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的苛刻條件和意外讓僅存的斯巴達戰士成了世界上最可怕的軍隊。然而,出師未捷卻身先死的里昂尼達,并非死于戰爭或者薛西斯的百族軍團,而是死于斯巴達人自己內部分裂的政治陰謀。
我想不通的是,那些遠古時代里年老丑陋的祭司們也是生長于和里昂尼達一樣的教育模式下,是不是到了年老的時候就忘卻了斯巴達人的榮耀和年輕時嗜血的戰爭而轉化了財富和女色的欲望呢。以至于他們會收受薛西斯的賄賂而忘卻了自己身為斯巴達人的傳統。腐臭所謂的法則和神諭,這些安享一切的老人比波斯的數百萬眾的軍團更具殺傷力和穿透力。
里昂尼達和他的三百勇士最終死于沙場,在死去之前他們曾用他們的軀體抵擋了薛西斯如洪水般瘋狂的進攻以及證明了自己的勇敢,可是,再驍勇的戰士們也只能死于自身腐爛而落后的政府。
如果不是這些祭司們貪婪的欲望,也許,里昂尼達完全可以更完美他在希波戰爭中的榮耀。只是,歷史所遺留下來的,除了他們瘋狂的戰斗和勇猛的威名之外,也許,就僅有那聲幽幽的哀嘆了。
鋪天蓋地的飛箭射不穿斯巴人厚重的盾牌,奔馳而來龐大的怪獸沖不破斯巴達人堅固的方陣,里昂尼達不死的軍團打不散三百勇士的固守;然而,他們再強悍,卻也抵制不了身后那貪婪的欲望。
所有的戰爭源于征服和貪婪的欲望;而戰爭背后所有骯臟和暗地的腐臭交易也同樣源于貪婪。三百勇士可以在溫泉關抵制住最長驅直入的進攻,能殺死最高大兇殘的敵人,可是,他們無力抵抗的依舊是那種可怕的欲望。
悲壯地死去。所有的人們都戰斗到最后,可是,這依舊掩蓋不了電影背后關于丑陋人性的人文思索。不管電影把里昂尼達和他的三百勇士刻畫得如何悲情和榮耀,在我看來,他們的死,不過是那場政治鬧劇下注定了的悲劇。
他們必須死去。然后,一萬斯巴達大軍,一萬個比里昂尼達更瘋狂的斯巴達軍隊才能出擊,這時候,里昂尼達對于勝利的預言以及對于光榮死去的預言才能兌現在波斯人飛濺的鮮血里。
為了族人的光榮,也為了自己的光榮,為了已經為國捐軀的國王,為了斯巴達的榮耀。殺戮只是為了不被殺戮不被奴役。也許,也只有在這一刻,里昂尼達的死才顯現了巨大的榮光。他曾說過,如果那些波斯人不夠運氣把自己殺死,那么,整個斯巴達的軍隊都會為了他和他的三百勇士的死而傾巢而出。里昂尼達死于那場腐臭的政治陰謀,而他所能選擇的是,用他的死亡來燃起整個斯巴達的瘋狂。
他可以暫時地跪下,為了想起在家里替他擔憂的王后;他可以除去他的頭盔,因為頭盔令他窒息而且遮擋了他的視線;他可以放下他的盾牌,因為盾牌太沉太重而影響了他身體的平衡。他要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把手中的長矛擲得更遠去殺死那個最兇狠的敵人。
當他被千軍萬馬包圍著的時候,沒有畏懼,只是無法平靜,不再感覺害怕,不再感覺冰涼,呼吸平靜。安然地死去。燃燒起了所有斯巴達人的熊熊怒火,徹底地把敵人燒成了灰燼。
這種悲情的結束最終所留下的是歷史的悲嘆。而那些政治權術的陰穢欲望,足以掩滅掉所有的偉大。這也許也是這部電影最終所傳達給我們的悲憤。
戰勝敵人也許并不困難,戰勝自己也許也并不困難。真正困難的是,如何戰勝軟弱的本能和領婪的欲望。斯巴達的三百勇士必須死去,這是一場沒有任何懸念的戰爭。可是如果不是因為貪婪的欲望,那么就不會有戰爭;如果不是因為貪婪的欲望,那么斯巴達會在里昂尼達的帶領下傾巢而出涌向溫泉關,而里昂尼達也許不會死,波斯軍團也許會從此退出希臘的版圖而不再侵犯。
也許,其實沒有那么多的也許。歷史并不如我們所渴望的那樣純潔而美好,人性也本身就會永遠貪婪。在一場一早已經注定的悲情戰役里,在一場早已經淪為歷史的戰爭中,我們所能看到的,我們所能祈盼的,也許,僅僅只能是自我那無力的救贖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