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紀
愛爾蘭的經濟在18世紀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亞麻生意興隆,特別是在烏爾斯泰,愛爾蘭羊毛、牛肉、黃油和豬肉也是重要的出口。新教勢力逐漸把自己看作是愛爾蘭民族的代表,并發展成了充滿活力和獨具特色的議會傳統。持續的愛爾蘭移民潮也始于18世紀,成千上萬的長老會教友和數量較少的基督徒前往新大陸。
自18世紀60年代開始,英國與她在北美的殖民地之間的分歧日益擴大,促成了激進愛國主義傳統的形成,在“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下,這種愛國主義傳統最終產生了聯合愛爾蘭人社會(Society of United Irishmen)。1789年,聯合愛爾蘭人社會在愛爾蘭舉行了一次起義,雖然這次反叛留下了一些宗派色彩的暴力印記,但起義的目標是要成立一個獨立的愛爾蘭共和國,讓所有宗教享受平等地位。這次起義被鎮壓后,1800年的《合并法》在英國和愛爾蘭之間成立了完全的議會聯盟。
然而,到這時英國和愛爾蘭的差距卻越來越大,尤其是在經濟和人口方面。英國在向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的同時,愛爾蘭(除烏爾斯泰外)實際上離工業化越來越遠,迅速增加的人口中絕大部分越來越依賴土豆為生。19世紀40年代末,由于土豆連年大規模歉收,發生了一次悲慘的大饑荒:100萬人餓死,另有100萬人逃出愛爾蘭。10年(1846-1856)之內,愛爾蘭人口減少了四分之一(即800到600萬),隨著移民海外成為愛爾蘭社會的顯著特征,愛爾蘭人口后來又進一步減少。
在政治方面,追求舊教解放(從18世紀末期開始,刑法逐漸放松,1829年,由丹尼爾·釉康乃爾(Daniel O'Connell)領導的舊教贏得了參加議會的權利)在19世紀初期居支配地位。此后,進行了一連串改革或解散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盟的活動。“大饑荒”不僅是慘烈的人間悲劇和社會經濟分水嶺,而且有著意義深遠的政治影響。在廣大民眾的心目中,應對不列顛政府提起訴訟,大多數愛爾蘭選民尋求某種形式自治的愿望變得更加強烈。在“大饑荒”后的幾十年里,愛爾蘭地主也受到了政治和經濟的雙重壓力。至20世紀初,經歷持續不斷的農民動亂,終于通過了誘使大地主把土地出售給佃戶的立法。為佃戶提供貸款,肥使他們有能力購買自己的租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