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名字翻譯的商業價值原則
電影是一門文化性和商業性兼具的藝術,在片名翻譯時當然需要考慮到商業因素。這首先要求譯者充分把握譯語文化特征和審美情趣,創造出的語觀眾所喜聞樂見的電影標題,引起其心理認同,激發審美愉悅而產生觀看欲望。比如根據加拿大作家邁克爾·翁達捷(Michael Ondaatje)的同名暢銷小說改編而成的the English Patient,講述的是以二戰為時代背景下男女主角一段超越道德界限,浪漫凄美的愛情故事。小說榮獲英國布克文學獎,在國際上享有盛譽,保留小說原題對歐美觀眾很有吸引力。而香港當地觀眾對小說知之甚少,若直譯為“英國病人”,反而顯得索然無味,譯者因此將之另譯為“別問我是誰”,抒情意味濃厚,又扣住了全片追尋英國病人身世的情節,深受當地觀眾喜愛。而臺灣譯名“英倫情人”,VCD譯名“亂世情天”也都扣住了影片凄婉的愛情主題,詩意濃厚,不失為佳作。
商業價值的另一體現是片名強調新穎醒目,善于制造懸念,渲染氣氛。比如將It Happens One Night譯為“一夜風流”,Sister Act譯為“修女也瘋狂”,the Net“網絡驚魂”,就十分新穎別致,引人入勝。而驚險片The Rock 的大陸譯名“勇闖奪命島”,港譯“石破天驚”,臺譯“絕地任務”也都雅俗共賞,自然貼切,懸念十足,成功地體現了藝術性和商業性的結合。
為達到以上兩方面目的,商業價值體現在翻譯過程中要求大膽創新,“得意忘形”,甚至可以以改變片名形式為代價,最大限度地保存原片名之內容。在具體操作中,譯者經常運用增詞、減詞、轉類、擴展等方法進行翻譯,從而起到深入傳達原片內容,增強片名感染力的作用。
請觀察以下譯例:
Blood and Sand 用加詞法譯作“碧血黃沙”,
Piano 加詞譯為“鋼琴別戀”,
the Independence Day 增詞譯為“獨立日烽火”,
the Three Musketeers 增詞譯“豪情三劍客”
She is So Lovely 減譯為“可人兒”,
In the heat of the Night 減為“炎夜”。
意譯后都形神兼備,自然貼切。
有時會出現直譯、意譯都難以恰如其分地體現原片內容,激發觀眾審美愉悅的情況:有些翻譯后晦澀難懂,不倫不類;另一些則平淡無奇,了無意趣。此時就需要拋開原片名的形式和內容,以原片內容為基礎,另起爐灶,把譯語觀眾眼中平淡無奇的源語片名,用人們喜聞樂見的語言形式生動形象地再現出來。我國片名譯者這方面有很多上乘之作,選詞優美,恰到好處,生動地再現了原片內容。
如Of Mice and Men這部電影,改編自現實主義作家約翰·斯坦貝克(John Steinbeck 1902-2002)的同名名著《人鼠之間》,比喻農民的一切抵抗努力都是徒勞,都逃不脫約翰·鄧恩((John Donne)詩歌里描寫的鼴鼠的命運———辛勤造好的房子終不免毀于人的犁耙。電影片名沒有照搬書名直譯,而是改譯為“蕓蕓眾生”,暗含“人鼠之間”的寓意,激發豐富的中國文化聯想(如佛學中蕓蕓眾生之苦),又體現了商業價值,可謂不可多得的佳譯。
此外,Volcano 譯為“地火危城”,Ghost 譯為“人鬼情未了”,Patch Adams 譯為“妙手真情”;If Looks Could Kill譯為“后窗艷影”;Shark Tale “鯊魚黑幫”“ 黃飛鴻”譯為Once Upon a Time in China,“省港旗兵”譯為Long Arm of the Law,“縱橫四海”譯作Once a Thief 等,都是上上之品。
通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到,片名翻譯不是簡單機械地照搬原片名的內容和形式,而是切實保留原作的信息價值、文化價值、美學價值,適當強調其商業價值,達到功能上的對等。具體而言,就是說電影片名既要忠實于原片內容,又要符合語言文化特征、審美情趣;達到文字優美、言簡意賅,富于強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引人入勝,提高票房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