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篇分析
本文題材涉及青少年教育。作者介紹了現在十分時興的“學業間斷年”現象,先分析它存在的問題,然后提出實現一個有意義的學業間斷年的方法。這是一篇現象解釋型文章,按照“提出現象—解釋現象—提出建議”的脈絡展開論述,可以分成三大部分。
第一段為第一部分,提出現象,引入話題。
以父母為切入點,間接提出一種現象:學業間斷年。一方面,由于學業間斷年存在著危機,家庭需要給予孩子各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父母從孩子身上感受到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vicarious living),他們看到孩子們①變得更堅強(become tougher);②為大學生活作了更充分的準備(more prepared to benefit from university);③打算做除了獲得學歷之外的事情(do something other than a degree)。
第二、三段為第二部分,解釋現象,分析學業間斷年現象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第二段:內容上分成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指出學業間斷年現在很流行,其表現是:組織團體和公司增多。其原因是:①威廉王子的宣傳效應;②經過十年的發展聲勢逐漸強大。第二部分從with this trend, however... 開始,指出學業間斷年的潛在問題之一:父母干預孩子的成長。其具體表現為:父母組織并資助間斷年期間的活動(start organizing and paying for the gaps)。其原因是:受公司宣傳的影響,以為這個階段對孩子未來的學業和就業都非常重要。
第三段:延續第二段后面部分的內容,引用專家(Richard Oliver)的觀點,指出學業間斷年存在的第二大問題:缺乏周密的計劃(poor planning)。其表現是:健康問題、從未離開過家、期望與現實不符。解決方法:做好審慎的準備(thoughtful preparation)。
第四、五段為第三部分,提出建議,即讓年輕人自己來組織和安排學業間斷年。
第四段:首先提出要讓學業間斷年具有意義,就應該讓年輕人獨立地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the school leaver gets to do the thing that he or she fancies)。接著從反面論證父母的安排不利于孩子真正成熟,該部分舉了兩個例子說明。最后再次重申,行動的安排者應該是學生自己。
第五段列舉了兩個例子,比較度過學業間斷年的兩種不同方式——由父母安排或者自己獨立安排,從而支持了第四段的觀點。
n. 優勢,有利條件
vt. 有利于