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時政翻譯中的隱喻
紐馬克把時政翻譯體裁歸之為“表達型文本”(expressive text)中的“官方文告”(authoritive statements),主要包括“領導人的講話、條例法令、政治法律文件、科學和哲學以及學術方面的權(quán)威著作”等:
Typical authoritive statements are political speeches, documents etc., by ministers or party leaders; statues and legal documents; scientific, philosophical and ‘a(chǎn)cademic’ works written by acknowledged authorities.(Newmark, 1988:39)
時政翻譯體裁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文本,一是關乎國家大政方針的政策文件,二是國家領導人的重要講話、公眾演說等。西方時政文體的主要形式是公眾演說,包括競選演說、就職演說、會議發(fā)言等內(nèi)容。公眾演說歷來在西方國家政治生活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而在今天,我國的政論文形式也有了極大的發(fā)展和豐富,主要有社論、政治評論、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要文章、報告、講話等,形成了鮮明的中國特色。如果說競選演說、就職演說是西方特有的政論文形式,那么我國領導人的重要講話、報告則稱得上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政論文形式,也是時政文本的主要形式。
在時政文本中,隱喻是一種極為重要并被廣泛運用的修辭手段,例如:
1.Keeping US troops in Europe is the psychological epoxy of the alliance, the glue that holds NATO together.
譯文:將美國兵力保留在歐洲是盟軍的心理黏合劑,它能把北約糾合在一起。
句中的epoxy原意是環(huán)氧基樹脂,即一種粘合劑,在這里是一種隱喻。
2.The political fallout from the gasoline shortage was spreading in America at the time.
譯文:那是,汽油缺乏在政治上的災難性后果正在美國蔓延。
例句中“fallout”原意為原子彈爆炸后存留在空氣中的微粒,即放射性微塵,在這個句子里詞意擴展為“災難性后果”,形成隱喻。再如一些短語也具有隱喻意義,如:information super highway(信息高速公路),the neck of a bottle (瓶頸)等等。
我國學者束定芳(2000:50)認為,傳統(tǒng)修辭學把隱喻僅僅看作一種語言的修辭活動是不夠的。他把隱喻分為三類:根隱喻,新隱喻和明喻。其中,根隱喻也被稱為亡隱喻(dead metaphor),是指使用者完全把喻體和本體看成同一事物,沒有意識到人們是在使用一個隱喻,并逐漸成為固定的說法。例如:Values have shrunken to fantastic levels; taxes have risen; our ability to pay has fallen; government of all kinds is faced by serious curtailment of income; the means of exchange are frozen in the currents of trade…
譯文:價值難以想象地貶縮了;課稅增加了;我們的支付能力下降了;各級政府面臨著嚴重的收入短缺;交換手段在貿(mào)易過程中遭到了凍結(jié)……
以上例句中“frozen”原本不應修飾貨幣,但其比喻性隨著在金融界的長期使用已失去了新鮮和生動,成為一種固定說法。漢語中例如說一個人“早晨10點才從床上爬起來”,這里的“爬”也是屬于根隱喻。
新隱喻是指使用者借用彼此不同但又具有相似性的兩事物來傳達一種用別的方法無法傳達的信息,形成生動、形象的比喻。例如:There is a mixture of the tiger and the ape in the character of a Frenchman.虎惡猿狡的性格,法國人兼而有之。此處借用“虎”和“猿”來描述法國人的性格,達到了很好的比喻效果。明喻指利用喻體和本體之間某一方面的相似性,并常常指出這一相似性。例如:The new financial policy is like a mish-mash of those policies that we have carried out in the past three years.新的金融政策就像是我們過去三年實施的那些政策拼湊而成的大雜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