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欄目可作為旨在通過系統而全面的技巧講解及豐富多元的實戰練習幫助學習者進一步提高交替傳譯能力。具有以下主要特點:技能全面,解析詳盡:系統涵蓋交替傳譯各項技能,并對每一項技能進行詳細的分析講解,包括相關理論解釋、舉例說明、訓練訣竅推介;話題廣泛,時效性強:涉及國際、國內各類最新話題,且各話題與相關口譯技能有機結合;語料真實,力求多樣:語料多取自各類講話材料,符合口譯文本特點;錄音材料則由不同國家、不同語音的人士錄制。
聽力材料譯本:
香港行政長官在博鰲亞洲論壇午餐會致辭
(以下是行政長官曾蔭權 2008 年 4 月 12 日在博鰲亞洲論壇 2008 年年會的午餐會上的致辭)各位嘉賓,各位先生、女士:
感謝大會給我這個機會,在可持續發展和今年年會“綠色亞洲”的主題下,與各位談談香港的未來。
如果叫世界各地的人形容香港,相信很多人都會說,香港是個水泥叢林──擠迫喧鬧、高廈林立、夜色璀璨、五光十色的霓虹燈比月光更為耀目。而事實卻不完全是這樣的,這些只是香港給人的片面印象,也是廣告界和新聞界喜歡描繪的香港的一面。
香港的森林遠多于混凝土。香港面積 1,100 平方公里,其中大約四成是受保護的郊野公園,而由于香港地勢多山,另有三成土地屬于不能興建的鄉郊和綠化地帶,或者是低密度鄉村發展區。因此,在旅游冊子所見的金色玻璃幕墻和閃耀奪目的廣告牌背后,香港其實還有大片廣闊的綠野園林。
基于實際需要和設計使然,香港是一個往高空發展的大都會,背后卻也不乏綠樹林蔭的青蔥郊野地。香港大多數市民住在高樓大廈,沒有偌大的花園房舍。我們理解、接受,也適應這個高密度的居住環境。許多人更是樂在其中。
但居住在高樓大廈的同時,我們必須讓所有人都享受郊野公園的廣闊、寧靜和綠化環境。香港人極力保護這些可供所有市民游玩享用的專設綠化地區。這也正好說明,為什么香港過去十年共計種植了 2,000 萬棵樹之多。正因我們廣植林木,香港才可以維持過去 40 年那種既高密度、又可持續的發展模式。
廣植林木以外,我們也集中發展新市鎮。新市鎮散布香港各區,類似衛星城市,人口由15 萬至 50 多萬不等。香港近半數人口住在新市鎮,這些自供自給的社區與主要商業區之間,以快捷高效的鐵路運輸系統接相連,同時輔以巴士、的士、渡輪等各式公共交通工具。在港島區,我們甚至還有早于 20 世紀初開始行駛的電車,每星期載客高達 150 多萬人次。
難怪香港每日 1,200 萬載客人次之中,公共運輸高占九成以上。由于公共運輸服務完善,本港市民的私家車擁有率在發達經濟體中屬排名最低之列──每 1,000 名居民只有 80 輛私家車,而新加坡則有 180 輛,英國 550 輛,美國 840 輛。
這大致說明為什么與世界其他主要城市相比,香港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較低。2005 年,本港溫室氣體排放量約人均 6.5 公噸,而美國為 24 公噸,英國和日本 11 公噸,新加坡 9 公噸。
香港城市面貌的發展,以及整個社會的蛻變過程,正是可持續發展的一個好例子,因為其中展現了有效運用土地、運輸基建、政府收入、能源和人才等重要資源的理想成果。
可持續發展不單涉及善用土地興建樓房供市民居住的問題,也關乎平衡社會、經濟和環境需要的問題,關乎改變政策和思維方式,關乎取舍抉擇的問題。簡而言之,這是關乎生存的問題。
過去 30 年,我們透過剛才提及的方法,讓香港建立起國際金融中心和中國貿易轉口港的美譽,但要在未來十年穩占頂尖國際金融中心榜上一席位置,同樣的方法卻未必同樣奏效。
適合香港的方法,未必適合其他地方。要持續發展,必須適合本身的獨特情況,即盡用既有的條件發揮所長。此外,那些發展必須是社會和經濟所能應付的。
