個中國人,但是兒子總是無法理解”,為了讓兒子擁有一顆“中國心”,姜濤把兒子送進了北京一所普通的小學,希望他能先過國學這一關。
兒子很快就能熟練地用漢語交談了,這讓姜濤一家很欣喜。不過這種欣喜并沒有持續太長時間。
轉眼間兒子進入了四年級。“周圍的人都在議論小升初,都在議論給孩子報什么奧數班和英語班”。姜濤的太太也被這股強大的力量卷入了焦慮的漩渦?!斑@股力量強大得可怕”,姜濤說,“別人的孩子報了什么班,太太生怕兒子落后也會給兒子報什么班?!?
“這不是我帶兒子回來想要尋找的東西?!苯獫f。
在兒子的教育上,姜濤有很深的思考,也很有計劃性。
“中國的父母都是要傾盡全力給孩子一些東西的,這是沒有辦法的,反正要給,那么給什么就顯得很重要了?!苯獫f,“我們根本不知道孩子長大的時候會面對什么樣的生存狀態”,因此,“我們要給孩子那些將來無論環境發生什么變化都能應對的最基本的素質”。他覺得這些能力應該包括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的能力、溝通的能力、合作的能力、搜集信息的能力、解讀金融和經濟知識的能力以及全球觀念和本土參與能力等等。
回國、進入普通學校,是姜濤教育計劃中“本土化”的一部分,他希望兒子能認同中國文化,能認同自己其實是個中國人。
現在,姜濤覺得這“本土化”的計劃不能再繼續了,因為他看到兒子“會說流利的中文,但是文字中沒有自己的觀念;可以破解很難的奧數題,但是已經體會不到快樂”。
同樣是逃離應試教育,姜濤的痛苦是雙倍的。因為他是帶著希望和期盼把兒子交給學校的,但現實是,他的期盼只實現了小小的一部分,換來的卻是他對繼續這樣下去的恐懼:“我現在給孩子的可能是對他將來沒有用的東西,而對他有用的那些東西我現在卻給不了他?!苯獫f。
有人說,中國的教育是:希望進,絕望出。
這恰恰是姜濤目前的狀態。
“我要讓孩子在最好最正確的教育資源里尋找未來生存的答案?!苯獫_始考慮把他的一攬子教育計劃中的“國際化”的部分提前。
姜濤已經物色好北京順義的一家國際學校。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在這所國際學校的幼兒園里看到這樣一幕:孩子們都已經離園,老師卻忙了起來,他看到一個老師正在挖開教室門前的沙坑,然后把一個個“恐龍蛋”埋進去。姜濤不解,老師回答,小朋友第二天會在玩沙子的時候“意外”地挖出恐龍蛋,“孩子們一定很欣喜”。
“我被這個老師感動了,我在老師身上看到了希望。”姜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