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文素材
1.“一天變三天”與“一生才三天”
俄國著名地質、地理學家奧勃魯契夫把每個工作日分成“三天”。第一天是從早晨到下午兩點,他認為這是最寶貴的時間,用來安排重要的工作。第二天是從下午兩點到晚上六點,在這段時間里他認為做較輕松的工作為宜。如寫書評或各種筆記等。第三天是從晚上六點到夜里十二點,用來參加會議、看書。他說,這是等于把自己的生命延長』。
美國夏威夷島上學生們上課時,總是先背誦一段祈禱詞“一個人的一生中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已經過去永不復返。今天已經和你在一起,但很決也會過去。明天就要到來,也會消逝。抓緊時間吧,一生只有三天。”
2.名人與時間
列寧要求人們講話要簡短,要具體,要有相當的實際的結論。列寧主持會議,不管有多少人參加,總是準時開會。在他主持的會議上,發言的時間有嚴格規定,一般只給兩分鐘。他時常說:“同志,收場吧,我巳經多給你半分鐘了。”他還規定:“不準在開會時隨便談話打擾別人。”
美國的“發明大王”愛迪生,12歲當報童,由于他孜孜不倦地學習,從16歲發明電話自動撥號機起,一生中竟有1000多種發明創造成果。在79歲生日時,他對客人說:“我有135歲了。”這豈不奇怪?原來愛迪生每天工作18小時以上,這就等于延長了生命,他為了尋求最理想的纖維做電燈絲,曾經試驗過6000種以上的植物。
蘇聯著名昆蟲學家柳比歇夫,為總結利用時間的經驗和浪費時間的教訓,以提高工作效率,從26歲起,把進行時間統計作為自己每天必須進行的一項工作。他活了82歲,堅持進行時間統計近2萬日。他的終生成果是:發表學術著作70部以及13500張打字稿論文、專著。
3.科比24號球衣之謎:激勵自己珍惜時間
2006年的夏天,NBA籃球巨星科比決定不再穿著8號球衣,而是身披24號球衣出戰新賽季。科比在高中時代曾穿過24號球衣,后來他在1996年率領高中球隊奪取州冠軍時,所穿的是其父喬·布萊恩特的高中號碼33號。進入湖人隊以后,科比因為自己在阿迪訓練營穿過143號球衣的緣故,將三個數字相加給自己要了新號碼8號。沒想到,陪伴科比10個賽季的8號要被24號取代了。
關于科比身披24號球衣的理由,可謂眾說紛紜,可科比對此卻有自己的解釋。對于24這個數字,他認為代表一天有24個小時,一次進攻有24秒,要把握好每一天,在每次進攻中都有完美的表現。已進入而立之年的科比已經意識到時間的寶貴,他職業生涯的好時光已經所剩不多,倘若現在不好好把握,實現夢想將會遙不可及。
4.季羨林的惜時妙法
國學大師季羨林之所以能從一個貧苦的農家孩子成為世界知名的大學者,靠的是惜時如金、以勤補拙。他珍惜時間到了幾近苛刻的程度。古人有“三上”(廁上、枕上、馬上)之說,季羨林則利用一切時間的“邊角廢料”,會上、飛機上、火車上、汽車上,甚至自行車上,特別在步行時,腦海中思考不停。他恨不得每天有48小時,不敢放松一分一秒。不然就感到十分痛苦,好像犯了什么罪。成為名人以后,季羨林也每每被各種各樣與學術無關的會議困擾。這對于惜時如金的學者來說,本是苦不堪言。然而季羨林卻有自己的妙方,他說自己在參加這些會議時,只用一只耳朵去聽,而把剩下的一只耳朵關閉,把精力集中到腦海里構思,寫文章。除了有爭分奪秒的惜時之心,季羨林還有巧用時間的妙法。季羨林在幾十年間養成了一段時間內從事幾種研究的習慣,不喜歡單一做事。這種歇活不歇人的辦法,季羨林屢試不爽,《羅摩衍那》就是他用這種翻來覆去磨過的刀子翻譯完畢的。
5.“我沒有功夫去看戲”
愛因斯坦從不無端浪費時間。無論在他年輕的時候,還是在他年老的時候,他都十分珍惜時間,把精力集中在對自然奧秘的探索上。有一次,幾個物理學家想讓愛因斯坦休息一會約他去看戲。愛因斯坦頭也沒抬,冷冷地說:“我沒有工夫去看戲。”朋友們苦苦相勸,愛因斯坦語重心長地說:“你捫一到60歲的時候,就會珍惜由你們支配的每一個鐘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