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導演的影片總帶有其典型的個人特色,特別如果編劇也是他本人的話,就算不說,看完也能知道是誰的杰作,昆汀·塔倫蒂諾(Quentin Tarantino)就是這種人,他的電影黑色幽默+血腥暴力是最鮮明表相,復仇是永恒主題,此外,每每看他的電影,總能從細枝末節上看出他那頑皮的小孩心態。《無恥混蛋》(Inglorious Bastards)即便是他不常涉及的戰爭電影,也一樣混身上下寫滿了“昆式特色”,看到很多地方都會讓熟悉他的影迷會心一笑。
展開來說便是《無恥混蛋》具有以下“昆汀特制調料”:
--昆汀有復仇情結。從《低俗小說》、《殺死比爾》系列到《死亡證據》,不管是用槍還是用刀,仇殺總是不變的主題,血總是在為報仇而流淌。《無良雜牌軍》則是替猶太人復仇,為二戰中犧牲的所有人報仇,顯然他對希特勒真正的死法一直耿耿于懷,覺得太不解氣,心里堵得慌,非得讓他重死一次不可。雖然歷史不能改變,但電影是干嘛的?yy用的,于是撰寫了這部影片告訴觀眾“希特勒應該這樣死才正點!”。很多人喜歡昆汀的電影就因為他通過報仇來展現痛快的殺戮,讓人總覺得看著過癮,當然很多人不喜歡昆汀的電影大概也是因此,畢竟以暴治暴絕非和諧社會所提倡,但yy無罪,昆汀正是利用了電影的優勢去為人們(確切的說是他自己)過于無聊又拘謹的人生松口氣。
--昆汀嗜血愛暴力。這是眾所周知的,每次他拍片,血漿的使用都按噸計算,凡需要見血的情節都不嫌浪費,越多越好,總有幾個鏡頭讓人眼前范紅。本片女主角黛安·克魯格(Diane Kruger)在采訪時候曾說,她的腿部受傷的一場戲中,昆汀總嫌血上的不夠,一直加血漿,拍完后那粘乎乎的東西把她腿都粘在桌子上了。而且昆汀對“腦袋開花”情有獨鐘,或者一槍正中眉心爆頭,或者用棒子砸開,或者直接把頭砍下來……總之不用擔心,一定會給觀眾朋友們來個大特寫,讓你看清楚腦袋被處理的方法和最后的“結局”。在本片中,納粹同學們的腦袋基本上有兩種處理方法,不是被某“無良雜牌軍”成員用棒球棍給砸成柿餅(請不要往好吃的方面想),就是頭蓋被取下給大腦透透氣,如果留活路的則要在額頭處刻上“納粹”的標志,讓他走到哪里都受人唾棄……顯然,昆汀在心中對這種報復納粹的方法已經盤算很多年了,終得以實現,好不暢快……要不是怕顯得娘,可能自己也會上去在納粹頭上踩兩腳,白他一眼,再吐口涂抹~~
--昆汀動不動就分章節。他的很多電影都被人為劃分成很多章節,每章有自己的名字和主角,然后這些人之間往往有著隱藏的聯系,最終會匯合到一起。我猜想這和他寫劇本總是“思潮洶涌,奔流不止”有關,只要他自己寫的劇本,往往完成后都長得可以拍攝電視劇了,最終迫于無奈只好刪節,但即使如此往往故事完成后也很混亂,總有多條線索多個人物多個角度,干脆“哐!哐!哐”像豆腐一樣切開,免得看著暈。
--昆汀偏愛混蛋。在他的電影里往往沒有好人壞人,無論誰都是殺人手法各具千秋的混蛋,只是分為復仇者和遭到報應的人,只不過前者兇狠得理直氣壯些,騙人也要光明正大的騙,就算死也要死得壯烈。后者則一般是猥瑣男或冷血女,比較“陰險虛偽”,死得稍微難看些。《無良雜牌軍》也是在一個謀殺大混蛋的背景下中交織著各種各樣不同小混蛋的故事,影片中的大混蛋當然指的是以希特勒為首的一群德國納粹首領,但這些角色大部分都被卡通化,從而讓人們看起來覺得可笑失真,只是作為取笑的對象。真正被詳細塑造的混蛋代表其實是一位人稱“猶太人涉獵犬”的納粹軍官蘭斯(克里斯托弗·華爾茲飾),此人踱步幽雅,談吐不凡,語調輕柔,滿臉笑容,完全不像是一般納粹般兇狠。。。但往往他看上去越平靜,越給人暴風雨即將到來的恐懼感。他嚇人的地方就在于實施兇殘時的冷靜和無動于衷,讓人覺得近乎冷血得像條毒蛇。片頭第一片章中,在搜索和掃蕩猶太人時,他居然很有心情地喝起牛奶,抽起煙斗(PS:那煙斗大得很夸張,一拿出來極具喜劇效果,據說該煙斗后來被昆汀霸占),但誰都知道他越是放松,越表明殺機重重。克里斯托弗·華爾茲對該角色的塑造簡直是經典,2009年目前為止最佳表演非他莫數,此人已獲得嘎納最佳男主角,將繼續向奧斯卡沖刺。而片中的小混蛋們則是美國軍官奧爾多·瑞恩(布萊德·彼特)率領的那批應被判處死刑的猶太流氓兵痞,代表著崛起的反抗者,但每個人都有著讓納粹膽戰心驚的“殺人經歷”,即使看上去是處暴安良,卻也笑得很張揚很邪惡。而這幫人的最新目標就是:每人一百張納粹頭皮。布萊德·彼特在口音上的詮釋令人印象深刻,但角色本身是他常扮演的疲子類型,沒有太大突破。
