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同性戀文化(二)
今天在街上開車,當我在紅燈前停住的時候,兩個亞洲女孩兒(從舉止打扮來看 應(yīng)該是中國人)開始手牽手地過馬路。這要是在中國,應(yīng)該是一件極為平常的事。姐妹倆,感情好;手牽手,過馬路。但是這在美國,可就是提供了男士們無限性幻想的素材。只見在我旁邊停下來的車里坐著的男士們,個個目不轉(zhuǎn)睛地看著這兩個中國妹妹從他們車前有說有笑地走過,作口水直流狀。我特別清楚他們心里想什么,他們在想:“天哪!我怎么這么幸運,這么一對hot lesbians (性感的女同性戀)讓我給撞見了。 每當我告訴這里的男性朋友們在中國,女孩子們手牽手走在大街上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根本說明不了她們的性取向時候,他們總是大發(fā)感慨道:“That's HOT! (太性感了! 美國人動不動就用這個詞,意思和sexy 差不多)那種不自覺流露出的對中國男士羨慕的目光,表露無疑。
在美國, 男士們(除gay men之外)對女同性戀]們,尤其是漂亮的女同性戀們有著特別的執(zhí)著與迷戀。在他們眼里,恐怕沒有什么會有比女同性戀們在一起親熱更加令人想入非非的了。大家如果看過電影”American pie " (美國派)的話,應(yīng)該還記得其中的一幕:電影中的男主角不惜犧牲自己的色相(與男生親熱)以換取一對美麗女同性戀的互相親熱。我在這里也參加過一些比較瘋狂的party。有些漂亮的女孩子為了成為眾人的焦點,會與別的女孩子接吻。這種做法,從來都不會失效。立刻,所有的男生都會圍過來,因為誰也不愿錯過這“免費的午餐”, 精彩的一幕。
有些美國人對性的開放態(tài)度令人咋舌。在美國除了gay (男同性戀) 和lesbian (女同性戀) 之外,還有一個群體稱為“bi”,這是“bisexual (雙性戀)” 的縮寫。這個群體里的人既可以是男人,也可以是女人。他們對女人和男人都感興趣。他們的邏輯是“It doesn't matter if it's man or a woman. What matters is the person himself/herself. ”(性別無關(guān)緊要,重要的是這個人本身。)
美國是一個自由風氣極為盛行的地方。正因如此,很多同性戀們才能勇敢地站出來,承認自己的性取向。但是近些年來,許多人在爭論究竟人的性取向是完全由先天決定的,還是由於太寬松的后天社會環(huán)境使得許多人理所當然地認為同性戀本是人生的另一種可以選擇的生活方式。很多人擔心社會風氣是不是過于寬容了以至于原本所形成的是非善惡標準皆因一句“這是他的個人選擇,別人無權(quán)干涉”而被拋之腦后。更多的人在擔心在這樣環(huán)境里成長的年輕一代會不會因為社會大環(huán)境缺乏對性取向“錯與對”的明確標準而變得無適從,或是更糟地去嘗試同性戀的生活方式以追趕潮流,尋求刺激。在克林頓性丑聞和珍尼杰可遜“露乳”事件之后,越來越多的美國人開始反思令這種極度自由的社會風氣以及人們對凡事近乎“無所謂”的態(tài)度是否如他們所標榜的那樣盡善盡美。
在這里有必要提到,不是美國所有的地方都會對同性戀那么包容和理解。 美國是一個以基督教為根基的國家。圣經(jīng)里提到神圣的婚姻是由上帝創(chuàng)造的,而婚姻必須是一男一女的結(jié)合。這就可以解釋為什么美國中部,南部保守的基督教徒會如此激烈地抵制,阻撓同性戀婚姻的合法化。上次看了一部紀錄片,其中就講述了美國中部某些保守的地方的極端基督徒對同性戀的歧視。他們不允許自己的孩子和同性戀的朋友交往。去年美國大選,同性戀婚姻的合法化就是美國兩個政黨,民主黨和共和黨爭論的敏感問題。美國的同性戀們主要聚集在美國自由風氣濃厚的各大城市里,尤其以洛杉磯和紐約最為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