可持續發展也是一個不斷推進的過程,需要不時作出評估和調整。“持續”一詞有許多含意:支撐、持續不息、連續不斷、堅持不放、確認或堅信事物真實有效等。
對于香港這個規模小而外向型的經濟體,要在全球化環境中競逐人才、投資和聯系,可持續發展也包括了剛才提到的“持續”的的所有含意。
香港是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體,服務業占本地生產總值的九成以上。因此,香港的未來,取決于我們能否繼續為全世界、為國家和香港市民不斷增加服務價值。
1997 年,香港回歸成為中國重要而特別的一員。內地與香港經濟唇齒相依,合作關系日益緊密,為彼此締造互利雙贏。與此同時,我們維持亞洲國際都會的獨特身份和種種優勢──獨立的司法制度、不受干預的新聞自由、公平競爭的營商環境、廉潔高效的政府、簡單低廉的稅率、貨物與資金的自由流通等。
就是這些因素數十年來吸引了無數跨國企業來港,合力為香港建造那令人贊嘆的空中輪廓。不過,這一切是否足以吸引跨國企業在未來 10 年、20 年、30 年繼續來港?又是否足以吸引有意開拓世界市場的內地大型企業來港?
我的答案是“否”,并不足夠。我們必須下更多工夫。我今天就是要告訴大家,我們會努力做更多努力。
優化環境是我首要的施政綱領。要爭取優秀人才,要留住本地培養的人力資源,要開拓香港的服務行業,提供清潔綠化的生活環境尤為關鍵。
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對香港至為重要,因為我們將面對人口老齡化的問題──工作人口減少、納稅人數減少、生產力下降,未來卻會有更多人期待繼續享有高水平的醫療護理和公共服務。因此,我們有需要吸納內地和海外的“年青新血液”來港,以維持香港的經濟活力和創造力。近年,我們調整了入境政策,吸引更多人才和外地學生來港,并希望他們定居香港。我們當然明白,香港必須給予他們優質的生活環境,才能夠促使他們決意留下來。
讓我先談談空氣質量問題。要讓香港和鄰近珠江三角地區持續發展,我們必須多下工夫改善空氣質量。從 1990 至 2006 年間,我們把四項污染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可吸入的懸浮粒子和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減少排放量由 32%至 53%不等。采用最佳的歐盟和加利福尼亞州汽車排放規管辦法,也有助減低道路空氣污染物的平均濃度。
雖然取得以上的減排成果,香港的能見度近年卻仍然轉壞,這主要是受到整個珠江三角地區發電廠、工廠和汽車排放造成的光化煙霧籠罩所致。
這正好說明空氣污染并無地域界限。我們察覺到造成這些污染的珠三角區工廠,許多都由香港人擁有。我們也是責無旁貸的。因此,我們為香港工業界提供財務和技術支援,協助他們提升和更新生產技術,以達至高效益低污染的生產目標。
我們也與廣東省當局緊密合作,推行地區空氣質量計劃以對付污染問題。我們為剛才提及的四種污染物訂立嚴格的減排目標,以期合力在 2010 年把排放量減少 20%至 55%(以 1997年為基線)。
粵港兩地在經濟上已發揮示范作用,協助國家設計未來經濟發展的模式。我們的共同愿景,就是要成為中國最清潔、最綠化的地區。我們更希望可以為國家起帶頭作用,以實際行動進一步推動可持續的發展模式。
說回香港的情況:我們正從多個方面優化環境。
發電廠是本地排放的最大來源──自 1997 年起,我們已經禁止興建新的燃煤發電廠,選擇用更清潔的天然氣發電。我們訂立了電力公司的排放上限。此外,我們把電力公司的回報率與他們的環保表現掛鉤,使用再生能源的發電設施將享有較高回報率。換句話說,電力公司未來可享的盈利,將取決于他們運作的潔凈程度。
