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理性看待“棄考留學”
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勝景,正在被多元的選擇和寬廣的空間逐漸淡化。面臨國外高校的沖擊,國內大學如何應對自身從單一選擇者到被選者的角色轉換?
“我們應理性看待這一過程,”對于諸多高中生的“出口”,儲朝暉將其視為開放的一種正常態勢,“但我們也應從中反思自身的教育體制。”
“正常來說,大學里教會學生的無疑是思維方法、專業知識等,但現在的大學生在大學里面能夠學到多少專業知識呢?而且我國從小學到大學都是以成績論成敗,人接受教育不是為了分數,而是找到生活的勇氣和意義,尊嚴、快樂、誠信等品質是不能用分數來衡量的。”信孚教育集團董事長信力建表示,大學生頭上的榮譽光環正在加速褪去。
“我國的大學,如今處于一個相對尷尬的地位。很多人不認同它的種種機制,我們應在管理體制上為其提供更為寬松的環境。”儲朝暉認為,只有尊重人的天性的教育才是可取的。以往過于強調“單一的思路”,將其強加在學生身上,而忽略了培養對象的需求與反饋。
“棄考留學符合人才流動的趨向和規律,但它可能造成精英階層的缺少與沙漠化,會造成人才的流失。因此,我們應對這個問題給予足夠的重視。”儲朝暉說。
信力建則建議,除了進行教育改革外,還應該想方設法吸引國外的真正人才,特別是教育家、專業管理人才等,同時引入一些世界知名學府等到中國合法辦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