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漢語詞匯翻譯的多樣性
與英語一樣,漢語不同表達方式的差別往往在于語氣和情感,而語氣和情感的選擇又取決于具體的環(huán)境,所以標識語的翻譯一定要考慮具體的場合與對象。一定要根據不同的語境做不同的處理。如
小心地滑Caution:Wet Floor
Mind your step
小心碰頭 Mind your head
小心夾手Mind the gap
(be careful the clipping hands)
小心輕放Handle With Care
小心開水燙手Caution:Boiling Water
小心有狗Beware of Dog
禁止通車Closed to all vehicles
嚴禁靠近Keep off
禁止通行Street Closed
禁止入內Off Limits
禁止穿鞋Shoes Off
禁止喧嘩 Keep silent
(Don’t make noise)
等等,就不一定非要用“Don’t”表示“禁止”不可。而且,這種詞語往往給人一種居高臨下的感覺,語氣顯得十分生硬。
又如,“一次(性/用 )”因搭配對象不同至少有以下各表達法:
一次處理:single/primary treatment;
一次污染:primary pollution;
一次凍透:straight- freezing;
一次空氣:fresh/primary air;
一次爆破:one pull;
一次付清:pay in full;
一次消費:one- time consumption;
一次誤差:first-order error;
一次成像照片:a Polaroid picture;
一次償還信貸:non-installment;
一次性杯子:sanitary cup;
一次性筷子:disposable chopsticks;
一次性雨傘:throwaway umbrella;
一次性收入: lump-sum payment;
一次性保險: lump-sum payment insurance
一次用包裝:non-returnable container;
一次用相機:single-use camera......
謹防“False Friends”
“False Friends”(假朋友)一詞源自法語“Faux Amis”,指兩種語言中字面意義相同而實際意義全然不同的詞匯、成語或表達方式。在翻譯漢語新詞新義時,某些表面上與英語貌合、實則神離的“False Friends”無疑是一大陷阱。例如,時見報端的新詞“假唱”,就不可簡單地譯作“sing in falsetto”。“sing in falsetto”表示戲曲演員等用假嗓子演唱,與“假唱”有本質區(qū)別。所謂“假唱”指歌唱演員演出時沒有放聲唱而是跟著預先錄制的歌曲及伴奏音樂對口型,蒙騙觀眾。其英語對應詞為“l(fā)ip-synch”(陸谷孫,1989:1910)。又如,“假鈔”、“假鈔辨別儀”、“假酒”、“假新聞”等含有“假”字的新詞并非都可用“false”來譯,而應按照英語習慣分別譯成“fake/counterfeit money”、“currency detector”、“adulterated wine”和“pseudo-event”。
可見,“假”字雖不起眼,卻頗有名堂,并非都可譯作“false”,一不小心就會鬧出笑話,甚至惹出麻煩。有的“False Friends”字面意思與某些新詞的實際意義相去甚遠,有的截然相反。譯者絕不可不求其真?zhèn)尉桶阉鼈儺斪觥癟rue Friends”拿來就譯。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家奈達先生曾把“未能把源語的實質譯出”看作是一個“不可饒恕的罪過”(mortal sin),這就要求譯者必須多讀、多查、多記。
中國人的“意思”[Chinese “Yisi” (Meanings)]
“聽說小張與小李有點意思了?”張科長問王秘書道。
“哪有什么意思!只是小張找小李補夜大的課。”
“那正有意思。我以前讀書的時候,也是找我現在的愛人補課的。”張科長調侃地笑起來了。
“情況不同了,現在的年輕人意思多,不比你們那年代單純。”王秘書看了他一眼。
“還能有幾個意思?”張科長感到大為驚訝。
“幾個意思!幾個意思!說不定你夫人也有幾個意思起來嘍!”王秘書忍不住笑起來了。
“嘻嘻,”張科長干笑兩聲,連連說:“不談了,真沒意思。”
你讀完了這段對話,是否感到有點意思呢?
(And moreover, can you teach Chinese “yisi” to your American friends or students?)
中國的“東西”(Chinese “Dong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