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東方學員劉明明閱讀心得

高口是新聞文體,崇尚簡明,不見太過復雜的句子,但是有些地道的英語表達和中國學生的預期可能產生語義上的差異,應多注意語義難句,如 I couldn’t care less.(我一點也不在乎) He is not so much a historian as a scientist.(與其說他是位歷史學家,不如說他是位科學家)Nothing is so bad but it might have been worse. (沒有任何一件是壞到不能再糟糕的地步了)。
再次,就行文而言,不同用途的文章,其寫作手法和要求各不相同。中口體裁廣泛,其中學術類論證文章、廣告類說明文章都是同學們所普遍熟悉的,而描寫事情經過的或是兩人關系的記敘文則是同學們所不熟悉的文學閱讀,所幸的是近年來文學類閱讀基本退出口譯舞臺,因此只有最后一種與高口共通的文體,即新聞閱讀,分為兩種:一種為硬新聞,直陳事態,一種為軟新聞,以評論為主導。其行文往往是倒金字塔形,重要信息都在前三段言明,后面結構松散,角度全面,沒有結論,最后往往是他人的觀點或者是一些零星的其他信息,對于如homosexuality, cloning, euthanasia, death penalty等有爭議的新事物,往往持有中立態度。(可參見新東方名師《高級口譯考試閱讀文章的特點》(www.shnosbbs.com)一文)
最后就是文化背景的問題了,在中高口中,文化背景占有很重的分量。有人認為GRE閱讀和高口閱讀相差無幾,但是其實差異很大,閱讀GRE強調邏輯性,也就是說如果你對背景毫無了解,也能在文章中找到答案的直接對應;但是高口更強調背景知識,比如說考試中會問格萊美獎幾年頒一次,或者Scotland yard是什么機構,這些在原文中都很難或者無法找到直接對應的答案。口譯閱讀中充滿了飽含文化意蘊的詞匯,如在04年3月高級口譯考到Catch-22和guinea pig的意義;有的一句句子就是要再西方文化背景下方能徹底領悟的,如在02年3月一篇講心臟移植的文章中出現這樣的句子:“Meanwhile, as the pains of perpetuity become more obvious, patients, healthcare providers, and legislators will all struggle with the same enigma.”其中講到的永恒青春的痛苦其實是指女預言家Sybil的故事,01年9月一篇由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開篇的文章中出現:“they remain the holy grail for adman.”其中,圣杯器是來源于亞瑟王的圓桌騎士的故事;有的甚至關鍵的理解信息都是在文化中的,如01年3月第三篇講給未成年罪犯匿名權的文章完全需要對英美判例法和大陸法的了解才能解決第15題。那么面對口譯考試要求的這樣強大的文化背景,我們考生應該做何準備呢?依我看,在“新東方”的培訓課堂中會從單詞切入,介紹美國、英國的各種行政法律制度及社會發展現狀,但畢竟西方文化浩如煙海,總共25小時的課程也只能撿拾些微,因此文化的積累仍在日常的學習與生活中,經典文獻《圣經》和《希臘神話》是西方文化的兩大支柱,從中能獲益不少,另外如《阿甘正傳》包含了美國近五十年的發展歷史和政界大事,《律政俏佳人》可以增強法律知識,一系列電影、電視劇以及經典作品都可以起到類似的作用。
最后,“新東方”要對考生們說的是,不要迷信技巧和捷徑,閱讀中只有方法和經驗,閱讀的質量總是跟實力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真正提高實力才是重中之重。因此廣泛的閱讀外刊和英文讀物是進步的關鍵,諸如New York Times, Economist都是閱讀的上佳選擇。
希望大家也能和我一樣,經過“新東方”中高級口譯的培訓及考試,經過閱讀中含有的文化信息的指引,把英語學習或者是整個認識的方式推進了一個全新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