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概論及本書的使用
什么是翻譯
所謂翻譯,就是翻譯“意思”,美國著名翻譯家奈達說得好,"Translation means translating meaning",前蘇聯著名翻譯家巴爾胡達羅夫曾經說過:“翻譯的實質就是把一種語言的話語轉化成為另一種語言的話語。”簡而言之,就是把一種語言要表達的意思用另外一種語言表達出來。
翻譯簡史
西方的翻譯大約從公元前二世紀至三世紀開始,由七十二名猶太學者在埃及亞歷山大城翻譯的《圣經·舊約》,即后人所稱的《七十子希臘文本》,是西方有記載的最早的翻譯;公元前三世紀中葉羅馬文學家安德羅尼柯用拉丁語翻譯了希臘荷馬史詩。從那以后,西方共經歷了六次大的翻譯高峰,早期和中世紀主要都是翻譯《圣經》及經院哲學的相關書籍。文藝復興以后,文學翻譯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其后的幾百年,西方翻譯理論和實踐都有了長足的進步。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正值第六次翻譯高潮,無論是在范圍上還是在形式和內容上,西方的翻譯都處于整個翻譯界的領先地位。
中國的翻譯最早是從佛經開始的,其中著名的翻譯家有玄奘、攝摩騰等。中國早期的翻譯主要集中在對經書的翻譯上,直到清朝時西方傳教士進入中國之后,中國才開始有了真正意義上西方語言的翻譯,這一時期出現了嚴復和林紓這樣的翻譯大家。五四運動之后,中國開始翻譯西方馬列主義的經典著作和文學作品,魯迅和瞿秋白就是這個時期著名的翻譯家。建國之后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之后,出現了一大批翻譯家,現在中國正處在第五次翻譯高峰期。
但是,總體上來說,中國的翻譯和西方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特別是在翻譯理論方面的研究。現在中國有一大批高校在本科和研究生階段開設了翻譯專業,特別是有一批具有高學歷的翻譯研究人員工作在第一線。在不遠的將來,中國一定能夠開創翻譯事業的新局面。
本書的使用
本書的使用這一節放在這里是為了讓同學們更好地了解本書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在編寫本書的過程中,作者并不想用常規的方式來向讀者介紹翻譯方法,而是更多地從語法的角度來探討翻譯的特點和實質。詞匯一直以來都是翻譯者的大問題,但是在筆者看來,學習筆譯的同學一般都有字典(包括漢英和英漢兩種),所以詞匯并不是本書討論的重點。結構反而是本書的一大特色,在本書中,讀者每天學習的例句不會很多,但是這些句子都是筆者精心挑選的句子,都是多年教授翻譯專業的經驗總結,所以筆者會詳細地分析每個句子,通過對句子的分析來說明翻譯的過程,以及作為一個譯者看待句子的方式。
筆者并沒有完全按照翻譯教科書的一般原則列出很多練習,而是在每天的講解完畢之后列出很少的,但是很有針對性的練習,供讀者回顧和鞏固所學習的知識。
所以,在自學本書的整個過程中,仔細看明白每個例子當中的分析很重要,因為筆者在每個例子中會總結很多中西方語言的差異,而且每個Tips更加重要,因為這些都是筆者的心得體會和對于語言的感悟。筆者將在本書當中講到中西方語言的三大差異、四個規律、一個原則和八種譯法。其實,這所有的一切都是筆者的經驗總結,并不是什么“靈丹妙藥”,如何將它們運用在翻譯的過程中才是最重要的。天下翻譯的技巧有無數,但是筆者總結的就是這么簡單的幾個,因為能把這幾個學會也就算是可以入門了,至于什么文學翻譯和翻譯美學等,這些都不在本書的討論范圍之列。
書中下劃線之處表示比較重要的翻譯方法,Tips是說明一些翻譯方法,紅體字表示強調,斜體表示翻譯錯誤。
更多翻譯學習資源,敬請關注可可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