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大部分科幻作品總是幻想兩個星球戰爭的局勢?包括《第九區》中人類與蟲族的敵對。一個智慧文明對于另一個智慧文明的態度應該如何?無數的小說和電影都探討過這個問題。
小說《三體》和安德系列給出了幾個邏輯。
假設一個文明A在宇宙中發現了另一個文明B,B文明目前的發展水平低于A,但是進步速度驚人,可能會在幾個世紀內超越A。那么A應該作出怎樣的判斷?
B星球可能是善意的,也可能是惡意的。
我們暫且不談善意的選項。假如它的傾向是惡意的,當它發展成熟超越A星的時候,A星面臨的很可能就是滅頂之災。那么,A星是否能夠承受這個“假如”?這并不是吃西瓜還是吃蘋果的問題,生死攸關。
退一步說,B星是善意的。比如安德系列中的那個豬玀星球。人類的一位教授研究了它們許多年,一向謹慎和友善,最后卻遭到了開膛破腹的命運。是豬玀族殘忍嗎?并不是。原來它們的生命形態與人類不同,開膛之后可以實現由動物到植物的形態轉換。它們只是希望通過這場人類概念中的“謀殺”來幫助教授實現“升華”。每個星球的生態狀況和道德認知都無法預知,如何確定B星的善意不會對A星造成損害?
如果說各個文明有什么共通的地方,那么應該就是“邏輯”了。邏輯是任何學科發展的基礎。而從邏輯上來說,我看不出A星還有別的任何選擇。
摧毀或占領B星,這是邏輯上的必然。至于是否違背了道德?——這樣的疑問,是基于何種道德的前提?A星的還是B星的?兩個文明的道德衡量是否共通?如果不同,那這個問題本身就沒有意義。
星際文明之間的關系,這從來就是邏輯命題,而不是道德命題。
但《第九區》有它特殊的地方。
我的一些朋友看完后,都對蟲族炸飛人類的場面而大呼過癮。為什么作為一個人類卻選擇了外星人的立場?
這里蟲族和人類在語言上是可以溝通的,他們的行為和思考都符合我們的模式。看到蟲族為死于生化實驗的同伴哀悼,為回歸家園的努力,對半人半蟲主角的接受——我們忍不住感嘆這些蟲人真是比人還要像人。比人還要像人?好吧,不如說,它們就是人,除了蟲子一般的外表——這就是為什么觀眾會對其產生認同感。
這是一個披著科幻外衣的地球故事。
對我來說,這更像是一個殖民的比喻。人類對于蟲族的行為都影射著歷史上的暴行。為什么幾百年前歐洲人可以對印第安人大肆殺戮?為什么德國人會對猶太人種族滅絕?為什么日本人會在中國犯下獸行?“豬玀”“蟲子”等等是前者對后者的蔑稱。正是因為對異族的非人類化處理——或者說對“異族”的“異類化”——才讓他們殺戮起來可以殘忍得心安理得。對于他們,這些跟殺一只狗和一頭豬沒有任何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