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自治或者說“地方自治”的問題仍然沒有解決:丹尼爾·奧康乃爾和艾薩克·巴特(Issac Butt)在19世紀40年代和19世紀70年代所做的努力沒有什么結果。但是,19世紀80年代,在查爾斯·斯圖爾特·帕乃爾(Charles Stewart Parnell)的領導下,愛爾蘭議會黨把愛爾蘭問題入到了英國政治的中心。1886年,W.E.格累斯頓領導的自由黨終于支持愛爾蘭實行有限形式的自治。
“地方自治”的前景刺激了愛爾蘭的統一主義者。他們主要是新教徒,占烏爾斯泰省的多數。與英格蘭那些害怕愛爾蘭地方自治可能導致大英帝國分裂的同盟者一道,統一主義者開始阻止通過“地方自治”法案。盡管如此“地方自治法案”最終還是在1914年獲得了通過。
尋求獨立
在一種日益軍事化的氛圍中,秘密組建的準軍事部隊(北愛爾蘭志愿軍和愛爾蘭志愿者)開始了行軍和操練,二者之間的敵對只在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由此導致的“地方自治”推遲期間稱有緩和。第一次世界大戰改變了一切:1916年在宣布都柏林成立一個共和國,并發動了一次武裝起義。民眾最初對這次起義的支持率極低,起義最終遭到鎮壓。但它的支持者,充分利用了公眾對處決起義領導人的厭惡情緒和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引入的愛爾蘭兵役制的反對態度,在1918年的大選中獲得了勝利。那次大選,他們以壓倒多數擊敗了爭取“地方自治”的議會黨。
這次選舉的獲勝者,新芬黨(意為‘我們自己’),成立了第一個Dali(議會),隨后爆發了民族獨立戰爭。至1921年簽訂《英愛條約》時,東北烏爾斯泰的6個郡,還有當時約三分之二的統一主義者多數派,已經組建北愛爾蘭政府。簽訂《英愛條約》的結果是,其余26個郡組成在英帝國內部享有自治領域地位的愛爾蘭自由國。自由國成立不久,就在那些視《條約》提供了有效自治的人和那些堅持要成立一個完全共和國的人之間爆發了一次短暫的內戰。這次內戰盡管短暫,卻注定要在后來的幾十年影響人們的態度和確定政治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