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小語種就業(yè)前景如何-專家詳解

東北網3月23日電 據新華網援引新聞晨報報道,How are you? Pleased to meet you……走在中國的大街上,要找一個能說一口流利英語的人可以找到一大筐,而要找一個意大利語說得很溜的人恐怕就有點難度了,要找一個普什圖語說得比較順口的恐怕舉國上下都難覓。普什圖語?不少人怕是連這門語言的名字都沒聽過,更談不上會說了。
其實,普什圖語是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兩國部分地區(qū)居民所講的一種語言,它和希伯萊語、波斯語、印地語等約30種語言一起被稱為“熊貓語種”,也就是我們通常所稱的“小語種”或“非通用語種”。這些語言雖不像英語那樣在中國擁有眾多的“追捧者”,但在我國對外交流、經貿往來等各個領域發(fā)揮著愈趨重要的作用。日前在上海外國語大學召開的“全國高校外語教學國際研討會”上,參加研討的語種就達到了22種之多。
那么,這些聽起來稀奇古怪的語言到底哪里有學,中國各個地區(qū)對這些語言的需求狀況怎樣,學生的就業(yè)前景又如何?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教育部高校外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秘書長蔡偉良教授,得以窺見小語種的神秘面目,也為有志報考者撥開迷霧。
8大基地培育小語種
哪些語言可以被稱為小語種?據蔡偉良介紹,對小語種的定義一般有兩種。一種是指除聯合國通用語種(英語、中文、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外的所有語種;而老百姓通常認為英語是通用語種,其它語種都是非通用語種,因此小語種的另一種定義就是指英語以外的其它語種。按第一種定義統(tǒng)計,目前中國各高校開設的小語種約有30種。
據了解,由于教學條件差、教材陳舊、教學手段落后等原因,那些人們不太熟悉的小語種幾年來在中國不斷面臨“絕種”的危險。蔡偉良認為,其中教師流失、招不到學生是導致這些小語種生存危機的主要原因。近年來,各類英語培訓班鋪天蓋地,法語、德語等語言的培訓班也辦得紅紅火火,相關的培訓機構和教師收入不菲,而有些小語種的教師卻因所教語言的市場需求少而無法辦班,收入的減少使部分教師紛紛轉行。從學生方面來講,由于小語種的市場需求相對較少,就業(yè)面狹窄,許多學生在高考填報志愿時都不愿填報小語種專業(yè),相關高校不得不制訂各種優(yōu)惠政策鼓勵學生報考小語種專業(yè)。據教師反映,即便進入小語種專業(yè)學習的學生,也有部分不專心學習小語種,而把大量時間用于學習英語。
種種原因導致小語種3年多前就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許多專家呼吁:再不挽救小語種就來不及了。所幸,教育部于2000年2月下發(fā)了《關于申報國家外語非通用語種本科人才培養(yǎng)基地的通知》,《通知》明確規(guī)定了基地建設的目標、建設的原則和方式、申報基地的基本條件、經費投入等事項,并把基地建設納入教育部“新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
根據基地建設目標,經過5到10年的努力,基地必須達到:探索并形成符合時代要求,知識、能力、素質協(xié)調發(fā)展、高質量非通用語種人才培養(yǎng)的體系;教學工作優(yōu)秀,教學成果突出,能夠成為全國非通用語種人才培養(yǎng)和科學研究的中心等四大目標!锻ㄖ穼ι陥蠡氐幕緱l件也作了明確規(guī)定:學校舉辦非通用語種專業(yè)時間較長,具有4個以上(含4個)外語非通用語種本科專業(yè)點,或具有2個以上(含2個)非通用語種碩士點;具有一支相對穩(wěn)定的、學術造詣和整體素質較高的教師隊伍等,充分保證了基地的質量。
2001年1月,經過有關專家對申請建立基地的學校的初審,及非通用語種評審組對初審入圍學校的實地考查評估,教育部批準北京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廣西民族學院4所高校的部分非通用語種群及部分非通用語種為正式基地;北京廣播學院、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所高校的部分非通用語種為試辦基地(這2所現已成為正式基地)。到目前為止,全國包括屬部隊管轄的非通用語種本科人才培養(yǎng)基地共8個。
