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貝克漢姆Bend It Like Beckham (2002)
階級是一回事,種族又是另外一回事。英國人身上流著許多民族的血,甚至在史前時代就有部落從伊比利亞、中歐和印度次大陸來到不列顛,羅馬人之后是朱特人、盎格魯人、薩克遜人、斯堪底納維亞人和諾曼人。隨著歷史的變遷貿易、迫害、戰爭、殖民等等因素使得英國增添了許多移民,不管是否情愿這個國家正在慢慢成為一個和睦的多種族之邦,移民的后代大都已經融入了英國的文化,他們當中的一些人已經開始重新定位自己的文化身份。電影工業見證了這一過程,將民族文化自覺運用喜劇的形式表達出來成為了許多亞裔電影導演常用的手段。
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之前,黑人文化和亞洲文化在英國主流電影中曾遭受嚴重的壓制,然而到了八十年代之后在英國電視第四臺的支持之下,許多反映移民生活題材的電影出現在英國影壇。一開始主導這些影片的是政治元素和文化元素,然而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后商業元素開始逐漸出現,《我愛貝克漢姆》就是這樣一部影片,借用文化差異、民族差異影片制造了許多可笑的場景。第二代印度移民杰絲是一個很有足球天分的女孩子,十分崇拜貝克-漢姆希望有一天能和小貝并肩作戰,但是家族和宗教似乎注定了她的未來。杰絲的媽媽對于女兒踢球的行為深惡痛絕,對于杰絲來說足球并非外來文化的一部分,而是自己生長環境中最自然不過的事物,然而這樣的自然事物卻不屬于她的家族文化,因此,她所面臨的困境其實正是兩種文化并存之下的必然沖突。其實《我愛貝克漢姆》這部電影本身也是一個文化沖突下的產物,電影導演杰德拉女士正是一位在英國長大的印度后裔,所以在故事中杰絲所面臨的家庭壓力其實或多或少地帶有著一些導演本人的親身經歷。
其實要拍攝出一部優秀的涉及文化沖突題材的喜劇電影,即使在英國這樣以喜劇出名的國家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雖然由文化沖突所造成的喜劇效果最為明顯,但這類型的故事很容易就會被解讀為帶有某種傾向性,因為文化之間雖然沒有高低之分,但卻有大小之分,所以假如兩個龐大的文化體系產生沖突的話,如何平衡電影中的民族情緒就成為了考驗導演功力的最佳煉金石。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我愛貝克漢姆》并非最成功的作品,可是它輕松、愉快并且電影巧妙地選取了一個平衡矛盾的折衷方法,雖然在故事中杰絲面臨著雙重壓力,但最終她還是能夠在父親的支持下偷偷跑到比賽場地,完成決定命運的一場足球賽?!段覑圬惪藵h姆》其實并不是帶著希望解決文化沖突的心態去講述故事的,而是更多地借用了民族喜劇的由頭,并且在影片的背后兩種文化都慶祝了各自的勝利。雖然一者在于婚姻,而另一者在于進球,這似乎告訴了我們沖突雖然不可避免,但是不同的文化可以和諧地并存。從這一點上來說《我愛貝克漢姆》雖然膚淺,卻影射了一種理想中的大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