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翻譯首先必須明確什么是文學。然而,要給文學下個確切的定義,卻并不容易。綜合中外論者對文學一詞的闡釋,我們知道文學具有以下主要特性: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是用語言來反映生活、反映現實、表達思想、抒發情感的,是emotion-centered;它有審美價值,其語篇功能主要是用藝術的語言敘事、畫物、言情,達到感染人、娛悅人、教育人的目的。文學的這些特性也是它有別于其它文體的地方。要說清楚文學是什么雖然不易,但人們卻能很容易地告訴你:小說、詩歌、散文、戲劇、影視等是文學。如此說來,文學語言就該是這些文學作品的語言,文學文體也就該是小說文體、詩歌文體、散文文體和戲劇影視文體的總和。盡管小說、詩歌、散文、戲劇、影視中又能分出各種流派、各種風格的作家作品,誠所謂體中有體、類中有類,但我們的注意力這里主要集中在英語各體類之間的文學共性的東西,即小說、詩歌、散文、戲劇、影視的語言特征及其翻譯。
一、 小說的翻譯
(一) 英語小說的文體特征
綜觀所有的語篇和文體,文學文體是最為游移不定的。在英語文學的發展過程中,作家們總是在不斷地尋新求異,文學式樣和創作手法總是隨著時代和社會的變化而不斷更新,其文體特征也不斷變化,絕不象科技文體或新聞文體那樣,雖然有變化但變化的速度相對緩慢。就小說而言,時代不同,其主要特征也會呈現出或多或少的區別,故文學史常有斷代研究;不同時期又有不同的流派,流派中又有不同的作家,故作家語言研究長盛不衰。因此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小說抑或其它樣式的文學作品,不存在一個統一的文體特征。以下論述的只是小說所具有的較具普遍性的風格特點。
1) 語言的形象性
小說創作主要是形象思維。它通過形象思維來建構小說世界,來"展現"畫面場景,借助具體細致的描繪來營造真實可信的氛圍,渲染某種特定的情緒,使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在情節描寫中,作家崇尚具體形象,力避抽象演繹。與這一特點相伴的詞語特征是:
(1) 準確。如果一個作家要寫一個人行走的動作,他會在十幾個表示形態各異的行走動詞中選擇一個最為貼切的。如果是寫一個人的哭,他也會在cry,sob,weep等詞語之間作出理想的取舍。
(2) 多限定詞、修飾詞。這也是為了使描述準確和具體。如D·H·勞倫斯的The Odour of Chrysanthemums 的開頭一句:The small locomotive engine, Number 4, came clanking, stumbling down from Selston with seven full wagons.(四號小火車的車頭拖著七節裝滿貨物的車廂,從賽爾斯頓方向跌跌撞撞地開了過來,一路上發出叮叮咣咣的聲響。)讀者讀之,如聞其聲,如見其形,而同樣一個場景,如要用抽象的語匯進行描述,讀者的感受就大不相同了。
2) 人物語言的個性化
以上所談的語言的形象性,主要是指作家在寫景畫物時所表現出來的語言特點,而在一部小說中,尤其是在人物眾多的小說中,作家為了生動地再現形形色色的人物的個性,常常模仿他們各自的語言,使他們說出合乎自己身份、地位、教養、性格的話來,有的可能非常文雅,有的則會十分粗俗,有的則是方言俚語,極不規范,這是作家借人物語言塑造人物形象的一個重要手段。如馬克· 吐溫的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小說的敘述部分即采用了經過錘煉的美國當代口語,書中的人物對話更是原原本本的生活語言的照錄,請看哈克與黑奴吉姆的對話:
?"Hello, Jim, have I been asleep? Why didn't you stir me up?""Goodness gracious, is dat you, Huck? En you ain' dead-you ain' drownded-you's back agin? It's too good for true, honey, it is too good for true. Lemme look at you, chile ,lemme feel o'you…"?
由此例可以看出,黑奴吉姆的語言充斥著訛讀、省音、不合語法、用詞不妥(其中dat=that, En=and, ain'=ain't=are not, drownded=drowned, you's=you are,chile=child,o'=of),這些極不規范的語言不僅僅只是傳遞了一種信息,透過它們讀者可以推測到有關這一人物更多的情況。
3) 修辭格的廣泛運用?
文學作品是語言的藝術,作家所要探尋的是語言怎樣才能最好地達意傳神,所以,其它任何語篇相比,文學語篇中使用的修辭格是最多的,其中尤以擬人、比喻、諷刺、夸張、雙關為多。這里不妨再舉出選自勞倫斯的小說《菊馨》的一個例子:The pitbank loomed up beyond the pond, flames like red sores licking its ashy sides, in the afternoon's stagnant light. 句中的flames like red sores licking…將火焰比作紅紅的瘡瘍,使人對火焰的色澤的印象更加清晰,且產生一種隱隱的痛感,起到一語雙關的作用;lick本用于指人或動物的舔舐,但這里卻用在了flame身上,讓人有極不舒服之感,同時又寫活了火焰。這是絕妙的文學語言,而其妙處正是在于修辭格的巧妙使用。
4) 復雜多變的句式
小說敘述為了打破沉悶,使文字生動活潑,常在句式上做文章,如長短句的結合,圓周句與松散句的迭用等等。這些多變的句式造成了語言的跌宕起伏、靈活多變。當然,也有一些作家因個人的語言習慣或為求得某一特定的藝術效果而采用相對單一的句式,但這種情況似并不多見。
5) 敘述時空的混亂
這一特點主要存在于一些現代派小說中。傳統小說的敘述總是時空脈絡清晰,要么依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描述,要么采用倒敘,即使多有場景變化,但時間和空間都交待得清清楚楚。而在一些現代派的作品中,由于作家對心理現實刻畫的追求,也由于作家的創作觀念及手法的緣故,如意識流手法的采用,常常使得時空變化模糊不清,作品中的人物思維、語言混亂無序,過去的、眼前的,想象中的人和事,紛亂一團,語言缺少了形式上的邏輯關連,變得毫無條理,不完整的句子很多,給理解帶來了較大困難。這種情形較為典型的是詹姆斯·喬伊斯的《尤利西斯》(Ulysses)。
n. 火車頭,機關車
adj. 運轉的,火車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