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口譯考試沖刺全功略

網友:我總是覺得翻譯來不及做,對翻譯部分的時間分配有什么好的建議嗎?
Roy:很多考生對于時間的把握始終不太理想。我們在學生考試的時候,經常發現有一部分同學不能夠完成全部的試題,一方面,這是因為很多考生在真正的考試之前從來都不進行翻譯的練習,所以考試的時候對于如何把握翻譯的速度完全沒有概念;另一方面,對于回答問題的技巧沒有了解,也會影響考生的答題速度。
一個段落設定的翻譯時間是30分鐘,但因為考題其他部分,比如閱讀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考生現場的翻譯,尤其是高級口譯的閱讀部分相對比較困難,所以有必要首先在稍快的時間內完成翻譯,從而為閱讀部分爭取時間。具體來說,建議考生用20分鐘的時間完成一個段落的英譯漢或漢譯英翻譯。盡管時間緊張,動筆之前最好能有3分鐘左右的考慮時間,到底翻譯的重心在哪里,將會采取什么樣的語言結構表達。然后用十幾分鐘的時間把想好的譯文寫出,最后的兩、三分鐘重新檢查一下是不是有什么較大的疏漏。
一般來講,不建議考生不經過任何考慮就動手翻譯,結果往往是在中途大幅修改,反倒是浪費時間。反過來,也不建議考生用太長的時間考慮,有的考生甚至先打一遍草稿,結果最后發現居然連抄寫的時間都很緊張了。
網友:向老師問好!請問具體到考試中做翻譯題有什么注意事項嗎?
Roy:考試當中,考生應該牢記幾點原則:
1.不要求完美、求全,這就要求考前有實戰練習;
我們能夠理解考生的心理,希望把自己的譯文處理得盡量完善。可問題在于不管是考試當中,還是在實際的考試當中,我們既要強調質量問題,也不能忘記效率問題。區區的十幾分鐘,考生能夠大體上轉譯出來原文的思想就已經實屬不易,更不要提字斟句酌了。過多的求全、求美往往導致弄巧成拙,得不償失。說到這里,很多考生就會說自己實在是把握不好翻譯到什么程度才能算“大體上表達出原文的思想”。這里我們就要強調考前模擬訓練的重要性了。經常性做一些模擬訓練,再把自己翻出來的譯文跟老師或同學交流交流,就能夠清楚的了解到底自己的翻譯目前達到了什么樣的水平。考試的時候才能夠做到抓大放小,效率最大化。
2.不要過度直譯或意譯;或偏重使用任何一條翻譯原則/技巧。
究竟直譯還是意譯更好,不能絕對的判斷。應該說兩個原則的表達側重點不同,但最終的目的是一樣的:最大程度上還原原文的思想和意圖。對于考生而言,如果暫時對于語言的掌握還不是非常熟練,應對的文章又多為政治、經濟生活之類的體裁,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是我們推薦的方法。一個比較寬泛的原則就是,如果直譯導致了艱深拗口的譯文,就有必要采取適當的意譯了。
3.著力體現語言的目的性
很多考生抱怨自己的詞匯量太少,平時用到的詞匯跟考試中遇到的詞匯又不相同,所以把相當一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單詞的背誦上。即便是在有限的考試實踐中,他們也把很多的時間用在了單詞拼寫的檢查上。
時間上,評分者對于考生翻譯的評價,更多的是看考生是不是具有良好的語言積累,是不是用較為合適的語言表達了原文作者最想表達和傳遞的目的。平心而論,評分者不可能認真的研究考生每一個單詞,每一個句子的翻譯情況。如果在幾個關鍵的句子和部分處理的非常漂亮,就便是有幾個無足輕重的拼寫甚至語法錯誤,也不影響平分者對于考生的正面評價。
有的考生提出,如果自己所理解的“目的”跟考核者事先預想的“目的”如果沖突,會不會招致大幅度的扣分。這要看具體情況而言。有的時候,即便是有所沖突,如果考生確實能夠自圓其說,或者換句話來說能夠保證正片譯文是個完整的部分,表達一個連貫的想法,我們仍然會認為這是一片好的譯文。
網友:聽老師是資深閱卷老師,能否從閱卷角度介紹一下考生常見失誤有哪些?
Roy:在考試當中,考生失誤較多的部分其實并不在于某一個或兩個點上,而是在于沒能夠把握考試考核學生的重點所在。具體來說,缺乏全局意識、過度注重細節、忽視句子之間的連貫性、句子之間沒有進行重新整合(分句和合句)和段落內部細節的靈活處理這些問題,都是考生較為常見的失分點。
網友:快考試了,好緊張啊,老師針對翻譯部分的復習,有什么秘訣可以分享啊?我到底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呢?
Roy:我們想給廣大考生下列建議。
1.復習材料不貪多:
課堂上老師講解的要點吃透,足以應付考試。
2.考前模擬訓練常進行:
翻譯考試考核的是動手能力,而不是優秀譯文賞析能力
3.放下負擔,順其自然
功利性太強,必然導致心理負擔沉重,學習也沒有樂趣可言。如果真正做到心中無物,收獲的必將是期望已久的語言能力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