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第三波移民潮的當下,最優秀的高校畢業生仍然把出國作為最優選擇,成批漂洋過海。與此同時,“棄考留學潮”正在上演。唯一留有的懸念是:出去后,他們還會不會回來?
今年棄考留學人數20萬 去年海歸人數超10萬
據教育部國際司司長張秀琴女士透露,從1978年到2009年底,中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達到162萬人,出國留學人數年平均增長25.8%,但回國率卻不足30%。近幾年,留學歸國人數每3年翻一番。
教育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09年,高考棄考人數達到84萬,而今年預測棄考人數接近100萬!其中,因出國留學而選擇棄考者達21.1%。相關統計數據,也力證這波“棄考留學潮”的沖擊力:今年中國低齡學生出國留學人數達到近年來的最高峰,赴海外讀高中的學生比往年增加兩到三成,高中畢業參加“洋高考”赴海外上大學的學生,比往年增加一成多。
2009年全年留學回國人數超過10萬人,同比增長56.2%,高層次留學回國人員占整體比例同比有所提高。具有博士以上學歷和各類訪問研究學者留學回國人員所占比例由2008年的24.9%,上升為2009年的27.3%,回國前在外國的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就職的高層次留學回國人員數量同比增長39.8%。
超過35%“海歸”就業困難 缺乏“海歸”就業指導平臺
人才市場上,“海歸”難以找到合適工作而淪為“海待”者大有人在,變成“海找”者也不乏其人。據世界HR(人力資源)實驗室對隨機抽取的1500多個“海歸”樣本統計的結果顯示,有35%以上的“海歸”存在就業困難,40%“海歸”感覺自己的職業方向出錯。早幾年,一份冠名“海歸搜索行動———海外留學與歸國人員現狀大調查”顯示,只有57.5%的“海歸”能在歸國6個月左右找到工作,相當一部分“海歸”不得不淪為“海待”。
“歸國留學人員要重新適應國內環境必須有個過渡期,在這個過渡期內,除了自我摸索,還需要相關機構對他們做一些指導和培訓。”有專家認為,可考慮實行“軟著陸”政策,為歸國留學人員提供就業指導服務平臺,在一段時間的過渡期內,幫助其盡快度過“水土不服”期。
隨著出國留學門檻的一降再降,“海歸”的含金量隨之縮水。不少企業在經歷了泡沫經濟的擠壓后,也不再把擁有“海歸”的數量作為提升企業形象和價值的砝碼,“要能力不要背景”成為很多老板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