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海歸”拖了就業大軍后腿
“海歸”為何會淪為“海待”?
省專家與留學人員服務中心主任鄭知躍稱,目前,歸國留學生成分正在發生變化,碩博學歷獲得者的比例有所下降。“事實上,中學畢業就直接出國留學的‘新新海歸’們拖了后腿。”
在業界,“新新海歸”由于低年齡、低學歷,也被戲稱為“兩低”海歸。
談起“新新海歸”的就業難問題,杭州市專家與留學人員服務中心主任管宇稱,這與盲目出國熱不無關系,“事實上,有很多小孩并不適合走出國留學這條路”。
衢州的楊某少時也曾出國留學過。回想起那段留學生涯,他卻用“不堪回首”來形容。
楊某是在小學二年級時被送往英國留學的,“由于語言不通,生活自理能力不強,生活和學習過程中常常碰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因為情緒得不到舒解,楊某性格越來越孤僻,最后患上了抑郁癥。無奈之下,楊某在小學5年級的時候時回國。
海歸需回國“淡水養殖”5年以上
在寶石公司人事部經理楊航斌看來,“海待”現象還與“海歸”成分的改變有關。
他認為,隨著出國留學門檻的一降再降,“海歸”的含金量隨之縮水。不少企業在經歷了泡沫經濟的擠壓后,也不再把擁有“海歸”的數量作為提升企業形象和價值的砝碼,“要能力不要背景”成為很多老板的共識。
鄭知躍表示,“新新海歸”從校門到校門,回來后仍習慣運用歐美慣性思維待人接物,加之對國內辦事程序不熟、缺乏工作經驗等,使一些海歸在短時間內無法和國內就業形勢接軌,容易出現認知斷檔現象。
針對回國后出現的“水土不服”現象,馬云早在2008年就曾形象地表述:對“土鱉”要用“海水”放養,對“海歸”至少要用“淡水養殖”5年以上。
國內缺乏“海歸”就業指導平臺
然而,國內并沒有專為“海歸”們設置“淡水養殖”場。
浙江新通留學有限公司留學總監胡嘉西稱,出國前,中介機構一般會為留學人員設置過渡期,幫助其適應國外環境,但留學人員歸國后,并沒有過渡期培訓指導這一后續服務。
中介公司靠不住,那政府層面的留學服務機構呢?鄭知躍說,目前,省內對存在就業難的海歸人數,尚沒有一個專門的機構來統計,更不用說是專為海外留學人員提供國內人才需求信息平臺以及就業指導服務平臺了。
“歸國留學人員要重新適應國內環境必須有個過渡期,在這個過渡期內,除了自我摸索,還需要相關機構對他們做一些指導和培訓。”鄭知躍認為,可考慮實行“軟著陸”政策,為歸國留學人員提供就業指導服務平臺,在一段時間的過渡期內,幫助其盡快度過“水土不服”期。
海歸就業多傾向經濟金融領域
據省專家與留學人員服務中心一組最新統計數字顯示:截至2009年底,全省留學回國人員數量達9400多人,其中,博士占16.1%,碩士占52.9%,學士占11.4%,進修人員占19.6%。
海歸留學海外所學專業多是國內就業熱門專業:如經濟、金融和計算機、通信電子兩大領域,以及近年來發展迅速的生物、醫藥、環保及新型材料等新興產業。
國有企業由于待遇穩定、前景無憂,也是許多海歸心目中理想的就業選擇。但也有不少獨具眼光的海歸將就業的主要渠道瞄準了自主創業。據統計,留學人員到我省累計創辦企業860家,總投資80.2億元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