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外星人也存有同樣的焦慮。他們開著巨型的母艦,有著卓越的外星科技,卻又不幸虎落平陽,淪落到貧民窟中任人宰割(這個形容放在片中實在太過恰當,除了被白人欺壓外,當地的少數惡劣黑人還吃他們)。其中一些隨波逐流,少數精英卻時刻夢想著回歸母艦,為此他們甘愿被人辱罵、凌辱甚至射殺,只要他們秘密維護著的計劃仍在進行中,種族可以復興,個體的死亡也無需畏懼。
再一方面,Wikus的岳父、MNU的傭兵們、9區的黑人幫派、主角的夫人……影片也試圖表現他們的焦慮,或多或少:這些都是對畫面內各個角色所做的詮釋,在那些看上去雜亂又瑣碎的細節上,焦慮的光芒就如電磁脈沖槍的發射一般閃耀,矛盾沖突蘊育在所有的種族、集團、民眾和個體之間。整個約翰內斯堡的焦慮心情,就像那些懸浮在半空中的巨大母艦,伴隨著時刻不停的DV視角、新聞報告、事后采訪和監視器記錄一道,隨電影膠片的轉動搖搖欲墜著。
再稍談談9區的外在。特效部分,由于本身使用了如同《死亡錄像》《苜蓿地》及《女巫布萊爾》那樣的仿真偽記錄片風格,就特別注意不去制造太過好萊塢化的火爆鏡頭。早期特效的亮點在對于蟑螂星人的糟糕生活的刻劃上,點綴一些主角變形時拔指甲、掉牙等等很疼的鏡頭作為調劑;中期入侵MNU基地,外星脈沖槍的強力結合影片本身刻意營造的、故作真實的氣氛,沒有極度夸張的鏡頭,但卻能讓人耳目一新——基本上,就和玩《輻射2&3》時的感嘆類似:火藥武器果然是不敵電磁武器啊..全副武裝的軍人一個個像氣球一樣血肉橫飛,還讓人覺得像在看新聞的感覺。除了主角的運氣過好讓人頗有微詞之外(誰讓他開啟了主角模板呢..),緊張度和熱血度皆是完美。后期機甲戰讓人有EVA錯覺,或多或少會去聯想到同步率之類的東西:機甲設計偏真實向,金屬感和質感十足。可惜這里出現了一些應用上的Bugs;傭兵的裝備在外觀上很讓人滿意,但在實戰效果和戰術布置上卻過于科幻和大片化了;機甲的能力也有前后矛盾之處(共有三處,但均可補完后再解釋,這就不劇透了)……演技上,Sharlto Copley很值得一提,雖然是半路出家之人,但演出上卻能配合9區本身的題材,表演出十分自然、真實的效果。全片的鏡頭基本圍繞他展開,甚至可以說Wikus是本片的唯一主角:對于3天時間內的心理、身體、身份轉變,每一個細節都雕琢得恰到好處。前期的企業齒輪酸味、發現身體變化后的黑色苦味,折臂斷指之時的腥辣血味,看到電視中污蔑他與異形性交時的無言澀味,結尾目送外星人回歸時的微微甜味……盡皆可從Sharlto利落到位的表情動作中品嘗出來,尤其是,在影片末尾又閃回最初他即將從總部出發、拿出妻子照片那刻的甜蜜表情時:我竟覺得這已是完全的兩個人了……當采訪中說到”Wikus,在我的記憶中他已經死了“時,仿佛是瞬間替換了自身,生出一股余韻悠長的悲涼滋味:此刻片子已經無關科幻,只剩下對人世無常的感嘆了。除此之外,Sharlto本人還是一部名為《Spoon》的片子的導演兼編劇,鑒于對9區的印象良好,此片大概也值得一看...^^
據說Peter Jackson允了三千萬給Neill Blomkamp,請他盡管隨意發揮。結果便是這部9區——票房和口碑大家也看到,估計Neill在開機時曾有的焦慮現時也統統去了散了沒了。至于Wikus,如果真得如約等上整整三年,會否在他棲身的破屋后面種滿亮閃閃的金屬玫瑰呢?
倒也真期待看到這樣的一圃花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