--昆汀喜歡女人。他影片中必然有美女,而且美女一般都不是等閑之輩,往往是復仇者,誘人的外表下其實潛伏著大開殺戒的沖動。本片中黛安·克魯格雖然人們比較熟悉,但角色只是花瓶配角,一個以女演員身份隱藏的間碟;真正的女主角是猶太幸存者索莎娜·德萊弗斯(梅拉尼·羅蘭飾),她躲過納粹屠殺,親眼目睹自己家人被殺害,逃到巴黎后改換身份成了一個電影院的老板,積極醞釀自己的復仇大計。她與奧爾多·瑞恩(布萊德·彼特)一幫人同時琢磨著如何整死希特勒同志,究竟誰能取得成功,兩方的結局又如何?這個并行的線索和懸念一直將觀眾的胃口吊到最后。昆汀愛張曼玉已經是全世界皆知的秘密,為了和曼玉合作,楞找她扮演一個法國老板娘,但因為片長壓力不得已還是全部將還角色戲份刪光,但為了曼玉,我相信,小昆會將該角色放入DVD的刪節片段中。
--昆汀心里有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他的所有電影幾乎都是抱著一種“娛樂至上”的玩耍心態,再嚴肅的東西也要“頑皮”對待。影片開頭一句“很久很久以前……”(Once upon a time……),你就知道自己肯定不會看到一部類似于“辛德勒名單(Schindler’s List)” 式的嚴肅戰爭片。《無良雜牌軍》是昆汀心中的童話故事,當然他的童話因為上了“太多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色彩,絕對少兒不宜,但依然與Disney的童話一樣具有結局圓滿,完全杜撰,堅決顛覆等特色。而且因為這種“裝純”的明顯舉動,反而讓人覺得好笑。他像個肆無忌憚的孩子一樣喜歡給觀眾他們覺得刺激過癮的東西:機槍掃射、大刀亂砍、鮮血四濺、蛇蝎美人、痛快殺戮……不過,他的電影也永遠不忘幽默,且往往通過對白呈現。這就是昆汀與其他玩心很重但“只求感觀刺激”導演的不同,他其實很重視對白,甚至到自戀的地步。他的電影對白要他自己寫,且演員絕對不能篡改或自由發揮,要嚴格體現典型的昆式冷幽默。但每部電影的幽默方式又不會有重復的感覺,這是因為演員表演的功勞。昆汀的另一大優點是會選演員。比如本片中的克里斯托弗·華爾茲,雖然扮演的是大惡人,卻是其具有笑點,說話行為本身就很猥瑣,還經常會在耍陰謀時講些笑話或以狂妄自戀的行為逗樂觀眾。布萊德·彼特的角色雖然算個“英雄”,但昆汀也要把他寫得像個很拽的小流氓,時常出些洋相,除了自嘲和犯傻外,主要以張狂的個性取悅觀眾,特別是結尾段落歪嘴瞇眼亂說意大利文時的“囧”樣實在引人發笑。在昆汀看來,純粹的暴力并不好看,只有時而搞笑時而放血才能滿足他的小孩心態。他本人生活中也是一個大孩子,說話總是咧著嘴傻笑,談起電影總是處在一種眉飛色舞精神亢奮的狀態,哇啦哇啦說個不停,不管是演員還是媒體都覺得他“很吵”。
《無恥混蛋》是昆汀獨立執導的第六部劇情片,似乎也是繼[低俗小說]之后野心最大的一部影片,不僅體現在寫劇本費心思、耗時長上,他還特地為趕上在Canns首映而趕工,且在展映后根據反響再次修剪,同時他本次也很在意影評人和觀眾的看法,畢竟是與歷史相關的戰爭題材,他希望看到有人與他一樣希望看到希特勒能死得更悲慘一些,希望那種為猶太人報仇的心態能得到共鳴。但似乎依然有很多人不買帳。在我個人看來,反而覺得本片是他近幾年來最好的一部作品,因為題材的緣故有所收斂,放肆得不那么徹底,也就不會玩得太過火,卻又能保持鮮明個人特色。且不可否認的是,我覺得看過本片中小昆對德國納粹的瘋狂報復,實在是暢快淋漓的痛快,它完成了電影一大重要作用:幫人們實現現實中所不能實現的y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