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并快樂著”
“老師上課有激情,互動性強。”
“圖書館資源豐富,可以從學校到西雅圖乃至全美范圍內檢索圖書,在10天之內免費送到所在大學圖書館。”
……
提起在外讀書的經歷,留學生們對于以上的便利顯得頗為快意。在他們看來,與國內相比,國外立體、全面、寬松的學習和成長環境讓他們受益匪淺。
“并不是我們不優秀才出國,而是我們期待更優秀。”就讀于多倫多大學的錢繹說。
丁竹顏現在就讀于一所美國學院,主修數學、經濟。“選修課很豐富,我選了一個給小孩寫童話的課,超級好玩。”在國外讀大學的經歷,讓她有了不一樣的體驗。
國外的大學讀下來并不輕松。“平時學習真的挺累的。”這讓丁竹顏頗有些“怨言”,“但這一年確實學到了很多的東西。”在法國讀商科的李明也驗證了這份辛苦,對他來說,做作業到晚上2、3點甚至通宵也是家常便飯。這一切讓他覺得自己“參與其中,看得到一點一滴的進步”。與國內相比,他認為自己學習的主動性和意愿提升了不少。
出國留學是“痛并快樂著”,是眾多留學生的共識。
如何看待人才流動
某重點中學高中部一位老師告訴記者,國際金融危機后出國成本相對降低、國內家庭生活條件的提高,導致出國留學由小眾走向大眾,家長對國外教學方式也越來越認可。以北京為例,越來越多的無戶口學生正成為留學的主力軍。
在孩子收到國外大學錄取通知書的同時,陳華和同事往往要扮一次“惡人”。“在祝賀的同時,我們都要向他們強調,出去并不是目的,真正的壓力和考驗在后面。國外的大學,實行的是寬進嚴出,孩子還必須適應國外的學習和生活節奏,國外大學每年都會有15%—20%的淘汰率。想出去讀書并不難,但真正的考驗在后面。”
有人擔憂,這會不會造成“人才”和“錢財”的流失?
這樣的顧慮,陳華并不認同。在她看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市場的逐漸開放,越來越多的學子選擇出國留學,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到我國實習、留學。“別人都對我們有信心,我們有什么理由不看好自己的國家呢?”她相信,國內寬廣的發展空間會吸引廣大留學生們學成回國。
2003年出國留學的李益便是其中之一。畢業之后,他回國到一家金融機構工作,如今對個人的發展很滿意。與此同時,他周圍有很多同學和朋友也到中國尋求發展。在他看來,文化、知識、人才的互通有無很有益處。“至于最終的結果是凈流入,還是凈流出,并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