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對于學過其他語言的人來說,這些并不是什么問題 但我國絕大多數人還是只接觸過英語的,由于英語發音上的一些特點和各地教師水平的參差不齊,造成一些朋友的發音從一開始就有些毛病 很多朋友都有這種疑問:為什么我的發音就是跟老外不一樣?我音標學得很好,也努力模仿了啊?希望下文能夠簡單的解決大家的疑惑。
1.被誤解的“濁音”
沒錯,不要疑問,對絕大多數“中國英語”來說,最大的問題不是類似 th 這種看起來很拽很難的音,而是平時不起眼的那些”清濁對應”輔音 多數人會覺得英語的 t-d,k-g,p-b等等之間的區別與中文的t-d,k-g,p-b等是一樣的,其實相差甚遠。
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復習一下初學英語時接觸的濁音概念:聲帶振動。我們可以仔細體驗一下說中文時候,把手放在喉嚨上說d,g,b,其實都是不會有什么振動的,除非你刻意把這些音發的很重,然而當真正發音很重的時候,中文的t,k,p等音聲帶也會震動的。
這是怎么回事 過去對清濁音的理解是有問題的,正常情況下的漢語,并沒有英語意義上的“濁音“,這里需要簡單介紹一點語音學的知識。其實對于輔音來說,除了“清濁”,還有一種”送氣“與”不送氣“的對應,下面簡單介紹一下。
我們把手放在嘴邊,說中文普通話的 t-d,你會發現,說 t 的時候,會明顯感覺到氣流從嘴里出來 而 d 則不然。這就是送氣音和不送氣音的簡單概念,同理說 k-g,p-b的時候也是一樣。這樣我們可以明白,中文的輔音(聲母)的對應,并不是清濁,而是送氣與否,t k p 屬于送氣音,而 d g b 則不送氣,但是在普通話里,這些都是聲帶不震動的清音,沒有濁音。
而英語的清濁對應則完全不同,發濁音的時候必須有聲帶的震動。回憶一下剛學英語的時候,我們并不是不會發濁音的,大家會刻意的讓聲帶震起來模仿磁帶,用的方法其實很簡單,在輔音的前面加上一個對應的鼻音,濁音就形成了。其實英語的 d g b 在發音上接近于漢語拼音 nd ngg mb 快速的連讀,這樣才是真正的濁音,而不是像很多人理解的把不送氣的清音當成濁音來看
這種誤解是怎么來的呢?英語和漢語拼音都是使用拉丁字母來轉寫自己語言的發音,但轉寫規則很不一樣,英語的基本遵照拉丁文的原本發音方式用濁音字母代表濁音,而漢語拼音中,拉丁語的濁音字母被用來代表中文的不送氣音。這是誤解的根源所在,更要命的就是英語是一門很有特點的語言,多數情況下清音全部送氣而濁音都不送氣,這個才是最終的原因。
其實我們可以看一下早期的中文地名的英文翻譯,基本上全是按照清音字母表達的,比如北京Peking,臺北Taipei。正是因為中文沒有什么濁音,而外國語對清濁比較敏感,不會過多計較送氣與否的關系。但這些表達對于中國人來說很難接受,因為中文很多時候是靠送氣關系來區分發音的。
理解了真正濁音的意義,相信大家說英語時就會更加地道了 接下來幫大家糾正一下因為清濁的誤解,某些老師教英語的一個重大笑話:清輔音濁化。
在我們北方,相當多的中小學老師教英語時,碰到school,speak,start這類詞,會振振有詞的說,s 和 z 后的清輔音要濁化。于是大家就信以為真了,結果造成很多人唯一發準的”濁音“就是這種”清輔音濁化“ 其實這種東西離”濁化“相差甚遠。在 s 和 z 后面的清輔音依然是清輔音,只不過是不送氣了。仔細聽磁帶就能發現 school 里的 ch ,發音近似中文的 g ,而不是濁音 ngg,之前并沒想其他濁音那樣有個類似鼻音的發音造成聲帶振動。同理所有的類似情況都是如此。真正的清輔音濁化在英語里僅出現在鼻音后面的清輔音上,比如 important 中的 p,就是一個很典型的濁送氣音,在美語里多數時候就簡化不送氣了,直接讀成”imbortant ”。美語中除了 s 后,清音不送氣的現象更多,兩個短元音之間的清輔音一般也不送氣,比如 matter,letter 等。體會一下,你的美語會更加動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