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過35%“海歸”就業困難,“新新海歸”占大頭
滴答網訊 留學7載,花費200萬,回國后卻找不到心動的工作。這種情況,讓張輝(化名)有些意料不到。昨天記者獲悉,在父母的安排下,他現在暫時在一家小企業里安頓下來。
數據顯示,目前,浙江省留學回國人員數量已上萬,且每年仍以2000多人的速度在遞增。然而,“海歸”的“幸福時光”已然過去。
人才市場上,“海歸”難以找到合適工作而淪為“海待”者大有人在,變成“海找”者也不乏其人。尤其是那些中學畢業就出國留學的“新新海歸”們,在“僧多粥少”的就業環境下,他們甚至慨嘆:“海龜”不稀罕了,還斗不過“土鱉”(國內畢業生的戲稱)!
留學7載卻找不到心動工作
1999年,沒考上高中的張輝與身邊的許多孩子一樣,被父母送到加拿大留學。
“那時候年紀小,管不住自己。”張輝回憶道。剛到加拿大時,由于思鄉心切,又缺少父母的管束,張輝常和來自國內的小留學生們“廝混”在一起吃喝玩樂無心向學。
后來,張輝勉強申請到加拿大一所三流大學,“對專業沒什么想法,便跟風報選了國際貿易專業。”
張輝說,原以為出國鍍一層“金”,就能找份好工作,但事與愿違。由于長期生活在華人圈,英語不過關,又沒有考取相應的資質證書,盡管在國外待了7年,花費了200多萬元,在那里卻難找工作,不得不選擇回國就業后,發現“‘海歸’不再是香餑餑了”。
從2003年開始,國內每年都要產出大量待就業大學生,加之“海歸”回流,國內企業對海歸的態度由以前的追捧,日漸轉變為理性。回國后,張輝前后找過十幾份工作,都不甚理想。最終只能在父母的安排下,草草在一家小企業里安頓下來。
逾35%“海歸”存在就業困難
張輝的遭遇并不是孤案。
省人力資源專家汪長江告訴記者,在省人才市場每月舉辦的高級人才招聘會中,每個場次總有約40個“海歸”的身影。鄭某就是其中一個。
鄭某是浙江大學政治系2009屆本科畢業生。大學畢業后,她選擇了去英國留學。在英國,鄭某發現,中國留學生雖然學歷更高,但對西方的企業文化不甚了解。“可以說,中國留學生在英國的就業競爭能力是很薄弱的。”
后來,鄭某選擇回國。她苦笑著說,回國的這一個月時間,她幾乎每天泡各大招聘會。“我有7個大學同學陸續去了英國、美國等留學,其中4人因為在國外求職屢屢碰壁,而選擇回國就業。”
海歸職場受挫問題究竟有多嚴重?據世界HR(人力資源)實驗室對隨機抽取的1500多個“海歸”樣本統計的結果顯示,有35%以上的“海歸”存在就業困難,40%“海歸”感覺自己的職業方向出錯。
早幾年,一份冠名“海歸搜索行動———海外留學與歸國人員現狀大調查”顯示,只有57.5%的“海歸”能在歸國6個月左右找到工作,相當一部分“海歸”不得不淪為“海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