我們也與市民大眾合力節省能源。這有助于緩解空氣污染情況,減低溫室氣體排放。我們正著手立法強制執行能源效益標簽計劃,第一期實施范圍將涵蓋空氣調節機、冰箱和緊湊型螢光燈。
我們也推行了一系列措施,以減低運輸和工業操作所產生的廢氣,包括實施歐盟汽車廢氣排放和燃料標準;把所有歐盟前期柴油車輛改裝為設有減排裝置的車輛;向車主發放一次性補助金,用以把舊柴油車輛更換為歐盟四期車輛;給予購置環保私家車的車主稅務優惠;給予購置歐盟五期標準商用車輛的車主汽車登記稅減免;以及強制商業活動使用超低硫柴油。
展望未來,我們正參照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最新指引,檢討香港的空氣質量指標。檢討完成后,我們會制定整體的長遠行動計劃,務求達到新的空氣質量指標。
另一個有助凈化空氣和改善生活環境的方法,就是進行綠化,這也是碳封存的一個重要方式。正如我先前說過,過去十年,我們已種植超過 2,000 萬棵樹,還將種植更多。綠化工程在市區各處持續推行,我們也打算在市區和工業區推行綠化屋頂措施,在水泥之中建設森林。我們也積極推動可持續建筑。自 2005 年以來,所有公共工程都已盡量采用能源效益設置和再生能源技術。新建的政府建筑物須按照《建筑物能源守則》設計。采用新措施后,我們每年可節省約 1,000 萬度電,相等于大約 7,000 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我們也正在積極推廣使用循環再用材料。過去六年,公共工程共采用了約 100 萬公噸的循環再造材料。
在國際舞臺上,香港也盡一分力對付氣候變化問題。舉例來說,我們承諾在 2005 至 2030年間,把本港的能源密度減少 25%,以符合亞太經合組織的新近協定。此外,我們也在 2007年 10 月加入 C40 城市氣候變化領導小組。倫敦、東京、紐約、北京、上海和悉尼等城市,也是小組成員。我們期望與這些城市及小組其他成員進行建設性的交流合作,共同應付氣候變化這個全球問題。
除了實施各項環保和綠化措施外,我們也知道市民期望政府多保護建筑文物和古跡,以保護和活化富有香港特色的社區景致。舉例來說,我們正提供政府擁有的歷史建筑物,供非營利組織修改作其他用途。與其讓這些建筑物閑置或拆毀,不如賦予它們新的生命力。這樣,我們不但可以協助團體推行本身的工作,也可以為這些建筑物座落地增添活潑的城市新風貌。換句話說,我們是采用嶄新方式保存這些建筑物的實用價值。
各位嘉賓,香港已發展成為一個面向世界的國際都會。我們也知道亞洲許多城市都越來越開放發達,更有競爭力。隨著中國繼續對外開放、改革其龐大的市場,相信各地競逐人才的情況會更加激烈。
香港擁有卓越的營商環境、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無可媲美的潛力。低廉的稅率、一流的基建設施、通達全球的網絡、優秀的人力資源,這些都是香港一直賴以成功的要素。
不過,這一切并不足以保證我們可以續寫繁榮。香港市民和居住在這里的人都對這地方抱有更高期望,特別是生活質量方面。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至今有著一種共生的關系,兩者相互依賴,也相互支持。
環境保護不再是從外國輸入或強加于亞洲國家和城市的議題。不論是香港這樣的城市,還是珠江三角洲這類更大的經濟體,環境保護是保持繁榮興旺的成功要素。香港致力于建設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確保我們的子孫后代得以在清潔、綠化、創意和開放的環境繼續創富興民,維持其亞洲國際都會的美譽。
多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