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時政翻譯是一種很重要的應用文體翻譯。本文旨在從隱喻的理解和翻譯角度入手,對時政翻譯中隱喻的幾種譯法進行詳細分析和探討,以便掌握一定的理論和方法,更好地指導時政文本翻譯實踐。
【關鍵詞】時政;隱喻;翻譯
一、隱喻的理解
隱喻(metaphor)是一種語義變化的過程,這種過程從語義角度看是迅猛的,即在兩個語義域之間通過某種抽象圖式類比的方法,將一個詞從一個語域(始源語義域)應用到另一個語義域(目標語義域)(Lakoff and Johnson,1980)。從定義我們可以看出,現代語言學所探討的隱喻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已經超出了傳統修辭學的范圍。隱喻不再只是一種修辭現象,它貫穿于一切自然語言之中,是語言更是思維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英國語言學家I.A.Richards曾說,人們時刻都在運用隱喻,如果不使用隱喻,就不可能流暢連貫地說上三句話(轉自詹蓓,2003);如果不使用隱喻,要描寫日常生活中所發生的一切是難以想象的。現代隱喻理論已明確把隱喻看作是一種認知現象,是認知活動的反映和手段之一。隱喻是一種認知模式,把熟知的、一致的、具體的范疇概念投射映現于抽象的范疇概念而形成的隱喻性表征,是人類認知和思維的基礎;而且,語言就其本身而言具有隱喻性(Lakoff &Johnson,1980)。許多習語、詩歌,甚而是篇章都可以被看成隱喻,來滿足人們“以某一領域的經驗來看待或認識另一領域”的需求。
在傳統修辭學中,隱喻和明喻被當作兩種并列的辭格。而在現代隱喻學中,明喻則是廣義的隱喻的一個種類。明喻一般用like,as 等連接方式,典型形式是:A is like B或A is as B.作為修辭格的隱喻,它的主體與喻體之間的關系十分緊密,典型形式是A is B. 在使用時,明喻的本體與喻體同時出現,喻體也經常出現。喻體的出現省去了讀者的思考時間,顯得很直白,但同時也缺少了一種朦朧美,因此明喻往往被用于說理性文章,而隱喻則更多地用于文學文體中,讓讀者費盡心思地去理解,進而獲得一種深層次理解所帶來地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