正是通過基地建設,20多年來第一次對小語種有了大投入,使得目前全國的小語種發(fā)展趨勢較好。而在建設基地的同時,對小語種教材的建設也緊跟腳步,記者了解到,目前緬甸語、越南語的教材已經編寫出來。據蔡偉良介紹,最近幾年來,在教育部高教司的關心下,高校外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連續(xù)三次共籌集到100萬元資金,用于全國專業(yè)外語的建設。
需求不均有潛力
雖然政府加大了對小語種的投資力度,但小語種人才在整個中國市場上仍屬于“稀有動物”,各地分布明顯不均。
外語類畢業(yè)生由于專業(yè)等原因,絕大多數的人“就大不就小,就高不就低”,流向大中城市、沿海發(fā)達城市的比其他類別的畢業(yè)生更突出,尤其是小語種專業(yè)(如泰國語、羅馬尼亞語等),以北京外國語大學的畢業(yè)生為例,盡管北京市對外地生源的留京比例調控在15%左右,但2002屆該校的600多名畢業(yè)生中,離京去外省市的僅50多人,在北京工作的卻有400余人。
而據蔡偉良介紹,由于中國市場發(fā)展極不均衡,部分語種在上海鮮有市場,而畢業(yè)生又都普遍傾向在上海就業(yè),因此,雖然目前上外任何語種的就業(yè)率都不錯,但是如能放眼全國,其就業(yè)前景必將更為廣闊。專家建議,外語類專業(yè),尤其是小語種專業(yè)畢業(yè)生不要拘泥于上海,一條路走到底只會越走越窄,形成就業(yè)瓶頸,學生應該放眼全國,學有所用、學有所展。
由于需要何種小語種取決于當地的經濟發(fā)展,也取決于當地的文化氛圍,特別是取決于當地引資的對象國。因此,各小語種的需求量伴隨著各地合作對象的不同而有所區(qū)別。拿意大利語來說,這幾年在市場上一直很吃香,學生一畢業(yè)就被一搶而空,同樣,西班牙語也反響不錯。而雖說目前阿拉伯語種市場情況相對穩(wěn)定,但因其有20多個對象國,它的市場前景理應更好。反觀日本,彈丸之地,卻由于經濟上的強勢,使學日語熱一直高燒不退?偟膩碚f,全國對于小語種的需求并不勻稱。
各地區(qū)對小語種的需求:西北地區(qū)如寧夏、甘肅、陜西等,急需阿拉伯語人才,這些地區(qū)已開設出了教授阿拉伯語的民辦學校,以滿足民間文化事業(yè)發(fā)展的需要。
東北地區(qū)對俄語的需求量更大。
廣東、廣西等南方城市,由于地域因素邊境貿易發(fā)達,對越南語、泰國語需求量很大,但這類語種在上海卻少有人問津,成不了氣候。
北京由于有新華社、外交部、國家安全局、國際廣播電臺、商務部等政府機構,需要的語種很全,基本上吸納各個語種。如東歐語系就集中在北京外國語學院,上海則沒有設立。
沿海大城市如上海等,對日語、法語、德語等熱門小語種需求量仍然相當大,這類人才儲備告急。以法語為例,據上海法語培訓中心的統(tǒng)計數據,平均每千個上海人中只有一人會講法語。
另外如西班牙語,作為聯合國6種工作語言之一,是近20個拉丁美洲國家和地區(qū)的官方語言,隨著中國與西班牙及拉美地區(qū)的貿易往來不斷加強,使得西班牙語人才的就業(yè)空間十分寬廣,西班牙語很有可能會成為上海培訓市場中的“潛力股”。而朝鮮語,據有關人士預測,也將會是未來幾年的一大亮色。
鼓勵“雙槍”重在復合
小語種里的小小語種,如烏爾都語、緬甸語等,它們到底路在何方呢?
當記者帶著這個問題詢問蔡偉良時,他認為,對進入小語種學習的人,應該給予一定的優(yōu)惠政策,使他們愿意來學。他表示上海外國語大學連續(xù)十幾年一直倡導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即雙語甚至多語種的復合人才模式,這與市政府對小語種的培養(yǎng)要求是相契合的。實踐表明,小語種與英語、經貿的復合對學生就業(yè)是有所助益的,因此,上外一直倡導小語種與英語相復合的培養(yǎng)模式。具體操作上,就是進入上外小語種專業(yè)學習的學生,除了本專業(yè)語種達到一定水平外,英語水平必須達到專業(yè)四級。在課程設置上,使英語教學做到四年不斷線,保證學生在畢業(yè)時擁有小語種和英語“雙槍”,讓學生完全可以憑借出色的英語水平應聘成功,雖然畢業(yè)生一時可能用不上本專業(yè)所學的小語種,但這一語種可以作為他的秘密武器,被儲備起來,成為他潛在的優(yōu)勢。
而在對小語種自身的教學上,蔡偉良則強調應該盡可能地借助于國外教育機構或大學。比如,上外的法語、德語專業(yè)就實行本碩連讀,與經貿、英語復合,請法國、德國的大學教師前來任教,不但修到的學分當地學校認可,畢業(y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